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当今股市如此脆弱的深层次原因-首席证券内参2018.8.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3 09: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今股市如此脆弱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


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曾经在股市里面与“郭嘉队”资金并驾齐驱,但一山不容二虎,许老板姚老板之流只得被骂得狗血淋头,灰溜溜地撤了。随后开启机构去杠杆,保险资金入市已经越来越严,越来越难。对于“郭嘉队”资金而言,因为要在今年年中为MSCI让道,已经在年初就大幅减仓撤离了。于是今年很少看到上证像去年那样连续几十个交易日收盘跌幅不超过1%的历史。在决策层扩大金融开放的方向下,“郭嘉队”的资金也不能对市场干预过多了。所以,从这几个大的超级资金来源看我们的股市,可以鲜明地发现A股现在已经是一坨“臭狗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房地产里面的巨额投资型资金已经被锁死出不来,保险资金从项俊波同志下马之后也开始畏畏缩缩,如履薄冰,不敢乱买,“郭嘉队”也不能再到股市里面扰乱外资入市的积极性了。没钱也就罢了,还要来个特朗普三天两头挑事影响资本市场预期稳定。从后面的大方向来看,我认为如果政府找不到好的长线资金引入渠道的话,我们的股市会随着房地产的严控而越来越难受。仅仅靠人民日报这种“口头利好”来消遣市场,起不到丝毫作         




短线出现部分利空好转,但反弹成色仍需观察几大重点                 
【研究员】:江桥
结论:从期货方面来看,螺纹钢、铁矿石和焦煤等黑色系(指向周期权重)在2日下午1点半左右开始止跌反弹,对于当天盘面的无抵抗式下跌起到了扭转的作用。单纯从技术面来看:2日上证下探2726点,接近前期低点。这个位置的支撑暂时可以期待一下,短期应能守住。但接下来仍然要看影响股市稳定的几个因素会不会继续产生好的转变。从当前的短线行情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下:首先就是关于中美贸易问题在短期会不会出现新的利空扰动短线市场的投资预期;其次就是期货市场那边与A股市场权重息息相关的主要期货品种是不是继续大跌;最后就是国内方面会不会在短期出台新的利好来助推市场反弹。

                                 
【博览财经研报】8月1日从引发市场大跌的几个因素说了需要观察的几个点,2日早上博览研究员本人却比较失望,因为这几个点没有一个好转的,反而是继续强化。
开盘前隔夜螺纹钢期货继续大跌,布油也大跌,川普抬高2000亿关税税率的消息也没看到官方证伪,即使说昨天晚间各路机构出面解读我国军工早已自主创新,但市场仍然对美国封锁军工技术方面的传闻非常恐惧,军工继续大跌。
所以,造成8月1日市场大跌的几个主要力量仍然在2日早间没有从消息面看到任何好转的迹象。
技术面来看,就是2日直接跳空低开,跌破之前的上行通道,技术面正式被今天的开盘价给打散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02%2F1533200237653296.png
唯独一个没啥用的利好就是人民日报头版力挺A股,但对于市场而言,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利好已经没有半毛钱效果。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02%2F1533200245605471.png
从期货方面来看,螺纹钢、铁矿石和焦煤等黑色系(指向周期权重)在2日下午1点半左右开始止跌反弹,对于当天盘面的无抵抗式下跌起到了扭转的作用。
单纯从技术面来看:2日上证下探2726点,接近前期低点。这个位置的支撑暂时可以期待一下,短期应能守住。但接下来仍然要看影响股市稳定的几个因素会不会继续产生好的转变。
从当前的短线行情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下:
首先就是关于中美贸易问题在短期会不会出现新的利空扰动短线市场的投资预期;
其次就是期货市场那边与A股市场权重息息相关的主要期货品种是不是继续大跌;
最后就是国内方面会不会在短期出台新的利好来助推市场反弹。
总结
博览研究员认为,当前市场这么弱主要还是在于市场信心缺乏,而信心本质上是预期,从博览通道理论来讲,预期改变资金流向,而改变预期的政策导向如果不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的话,那么最终市场的信心是很难修复的。本篇文章仅从短线上面来谈微观的研判,下一篇文章给大家讲的则是为什么现在的股市这么疲弱,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当今股市如此脆弱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                 
【研究员】:江桥
结论: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曾经在股市里面与“郭嘉队”资金并驾齐驱,但一山不容二虎,许老板姚老板之流只得被骂得狗血淋头,灰溜溜地撤了。随后开启机构去杠杆,保险资金入市已经越来越严,越来越难。对于“郭嘉队”资金而言,因为要在今年年中为MSCI让道,已经在年初就大幅减仓撤离了。于是今年很少看到上证像去年那样连续几十个交易日收盘跌幅不超过1%的历史。在决策层扩大金融开放的方向下,“郭嘉队”的资金也不能对市场干预过多了。所以,从这几个大的超级资金来源看我们的股市,可以鲜明地发现A股现在已经是一坨“臭狗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房地产里面的巨额投资型资金已经被锁死出不来,保险资金从项俊波同志下马之后也开始畏畏缩缩,如履薄冰,不敢乱买,“郭嘉队”也不能再到股市里面扰乱外资入市的积极性了。没钱也就罢了,还要来个特朗普三天两头挑事影响资本市场预期稳定。从后面的大方向来看,我认为如果政府找不到好的长线资金引入渠道的话,我们的股市会随着房地产的严控而越来越难受。仅仅靠人民日报这种“口头利好”来消遣市场,起不到丝毫作用。

                                 
【博览财经研报】最近听到一些人说政府要坚决抑制房地产上涨,资金要进入股市了。
记得以前在中国投资领域还是很多时候存在着一定的跷跷板关系,股市很差的时候,钱进楼市;楼市偶尔很差的时候(当然楼市整体还是一直很好),资金进入股市。
但现如今摆在中国投资者面前有一个很尴尬的现实,就是房地产这个“吸血鬼”已经不仅仅透支了老百姓生活方面的消费能力,而且对老百姓在投资理财上面的消费能力也透支了。
很显然,过去在房地产市场买卖相对自由便利的时候,资金还能够方便地进出炒作。但是现在很多一二线城市开始限购限售限制公积金贷款,一旦买入后,大批资金被冻结。这些钱后面即使看到股市稍微有点见底的希望的时候也出不来。
更何况,摆在眼前的事实是股市并不赚钱,而在中央开始提房地产健康长效机制之后,短短两年来时间全国多省市房价涨了2-3倍。对比之下,已经让进入房地产的资金很难再被股市吸引出来了。
房地产交易上的阶段性冻结加上变相的高利息商贷已经透支了很多投资者的投资能力。过去进出方便,成本也低还好点,假装离个婚结个婚就搞定,现在监管趋严已经把楼市和股市之间炒作型的投资资金的流通渠道给压地很窄很窄了。
房地产市场就像是个吸血鬼,整个国内的资本流动性被越来越多地吸引到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年前增持自家股票的时候也就几百万的手笔,但是看看wind数据,截至6月26日,A股358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65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占比46.23%,合计持有市值9904.66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以一套房子价值130万计算,就有77万套。
上市公司不是手里一丁点钱都没了,而是还有大批的房产。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监管层出台各种政策限制房地产,股市的活力也越来越小了。
我依稀记得在2016年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依然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联性,那个时候楼市涨一段时间,然后出点政策压一压,股市开始涨一段时间。
人民日报在2016年9月20日直接以《楼市疯了?!》为标题,对杭州、上海、郑州、济南、武汉等地的房价疯涨、抢房潮等现象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杭州,限购实施前一天,一天签约5105套!而涨幅最大的郑州(环比涨5.6%),一度出现购房者仅有2分钟选房的局面……
而这非个案,文章引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指出,超过90%的城市房价上涨,同比涨幅超过30%的比比皆是,创出6年来最大环比增幅!其中,上海环比涨幅也超过了5%;南京、合肥、无锡等热点城市的房价环比涨幅都超过4%。北京、天津、石家庄、杭州、厦门、济南、武汉的环比涨幅都超过了3%——文章认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调控政策效用寥寥。
随后几天,在国庆节开始,政府连下重拳调控房地产市场。也从2016年国庆节开始,房地产调控从之前的“做做样子”变成了“动真招子”。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真招子”并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后面的调控体系继续是定向滴灌,流动性陆续通过MLF流入房地产市场。
这就使得从2016年开始,全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调控怪圈,越调越干预导致越多钱进入房地产市场逐步被锁死,这也使得2016年国庆节之后到现在的股市除了依靠“郭嘉队”和“保险资金”这种超级机构带动了几波行情之外,基本上股市一直处于“失血”状态。
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曾经在股市里面与“郭嘉队”资金并驾齐驱,但一山不容二虎,许老板姚老板之流只得被骂得狗血淋头,灰溜溜地撤了。随后开启机构去杠杆,保险资金入市已经越来越严,越来越难。
对于“郭嘉队”资金而言,因为要在今年年中为MSCI让道,已经在年初就大幅减仓撤离了。于是今年很少看到上证像去年那样连续几十个交易日收盘跌幅不超过1%的历史。在决策层扩大金融开放的方向下,“郭嘉队”的资金也不能对市场干预过多了。
所以,从这几个大的超级资金来源看我们的股市,可以鲜明地发现A股现在已经是一坨“臭狗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房地产里面的巨额投资型资金已经被锁死出不来,保险资金从项俊波同志下马之后也开始畏畏缩缩,如履薄冰,不敢乱买,“郭嘉队”也不能再到股市里面扰乱外资入市的积极性了。
没钱也就罢了,还要来个特朗普三天两头挑事影响资本市场预期稳定。从后面的大方向来看,我认为如果政府找不到好的长线资金引入渠道的话,我们的股市会随着房地产的严控而越来越难受。仅仅靠人民日报这种“口头利好”来消遣市场,起不到丝毫作用。


   


新能源汽车板块三大催化剂齐发,短中线关注度提升                 
【研究员】:柏双
结论: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是中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中的一张最亮眼名片。股市层面,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在今年的整体弱势行情下,也屡有表现。 而近期,该板块就有三大重要催化剂发生:一是具有国企标志性企业的北汽新能源即将上市。二是特斯拉发表消息,预计中国工厂产能为每年25万辆。三是四部委发布新能源车免征车船税的政策利好;在三大消息刺激下,可以关注本周以来短线处于调整之势的新能源汽车板块在短线股市层面会否有所表现。

                                 
【博览财经分析】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是中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中的一张最亮眼名片。股市层面,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在今年的整体弱势行情下,也屡有表现。
而近期,该板块就有三大重要催化剂发生:一是具有国企标志性企业的北汽新能源即将上市。二是特斯拉发表消息,预计中国工厂产能为每年25万辆。三是四部委发布新能源车免征车船税的政策利好;在三大消息刺激下,可以关注本周以来短线处于调整之势的新能源汽车板块在短线股市层面会否有所表现。
首先,一位北汽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北汽新能源计划于8月8日完成借壳上市,目前该公司正在为此事进行紧锣密鼓地筹备。北汽新能源内部管理人员透露,该公司8月上市是大概率事件,“这件事在公司内部已经公开,但具体是不是8月8日还不十分确定”。
此前的7月28日,北汽新能源宣布计划借壳上市公司北京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35名交易对方持有的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过户手续及相关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已完成。
这意味着北汽新能源上市在即。进入到8月份,北汽新能源有望正式上市,这一重要的新能源车企登陆资本市场的消息,大概率会催化新能源汽车板块。
其次,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四部委印发《关于节能新能源车船享受车船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提出,对新能源车船,免征车船税。免征车船税的新能源汽车是指纯电动商用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商用车。
分析人士指出,车船税作为小税种之一,在促进汽车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通知》的出台,提出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船税,既符合国家减税降费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引导绿色消费,加速高污染、高排放车型淘汰出清,鼓励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特斯拉发言人近期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将Model 3产量提升至每周1万辆;希望8月份后期,Model 3产量达到每周6000辆。预计第三季度将生产5-5.5万辆Model 3,预计交货量也将是这样的水平。
维持2018年交付1万辆Model S和Model X的目标不变。第二季度Model 3毛利润转为略微正面。预计中国工厂的产能大约为每年25万辆。
可以注意到,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于5月10日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核发营业执照,注册资本1亿元,股东为特斯拉汽车香港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从事电动汽车及零部件、电池、储能设备、光伏产品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相关领域。
而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市场也是特斯拉的重要市场之一。
分析指出,随着特斯拉加大产能力度,后续相关产业链将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将进一步强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领先地位,所以相关个股也值得跟踪。
不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的问题也不少。
一则,包含北汽新能源在内的新能源汽车车企普遍实际盈利能力并不高。
根据《收购报告书》显示,北汽新能源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10月净利润分别为负1.84亿元、1.08亿元和3924.4万元,且包含比亚迪、宇通客车在内的主要新能源车车企盈利能力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二则,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车企利润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补贴,且占据了较大比重。
可以看到,近期在太阳能光伏补贴政策取消之后,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等此前政策补贴的行业也很担忧。比如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10月,北汽新能源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5796.28万元、1.48亿元和2475.25万元,扣除政府补助,车企亏损更为严重。
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和“退坡”时间点的临近,北汽新能源与其他新能源车企一样,面临着如何解决盈利难题的困扰。但需要注意到的是,光伏目前是需求端不足,而新能源汽车则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对于股市而言,8月份随着北汽新能源作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只股上市,新能源汽车板块有望得以催化。但是,由于补贴的滑坡,加上目前行业竞争无序,龙头效应还未显现,新能源汽车行业板块中期承压。补贴下滑加剧市场竞争,从而促使企业提升效率,因此长期反而利好行业板块。


      


熊市离结束还有多远?从历次底部数据中总结出以下规律                 
【研究员】:柏双
编者按:本文摘自微信公号“资管网”,内容有删节。文章仅仅从历史数据比较的角度出发,试图对每轮牛熊起承转合的规律做一些挖掘、总结,虽有其局限性(没有充分动态地分析每次熊市面临的不同的外部政策环境),但胜在数据详实客观,具有一定的技术派参照性,对于当前股市的疲软成因分析,对于目前的所谓第④轮熊市,是否已经见底的判断,以及如何寻找借鉴因素突围,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博览财经观察】2000年以来,A股其实经历了四轮熊市,以上证指数为代表:
① 2001年06月14日,2245——2005年06月06日,998;
② 2007年10月16日,6124——2008年10月28日,1664;
③ 2009年08月04日,3487——2013年06月25日,1849;
④ 2015年06月12日,5178——2018年07月06日(至今),2691。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03%2F1533256574468067.jpg
当然了,目前市场的争议点在于,目前的第④轮熊市,是否已经见底?
其一,过往四次熊市的共性比较
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的四次熊市,有三个方面的共性:
1、跌幅大,而且与之前的牛市涨幅大致对应。
998点之前的下跌历时4年,累计跌幅56%;
1664点之前的下跌历时1年,累计跌幅73%;
1849点之前的下跌历时近5年,累计跌幅47%;
这次2691点之前的跌幅为48%,历时3年。——从跌幅上来看,接近跌于到位。
但更为关键的是,这里的跌幅与之前牛市的涨幅是大致对应的,从逻辑上很容易理解,牛市本质上是泡沫化的过程,而熊市是出清,泡沫越大出清而越激烈。
第一轮熊市56%的跌幅对应着之前牛市(1994-2001)近600%的涨幅;
第二轮熊市73%的跌幅对应着牛市(2005-2007)513%的涨幅;
第三轮熊市47%的跌幅对应着牛市(2008-2009)110%的涨幅。
值得注意的是,1994-2001年的牛市时间周期过长,而且界定复杂,市场一般认为其可比涨幅是低于2007年的,因此这样的话,跌幅也能一一对应。
而目前这一轮熊市,跌幅是48%,对应(2013-2015)年牛市的涨幅是180%。如果和之前牛市涨幅相对应的话,整体跌幅依然是不够的。
2、估值水平较低,但存在失真。
这四次熊市底部,市场整体PE分别为16.5、13.2、9.8、12.5倍,PB分别为1.6、2.0、1.3、1.4倍。
其中今年7月的最新“底部”的估值水平分别是12.5倍的PE和1.4倍的PB,看起来也接近见底,这也是大家最近常喊的估值底。
但是如果你看完牛市比较数据的话,就会突然警觉起来,甚至汗毛都要竖起来。为什么?
因为这几轮牛市的估值顶部,市场整体的PE分别为66.3、55.0、29.9、23.0倍,而PB分别为5.5、7.0、3.8、2.8倍。
什么意思?同样是几次泡沫比较大、后续跌幅也比较大的牛市,但是顶部的PE和PB估值是在一路下滑的,而且2015年顶峰时,上证的PE也仅为23倍,一度成为许多人鼓吹牛市仅到半途的主要依据。为什么?
因为上证指数最近,掺了越来越多各种会压低估值的东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银行:目前A股近半的利润来自于25家上市银行,而这些银行基本上都是上证综指的成份股。
那么如果换一个主流指数呢,比如深圳成指,那么结果就变得完全不一样。虽然近期深圳成指的跌幅也很明显,但是从2000年以来的PE BAND来看,离PE估值的绝对底部,仍有距离。PE BAND显示,目前深证成指正好处在22.6X这个PE BAND的中枢附近,可涨可跌、可进可退。
怎么说呢,不拿剔除金融地产之后的上证指数,就大咧咧地来和你谈估值底,都是耍流氓,建议直接拉黑。
3、换手率指标和破净率显示情绪仍未达到底部
前三次的熊市大底时,市场情绪是很低迷的。998点、1664、1849点时的破净公司数量分别为206个(占比16%)、160个(占比10%)、180个(占比7.3%),而我自己测算版本的年化换手率分别为100%、123%、184%。
这一轮的(2015-2018)熊市,目前破净公司数量为211个(占比6%),年化换手率达到恐怖的268%,要知道,前几轮牛市的年化换手率也仅为200-280%不等。
所以从换手率和破净率指标来看,目前也未达到市场情绪的绝对低谷。
不过,这个数据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是几轮股灾的杀伤力巨大、去杠杆带来的波动性、中间还参杂了2017年白马股的结构性牛市;
另一方面,本身2013-2015年牛市,就是杠杆牛带来的交易量巨幅放大,当时的上证综指的年化换手率达到390%,创业板指则更为恐怖。
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如果能看到换手率继续回落至200%附近,可能情绪上的指标也就彻底到位了,它还暗示着,去杠杆已经基本结束。
结论:从上面的历史熊市底部比较来看,可以大致认为,市场目前接近底部区间了,但是断言目前就是绝对的底部区间,依然为时尚早。而从走出熊市的驱动因素来看,也需要更多的迹象印证。
其二,四次熊市成因比较
2000年以来的这四次熊市,除了估值泡沫化的原因以外,主导原因都在于基本面阶段性恶化。
A2005年的998点,当时市场仍有五朵金花的结构性行情,原因在于2003-2004年宏微观基本面好转,经济有过热苗头,2004年4月铁本事件标志着宏观调控政策趋紧,10月央行加息,全部A股净利润增速从2004年的26%降至2005的-5.7%。加上证监会在2005年4月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引发了市场恐慌,上证综指最终跌破千点大关。
直到2005年6月之后监管层频繁推出利好政策,加上宏微观基本面逐步好转,市场逐步进入波浪壮阔的大牛市。
B2008年1664点熊市的背景是,2007年经济繁荣顶峰,通胀攀升,2007年3月央行开始持续加息收紧货币政策,叠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宏观经济与企业盈利都快速下滑,2008年全部A股净利润增速从07年的49%降至08年的-17%。
之后四万亿投资、十万亿信贷为代表的大规模刺激需求政策推动经济见底回升,股市迎来了V型反转的牛市。
C2013年1849点出现的背景是,宏观经济下台阶,GDP增速由2012年的8.1%降至2014Q2的7.5%,叠加2013年6月份的“钱荒”事件。
2014年11月央行在正式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后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市场迎来一轮流动性驱动的杠杆牛。
D2018年的2691点,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持续多轮的去杠杆政策、熔断新规、宏观经济回落、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反复等等。
中兴通讯的禁令暂时性解除,国内政策的一系列微调,见底的观点开始出现。6月20日国常会指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金融稳定运行、6月24日央行年内第三次宣布降准、6月27日央行二季度例会中流动性表述变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并不是每一轮走出熊市底部,都需要经济基本面和企业盈利的大幅好转,比如2013年的熊市底部以及2015年的牛市,就和企业盈利和经济基本面并无太大关系。
但是每一轮走出市场底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至少有一项出现拐点,这个是毫无疑问的——2005年是股权分置试点持续推进以及货币宽松、2008年是四万亿的强刺激、2013年是流动性的大幅宽松。即使目前为主,驱动A股情绪回暖的,依然是货币政策的微调。
所以,这里对于政策的后续走向的观察和力度的判断,将极大程度影响你对于市场底部判断的精准程度。
其三,本轮熊市的特性
观察2015-2018年这一轮熊市,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迹象:市场的纠偏。
这一轮熊市回调,共有5次成型的股灾,分别2015年6-7月、2015年8月、2016年1月、2018年2-3月、2018年6月。
更有意思的是,这5轮股灾,都和宏观、政策、外围环境具备紧密的联系:
第一轮股灾是去伞形信托、配资等各类杠杆;
第二轮股灾则是819汇改叠加杠杆的继续出清;
第三轮则是熔断政策;
第四轮股灾是美股大跌+中美贸易战开打;
第五轮则是贸易战继续发酵+宏观经济数据回落。
在此之前的A股,当时迎来了2012年底开始、长达3年的结构性牛市,成长股投资深入人心。由于宏观经济整体的平淡,无数人追求“自下而上”,寻找超越经济周期的优质成长股,大家都纷纷淡化了“自上而下”投资逻辑的作用。
宏观无用论,深挖主题和概念,只关注个股的基本面,是当时的一大共识。
但是事实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投资框架,并非完全对立的。在经历了过度追求主题、概念,重视“自下而上”投资逻辑的成长股狂欢后,A股重新开始强调“自上而下”投资框架的重要性,周金涛的“朱格拉周期”被一再提起,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争论也不时进行,这反应了市场的一种自然纠偏过程。
这种纠偏,已经接近“熊市后半场”了,但是依然会持续一段时间,毕竟熊市如果想走出底部,需要投资者对于政策层面、以及宏观经济方面的细节,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未来的A股,随着港股化的持续进行,对于基金经理的投资框架,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会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
最后发展的极致是如何呢?
很可能会像美股那样,演变到主动投资已经很难战胜市场了,因为对于基金经理的能力要求水涨船高,能符合其要求的人越来越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5-4-29 18:45 , Processed in 0.15413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