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周小川谈“明斯基时刻”,楼继伟却改口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没什么问题”?》:10月19日,同一天里,周小川谈“明斯基时刻”,楼继伟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没什么问题”。如何看待两者言论之间的“反差”?为什么两者近两年来关于中国经济表述都发生了大的“转变”?首先,博览研究员认为,10月19日周小川关于“明斯基时刻”的表述,并不是由自己主动提出,而是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做出的解释,因此周小川对中国经济的表述并不悲观,而是与楼继伟相一致,在肯定近期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其次,博览研究员认为,纵观周小川、楼继伟关于中国经济的言论,两者现在的观点都是与此前的观点一脉相承,并不存在大的突变——不难发现周小川的最新观点仍是相对乐观,而这也与其此前看好居民加杠杆、中国经济的观点一致;楼继伟方面,此前谈到的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前提条件是如果未来5-7年中国不做出重大改革的话,因此并不如媒体渲染的那样悲观。综合来看,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周小川、楼继伟表述“转变”的背后,更是供给侧改革进展顺利后,中国经济的不断走好。我们看到三季度GDP增速达6.8%,前三季度GDP增速达6.9%。可以预计的是,今年全年GDP增速更有望实现近年来的首次回升。 《中国并不必然对“明斯基时刻”免疫,经济数据一片大好之下仍要警惕三大风险!》:尽管我们对中国当前的经济较为乐观,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两大类: 首先,向前看,中国在未来30年迈向中高端、寄希望于弯道超车,那么这中间就极有可能会出现路径选择上面临着不确定性。其次,往后看,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中国经济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其中有些问题需要收尾,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比如房地产调控等),那么我们又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改革的果实,防止旧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等问题)再次出现反复。具体看,在中国经济发展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目前至少可能面临着以下三大风险—— 首先,过去四万亿等刺激政策,表面上使得经济强势反弹,但是也埋下未来萧条的可能,透支了中国经济的潜力,使得中国当前不得不直面进入中速增长期的事实。昔日播下了刺激,如今除了收获自满,更应该警惕。未来十五年对中国很重要。如果中国一旦发生了金融冲击,中国极有可能采取的是“日本模式”,即用时间换取空间,缓慢地应对冲击。 其次,在一片霞光万丈的数据之下,仍然有一朵乌云挥之不去,也就是老生常谈的民间投资、小微企业究竟能够从哪里获得突破。 最后,中国可能面临着“明斯基时刻”。在中国经济当下一片光芒万丈的情况,中国更需要警惕!
博览视点
为何周小川谈“明斯基时刻”,楼继伟却改口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没什么问题”?
【研究员】:陈果 田文
结论:10月19日,同一天里,周小川谈“明斯基时刻”,楼继伟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没什么问题”。如何看待两者言论之间的“反差”?为什么两者近两年来关于中国经济表述都发生了大的“转变”?首先,博览研究员认为,10月19日周小川关于“明斯基时刻”的表述,并不是由自己主动提出,而是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做出的解释,因此周小川对中国经济的表述并不悲观,而是与楼继伟相一致,在肯定近期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其次,博览研究员认为,纵观周小川、楼继伟关于中国经济的言论,两者现在的观点都是与此前的观点一脉相承,并不存在大的突变——不难发现周小川的最新观点仍是相对乐观,而这也与其此前看好居民加杠杆、中国经济的观点一致;楼继伟方面,此前谈到的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前提条件是如果未来5-7年中国不做出重大改革的话,因此并不如媒体渲染的那样悲观。综合来看,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周小川、楼继伟表述“转变”的背后,更是供给侧改革进展顺利后,中国经济的不断走好。我们看到三季度GDP增速达6.8%,前三季度GDP增速达6.9%。可以预计的是,今年全年GDP增速更有望实现近年来的首次回升。
【博览财经研报】10月19日,同一天里,一直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周小川在谈“明斯基时刻”,而楼继伟则“改口”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没什么问题”。如何看待两者言论之间的“反差”?为什么两者近两年来关于中国经济表述都发生了大的“转变”? ◆首先,博览研究员认为,结合10月19日周小川所处的发言环境、具体发言内容来看,周小川对中国经济的表述并不悲观,而是与楼继伟的“乐观”相一致,在肯定近期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其次,博览研究员认为,纵观周小川、楼继伟关于中国经济的言论,两者现在的观点都是与此前的观点一脉相承,并不存在大的突变。不难发现周小川的最新观点仍是相对乐观,而这也与其此前看好居民加杠杆、中国经济的观点一致。楼继伟方面,2015年4月时谈到的有50%可能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前提条件是如果未来5-7年中国不做出重大改革的话,因此,他的立场也并不如一些媒体渲染的那样悲观。 ◆综合来看,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周小川、楼继伟表述“转变”的背后,根本上说是供给侧改革进展顺利后,中国经济的不断走好。我们看到三季度GDP增速达6.8%,前三季度GDP增速达6.9%。可以预计的是,今年全年GDP增速更有望实现近年来的首次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经济运行愈发稳定,但由于“顺周期因素”太多所造成的“矛盾积累”,依然值得我们时刻警惕。 如何看待周小川、楼继伟关于中国经济表述的“突变”? 10月1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会上警示,“如果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太多,使这个周期波动被巨大地放大,在繁荣的时期过于乐观,也会造成矛盾的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所谓‘明斯基时刻’,这种瞬间的剧烈调整,是我们要重点防止的。”事实上,一直以来周小川对中国经济的表述都相对乐观,2016年2月在G20会议上周小川提出了企业降杠杆、居民加杠杆。 同一天下午,原财政部长、现社保理事长楼继伟谈到,“现在,我们可以信心满满地说,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没什么问题”。而在此前,2015年4月24日,当时还任职财政部部长的楼继伟, 在“清华中国经济论坛”上则称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看待周小川、楼继伟之间关于中国经济表述的反差?这两年里两者的观点转换为什么会如此之大? ◆首先,博览研究员认为,结合10月19日周小川所处的发言环境、具体发言内容来看,周小川对中国经济的表述并不悲观,而是与楼继伟相一致,在肯定近期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可以看到,周小川关于“明斯基时刻”的表述,并不是由自己主动提出,而是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做出的解释。同时就在三季度经济数据正式出台之前,周小川还预计,下半年GDP增速有望破7%。显然,周小川最新言论实际上是与楼继伟相一致,在十九大期间都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看好。 ◆其次,博览研究员认为,纵观周小川、楼继伟关于中国经济的言论,两者现在的观点都是与此前的观点一脉相承,并不存在大的突变。 正如博览研究员在上文中提到的,周小川的最新观点仍是相对乐观,而这也与其此前看好居民加杠杆、中国经济的观点一致。楼继伟方面,尽管2015年4月谈到了有50%可能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但前提条件是如果未来5-7年中国不做出重大改革的话,这意味着楼继伟之前的观点并没有媒体渲染的那样悲观;同时在2015年11月,决策层推出了供给侧改革,“中等收入陷阱”的假说也就不攻自破,相应地楼继伟的言论也并不存在大的突变。 周小川、楼继伟“转变”的背后——供给侧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中国经济运行愈发稳定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周小川、楼继伟表述“转变”的背后,更是供给侧改革进展顺利后,中国经济的不断走好。我们看到三季度GDP增速达6.8%,前三季度GDP增速达6.9%。 而这也是本内参近期所反复强调的,博览研究员在《9月M2增速、社融、贷款均超预期,金融、实体正以“最佳妆容”迎接“十九大”!》中指出,“9月M2增速、社融规模、新增贷款均超预期,表明金融数据仍是在延续此前的态势——金融去杠杆后,实体融资需求仍相对旺盛。综合来看,9月金融数据也与近期宏观经济数据的持续走稳相吻合(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1.6%,增速比上月加快;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52.4%,是2012年5月份以来最高的),当前实体经济依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为十九大的召开已做好充分准备。”博览研究员还在《没给你7%,但好像给了你“更美好的生活”》中指出,“今年全年GDP增速更有望实现近年来的首次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经济运行愈发稳定,但由于“顺周期因素”太多所造成的“矛盾积累”,依然值得我们时刻警惕(详见下文)。
中国并不必然对“明斯基时刻”免疫,经济数据一片大好之下仍要警惕三大风险!
【研究员】:柯彩
结论:尽管我们对中国当前的经济较为乐观,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两大类: 首先,向前看,中国在未来30年迈向中高端、寄希望于弯道超车,那么这中间就极有可能会出现路径选择上面临着不确定性。其次,往后看,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中国经济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其中有些问题需要收尾,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比如房地产调控等),那么我们又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改革的果实,防止旧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等问题)再次出现反复。具体看,在中国经济发展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目前至少可能面临着以下三大风险—— 过去四万亿等刺激政策,表面上使得经济强势反弹,但是也埋下未来萧条的可能,透支了中国经济的潜力,使得中国当前不得不直面进入中速增长期的事实。昔日播下了刺激,如今除了收获自满,更应该警惕。未来十五年对中国很重要。如果中国一旦发生了金融冲击,中国极有可能采取的是“日本模式”,即用时间换取空间,缓慢地应对冲击。 在一片霞光万丈的数据之下,仍然有一朵乌云挥之不去,也就是老生常谈的民间投资、小微企业究竟能够从哪里获得突破。 中国可能面临着“明斯基时刻”。在中国经济当下一片光芒万丈的情况,中国更需要警惕!
【博览财经分析】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来,随着三季度数据的发布,国内外均对中国经济过去以及未来“乐观”的态度。 但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两大类—— 首先,向前看,中国在未来30年迈向中高端、寄希望于弯道超车,那么这中间就极有可能会出现路径选择上面临着不确定性。 其次,往后看,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中国经济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其中有些问题需要收尾,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比如房地产调控等),那么决策层又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改革的果实,防止旧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等问题)再次出现反复。 具体看,在中国经济发展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目前至少可能面临着以下三大风险—— ◆过去四万亿等刺激政策,表面上使得经济强势反弹,但是也埋下未来萧条的可能,透支了中国经济的潜力,使得中国当前不得不直面进入中速增长期的事实。昔日播下了刺激,如今除了收获自满,更应该警惕。未来十五年对中国很重要。如果中国一旦发生了金融冲击,中国极有可能采取的是“日本模式”,即用时间换取空间,缓慢地应对冲击。 ◆在一片霞光万丈的数据之下,仍然有一朵乌云挥之不去,也就是老生常谈的民间投资究竟能够从哪里获得突破。 ◆中国可能面临着“明斯基时刻”。在中国经济当下一片光芒万丈的情况,中国更需要警惕! 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 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两大类: ◆首先,向前看,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预计完成问题不大。接下来,中国经济未来30年的目标是“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在未来30年迈向中高端、寄希望于弯道超车,那么这中间就极有可能会出现路径选择上面临着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中国在未来选择怎样的路径去实现未来30年的经济目标就充满了各种的不确定性。比如,中国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搞人工智能产业,方向看起来没有错,但是怎么做仍然需要实践,这中间就避免不了出现试错的可能。 ◆其次,往后看,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中国经济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包含金融部门去杠杆、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等。其中有些问题需要收尾,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比如房地产调控等),那么决策层又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改革的果实,防止旧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等问题)再次出现反复。 以上是博览研究员总结的大方向上,中国经济在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具体方面,在中国经济发展一片大好的情况,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目前至少可能面临着以下三大风险——
焦点透视
顾后:中国在树“改革”大旗,而印度、日韩当下却在“作死”!
【研究员】:柯彩
编者按:在过去两三年时间中,中国政府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金融部门杠杆,抑制资产泡沫,抑制经济“脱实向虚”,去产能、补短板等,一方面维持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和金融部门的稳定(金融部门的强监管),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升级。相比,印度、日韩当下的“作死”,中国就是在“赶超”: 眼下,印度人陷入了巨大的经济黑洞之中。 韩国经济的断崖已来势迅猛; 日本经济陷入的不再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简单!其政治经济均面临着不确定性。
【博览财经分析】在全球经济仍然缺乏“突破性进展”,但已经出现“根据转变曙光”的当下,各国之间的战略博弈,拼的不仅仅是谁做得更好,决定胜负的,往往却是“谁犯的错更少”!这也是习总书记近年来反复强调“不犯颠覆性错误”的脊髓之所在! 一些节点上的斗争,往往并不需要自身到底有多强,而是自身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对手的表现比自己“烂”。如果对手自己“作死”,那么你就取胜了!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这就是当下中国和日韩发展对比的态势。在过去两三年时间中,中国政府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金融部门杠杆,抑制资产泡沫,抑制经济“脱实向虚”,去产能、补短板等,一方面维持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和金融部门的稳定(金融部门的强监管),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升级。相比,印度、日韩当下的“作死”,中国就是在“赶超”: ●眼下,印度人陷入了巨大的经济黑洞之中; ●韩国经济的断崖已来势迅猛; ●日本经济陷入的不再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简单!其政治经济均面临着不确定性。 印度经济的黑洞 印度方面,自去年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废钞计划之后,作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的印度似乎突然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能。印度一直以来是一个高度依赖现钞的经济体。但眼下,印度人陷入了巨大的经济黑洞之中。 印度经济已经陷入美元和自身债务的双重陷阱。截至2017年的5月,印度的外汇储备只有3757.2亿美元,而其外债总额高达1.4万亿美元。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印度每年付的外债利息占其财政收入的26%,远超国际公认的3%的财政警戒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中85%为美元债务。 博览研究员认为,美国以信用担保的纸币换取世界各国的商品和资源,同时又以美国国债的方式吸收各国人的创造的财富和储蓄加强美元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如果一个国家一旦陷入美元债务陷阱,最后必然是被劫掠一空。尽管莫迪一直举全印度之力大兴印度世界工厂计划,但作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印度经济已陷入美元债务陷阱的恶性循环,印度经济黑洞将成为阻碍亚洲经济成长的羁绊。 莫迪的另一项政策印度税改也被看做另一个拖累印度经济增长的因素。 印度央行在8月的政策会议上宣布降息并下调了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值7.3%。此次印度主动大幅下调经济预期也间接的印证了印度现在可能正处在一场巨大经济风暴前夜,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 市场分析认为,印度经济最近连续暴跌,印度央行此举符合市场普遍预期。自去年4月以来,印度经济增速持续下滑,本财年第一季度增速仅为5.7%,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低记录。然而,自去年4月以来,印度经济增速已开始呈现放缓态势。时至今日,印度经济已连续五个季度增速下滑。 国际资本的撤资和印度本土银行的变卖资产,曾经甚嚣尘上并号称要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的印度计划,眼下已经难以维继。顷刻间,全球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对印度,这个之前令人向往赚钱之所变成了金钱和技术竞相出走的逃亡之所。从某种角度来讲,当今世界最大的泡沫即将破灭,莫迪亲手导演了一幕印度经济“皇帝的新装”。 据CNN报道,2015年,任何一个对铁了心工初创企业有严肃想法的人都可以获得潜在投资人150万到300万美元的估值。今年对类似有价值的想法的估值已下降了50%以上。与此同时,印度初创企业的早期融资在2017年第三季度下降了37%。 Venture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在2017年的前9个月里,创立不到10年的公司只获得了大约30亿美元的投资。相较于2015年的高点,该数据已大幅下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迄今为止,创立的有影响的初创企业不到1000家,而2016年则有6000多家。 在美联储缩表到来之际,意味着之前被童话剧吸引的那些投资人都要迅速撤资逃离,因为美债收益率会间接飙升,印度那么一点点外储会被美元疯狂剪羊毛。国际资本是不会冒着大不韪而逗留在童话世界里。 9月这一迹象已暴露,印度SENSEX指数在9月后半程连续下跌,投资者找不到印度经济任何向好的基本面。印度股市8、9两月共撤资26.1亿美元,相对于今年年初统计的国际金钱本向印度股市投资的65亿美元,已撤走40%的金钱。 尽管看起来这个撤资额并不十分巨大,但是读者最容易忽略两个因素,一是趋势,二是总体基数。9月的国际资本在印度的撤资只是开启了国际资本印度大逃亡的序幕。 Xeler8的联合创始人Rishabh Lawania说:“在印度获得‘超级融资’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复制国外的创业想法并不能获得资金。就在两年前,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校园里,有一半的毕业生决定不找固定工作,而是希望成为创业者。而现在的情况却完全相反,分析人士告诉BWC中文网,印度的大学生也正在从“皇帝的新装”童话里走出来。 起初,在印度的初创企业被视为印度的就业创造者和创新者,号称能够解决印度的各种问题。但业内人士表示,这一声誉已遭到打击,投资者对创业公司的信心创两年来的最低水平。 印度的许多本土银行正在变卖资产,印度银行和印度工业发展银行都已经出售了自身资产,理由是为应对高企的债务和严重的不良贷款。同时,还有一些印度的银行已经制定了自身筹资方案。这也是印度经济童话破灭的一个重要信号。 印度的房价和股市将逆天上涨,特别孟买的房价泡沫化将更严重,这将给本已生活十分艰辛的印度人,特别是中产队级增加更高的生活成本。印度人已被金融深深羁绊! 在债务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之下,上到国家,下到普通人,都是金融体系的奴隶,当今的印度经济体就是这样的一个金融奴隶社会! 据悉,印度的“饥饿指数”为100,去年为97,这说明印度的饥饿程度在恶化。在亚洲,印度的饥饿程度仅略高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该报告由美国“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发布,”报告还认为,印度的饥饿问题主要是由于儿童营养不良驱动的,莫迪经济团队迫切需要改变印度这一饥饿状况。有印度网友对印度的饥饿指数表达不满,称这是“莫迪最大的失败。” 韩国经济的断崖已来势迅猛 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多数经济来源都是出口,并且这个国家的货币还不怎么值钱,尽管它是一个发达国家,那么,可能这个国家随时面临被剪羊毛的境遇。韩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你可以说它是发达经济体,但是,韩国的经济却并不能做到绝对自主,这是一个经济体的悲哀。 因为美联储已经将它的货币政策从量化宽松转为量化紧缩,美国的利率即将超过韩国的利率。如果情况恶化,外国投资者随时可能从韩国撤走资金。 与此同时,出口的紧张也是对韩国经济的致命一击,不仅是对中国市场,对美国市场也是如此。可是,天不遂人愿,特朗普经济团队早已表现出不会对韩国商品“法外开恩”的态度。 尽管美国暂时搁浅了与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废除计划,但分析认为,注重美国实际利益的特朗普迟早还是要废除与韩国的这一协定。眼下,美国已被高企债务搞得焦头烂额,自己门前雪还扫不过来,哪还管得了青瓦台的“瓦上霜”。因此,一向过于依赖美国的韩国经济此时也十分被动。 韩国经济表现不佳的另一方面,是韩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于今年5月曾一度窜升,但8月已转为下滑。韩国企业信心指数多年来一直低于100关卡,代表信心不佳。 韩国制造正在被崛起的中国制造蚕食鲸吞。到苏宁易购、国美电器等实体店反映,相比于三星等韩国家电,此时的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中国本土品牌。 韩国很多产业都面临中国压力,这其中又以航运、造船、石化、钢铁最具杀伤力。去年九月,韩进海运出现破产危机,这让韩国航运业危机全面浮现。韩进曾是全球第八大货柜航运航商,过去五年,韩进亏损四年,如今终于摊牌。 曾几何时,中国十一黄金周就是“韩国经济的黄金周”,而今年,无论是首尔的大街小巷,还是济州岛的景区,亦或是明洞购物街,正当那些韩国商家和旅游从业者望穿秋水、翘首以盼“上帝”再次光顾时,他们的愿望在这个十一黄金周罕见却情理之中的落空了。十一黄金周首日,首尔下起了冰冷的秋雨,这或许是痛失中国游客的韩国商家们的内心写照。 冷清,萧条!这就是韩国旅游业的现状,面对一跌再跌的旅游数据和赚钱指数,韩国旅游从业者苦不堪言!十一黄金周尚且如此,平常时间段的韩国旅游业的惨状已可想而知,这也为韩国经济蒙上了深深的阴影。韩国经济正在痛失金钱之路上越陷越深! 尽管韩国政府仍预测今年韩国GDP将增长3%,但韩国旅游业,消费者信心正在巨烈下降。韩国财长金东衮都说,一些国际因素可能对韩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韩国KB投资证券经济学家张载哲说,若出现消费者支出或企业投资减少,将冲击韩国经济。 如韩媒所说,由于韩国国家体量较小,并且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如果离开像中国这样强大的经济体和市场的支持,无论是韩元还是出口都将受到重创。这也表明了韩国经济难以言说的“四不像”特征。 对于韩国来说唯一的利好就是,韩国和中国续签了货币互换协议,令韩国人对中国市场抱有期待。这对韩国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文章称,特别是考虑到韩国与美国或日本没有货币互换安排,事实将证明,续签的中韩货币互换协议是有益的。没有这项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韩国将难以克服未来一场潜在的货币危机。 中韩两国央行宣布续签货币互换协议,协议延长3年,规模为5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88亿元),与之前协议相同。此次续签意义重大,因为它令韩国在财政紧急情况下获得了更多的外汇流动性。这项安排在韩国与外国签订的总额为1222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中占46%。 日本经济陷入的不再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简单! 日本在政治上面临着新的不确定性。据有关消息,多名来自首相官邸的干部透露,日本政府将在众议院选举结束后的11月之后,召开由首相、皇室等参加的“皇室会议”,就天皇的退位日等内容进行商定。 就退位时间的安排,目前已经调整为在2019年3月31日当日结束时退位,皇太子在4月1日开始时即位成为新的天皇。同日也将实施新的年号,“平成”年号也会就此终结。天皇退位后将成为“上皇”,皇后将成为“上皇后”,与上皇一同敬称为“陛下”。上皇没有资格再次即位或出任“摄政”。 也就在这个时候,虽然安倍晋三再次在日本众议院选举当中获得多数席位,继续其“超长待机”的首相职位,为并不算成功的“安倍经济学”继续实践创造了可能性,但日本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行业却似乎已经“等不到天照大神降临普救苍生”了……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被冠以精致、品质、优质的美誉。然而就在本月,日本制造的这些美誉却一下子降至冰点,起因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日本第三大钢企“神户制钢所”承认供货数据造假,产品以次充好,波及航空、汽车等200多家中下游企业,目前已知丰田、日产、马自达等众多日本汽车制造商等众多全球知名品牌和企业相关产品。 让人唏嘘的是,川崎重工、三菱重工、IHI株式会社、SUBARU生产的日本国防产品也用到了神户制钢所的产品。以道歉和谢罪文化著称的日本人,这次似乎已蒙羞到无法自圆其说。受神户制钢所事件的影响,连同马桶盖在内的众多“日本制造”的市场份额都将受到剧烈冲击。日本经济陷入的不再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简单! 有日本媒体形容为这是“动摇日本制造”的“神户冲击”。事实上,这并非日本制造的第一次丑闻。例如,之前的“高田气囊”及其召回事件至今仍在发酵,东芝、三菱汽车等巨型企业数据造假、虚报利润等等。 伴随着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曾经令日本人引以为傲的“made in Japan”就这样一次次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频暴丑闻。日本品牌的优势骤然间荡然无存,好比,“狼来了”的故事,固然日本制造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但全世界的消费者在听过一次次的丑闻过后,便不会再信任那些“曾经的美好”。
瞻前:中国接茬改革,美国继续内斗,美内部风险进一步加大
【研究员】:陈果
结论: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尽管美国经济数据持续先向好,但面临的经济、政治风波则是在不断加大:经济方面,债务问题愈来愈成为美国经济的隐患,华尔街、其他国家对此也越来越担忧;政治方面,税改的推行或引爆美国经济危机,加上此前的特朗普新政、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经济风险进一步加大。综合来看,虽然中美国经济同处复苏之中,但由于中美现政策制定、执行效率差异,中美之间的经济差异将进一步放大,2030年或出现中美GDP总量相当的最终结局。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尽管美国经济数据持续先向好,但面临的经济、政治风波则是在不断加大: 经济方面,债务问题愈来愈成为美国经济的隐患,华尔街、其他国家对此也越来越担忧;政治方面,税改的推行或引爆美国经济危机,加上此前的特朗普新政、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经济风险进一步加大。 ◆综合来看,虽然中美国经济同处复苏之中,但由于中美现有的制度、环境存在差异,加上中国此前的维稳、关键时刻会议给出了未来的明确方向,美国还在进行路径选择,中美之间的经济差异更进一步放大。或许,在中美政策制定、执行效率差异下,2030年将出现中美GDP总量相当的最终结局。 美国经济、政治风险加剧下,中美落差不断加大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美国经济、政治风波不断。 ◆经济方面,尽管九月非农数据依然向好,但债务问题愈来愈成为美国经济的隐患。 大多数美国人和美国家庭正在陷入信用债务囹圄,目前有57%美国人的储蓄还不到1000美金,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信用卡债务总额已经达到了1.0217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去年美国家庭信用卡债务的平均值大约为16000美元据了解,为了偿还高额的债务,目前,4400万美国人在做兼职工作,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每个月拿回家的钱仅超过500美元。 与此同时,与美国人相比,美国的国家债务更是高得可怕。次贷危机发生后的八年里,截至目前,美国国债有史以来首次突破20万亿美元大关,而且还在继续膨涨中此时,而刚刚过去的2016年美国债务是193000亿美元。目前,美国债务赤字相比1989年里根发表离职讲话时翻了近5倍,不可否认,从债务角度来讲,美国已到了破产的边缘。 ◆社会各界对美国经济也越来越担忧。 美股仍在连续上涨,但已是高处不胜寒,不断有投资人开始撤资。华尔街对美国经济的担忧增加,多位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金融放松监管的迹象或将是美国金融和美国经济未来会在刀尖上行走的危险信号。亿万投资富豪罗杰斯表示:我预期这场金融危机将会在今年或者明年开始爆发,这将会成为你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次金融危机。美股“大空头”、经济学家兼作家Harry Dent称,从经济循环周期和人口统计两个重要指标来看,未来美国经济可能不会超过今天的成就,甚至可能会一团糟,这种糟糕并有可能持续90年,下次美国经济繁荣可能推迟到2107年才有可能出现。 其他国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继德国在8月宣布已经提前把其黄金储备从美国全部运回后,法,意,俄等国也在加快制订让本国黄金回国计划。 ◆政治方面,以税改为代表的特朗普新政面临着诸多挑战,加上美联储政策的不确定性,都为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风险。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9月底终于宣布了其30年来最大的税改计划的同时,近几个月来,在伊利诺伊州最大的城市芝加哥超过3000名百万富翁逃离了该州,这是目前美国所有城市中最大规模的富人外流,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富人外流之一。分析认为,这可能是过度担忧美国债务危机和税改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美国财政部长努钦也称,如果国会未能完成有利于美国企业的减税计划,那么股市的涨幅很可能会被抹去,但美国税改和美联储的动荡还有可能使美国多年来的债务危机彻底暴露。 的确,如果特朗普税改计划得以通过,接下来部分美国制造企业会回流至美国本土,短期内的确会提升美国就业率。不过,特朗普税改更大的麻烦在于,对全球经济是一次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挑逗,这与美国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背道而驰,显然恶意竞争大幅降低税收的结果或换来多国残酷激烈的税务竞赛。 事实上,除了税改推行可能带来的风险外,特朗普新政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博览研究员此前在《美元疲软的背后:川普“民粹模式”持续受阻,美国国内矛盾难以“调和”!》中也指出,而从二季度开始,特朗普蜜月期结束后,特朗普描绘的蓝图短期内难以兑现,为美国经济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政策不确定性。这虽然不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至少也起到了干扰复苏势头的作用。 
综合来看,虽然和中国经济一样,美国经济仍处于复苏之中,但由于中美现有的制度、环境存在差异,美国的经济复苏与中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此同时,中国因为此前的维稳、关键时刻会议给出了未来的明确方向,美国因为还在进行路径选择,中美之间的经济差异更进一步放大。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决定美国经济走向的更关键因素还在于美国自身的经济调节机制和政治制度之间能不能够进行及时地衔接和修正。从结果上说,我们还是倾向于认为美国最终能找到一条路径的,但由于两者制度、环境不同,因此中国政策制定效率更高,美国则更低,中美经济落差会放大,或许真的会实现在2030年中美GDP总量相当的最终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