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科技成长风格持续活跃,AI与新能源两大方向受关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技成长风格持续活跃,AI与新能源两大方向受关注!

本周潜力题材

1、题材:AI算力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特朗普称未来几个月将投资近17万亿美元,人工智能计划规模宏大

核心逻辑:美国总统特朗普:未来几个月将投资近17万亿美元,这个数字(17万亿美元)还会高得多,人工智能计划规模宏大。

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Meta计划到2028年之前,在美国建设数据中心和其他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将“至少达到6000亿美元”。

今年以来,海外科技大厂集体调高资本开支,特朗普和扎克伯格的表态将进一步加剧全球AI算力军备竞赛!

此前的7月份,OpenAI已同意从甲骨文租赁45亿瓦的算力资源,该交易价值约每年价值300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AI领域最大的云服务协议之一。这笔交易标志着OpenAI“Stargate”数据中心项目的大规模扩张,该项目计划在未来四年投资5000亿美元,在美国及全球为OpenAI构建新的AI基础设施,旨在获取大量计算能力以开发人工智能模型并满足ChatGPT等产品需求。

从全球来看,北美CSP厂商2025年投入预计为5950亿美元,2028年有望达10220亿美元,CAGR为20%。

国内方面,根据《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年我国算力总规模将达到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将达到35%。资本开支方面,机构估算,2025年腾讯、阿里、字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企业的AI投入之和或超2000亿元。

技术层面,华为昇腾384超节点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亮相,可提供高达300PFLOPs的密集BF16算力,接近达到英伟达GB200NVL72系统的两倍;华为昇腾、寒武纪、海光信息、摩尔线程、沐曦等国产芯片正在快速推动之中,部分芯片已经处于量产之中,接下来有望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推动AI算力的加速国产替代。

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为1251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1587亿美元,2028年有望达到2227亿美元。

全球AI算力军备竞赛加剧,国内企业亦将跟进,带动国内AI算力建设开启新一轮的高潮,关注AI算力硬件产业链各细分环节(AI芯片、CPO、PCB、液冷、服务器、交换机、铜缆、电源设备、变压器、柴油发电机等)的龙头企业,特别是进入北美供应链的相关企业。

关注方向:AIDC、液冷、光模块、PCB、铜缆、交换机、AI服务器、光纤概念等

2、题材:固态电池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工信部项目9月将开始中期审查,对于电芯、材料等性能进行检测

核心逻辑:工信部项目9月将开始中期审查,对于电芯、材料等性能进行检测,如果相关测试结果超预期可能会带来市场对于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节奏的提前以及对于装机预期的量级的上修。

应用端,固态电池正从"车用为主"到"全场景渗透",除新能源汽车、储能外,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于固态电池发展初期较高的价格接受度高,有望在该类场景率先落地应用

随着车企积极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化,并在2025-2030年陆续推动固态电池车型量产;同时无人机、电动船舶等场景对于长续航高安全电池需求持续提升,固态电池进入发展快车道。

从整个锂电行业来看,在历经2-3年下行周期之后,随着需求端新场景扩容、海外新车周期开启,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向上周期中;同时,以固态电池为主线的新一轮锂电技术大周期将陆续迎来产业化拐点,固态电池从主题性行情演绎到主线行情,是投资斜率最陡峭的方向。

其中,全固态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可通过针刺、热箱等极端测试)和高能量密度(可突破400Wh/kg),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方向。

政策层面,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纳入重点攻关方向,并提出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近日发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也明确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基础研究。

当前,初代全固态电池材料体系已定型,设备接近量产要求,下半年进入设备和材料企业定点关键期,此次突破恰逢行业关键节点。作为核心生产环节的关键突破,先导智能的进展将加速下游电池厂商的量产进程,降低产业化门槛。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5.3GWh,同比大幅增长4.3倍,全部为半固态电池,主要为中国企业生产。

EVTank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到2030年将实现较大规模的出货,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其中,全固态的比例将接近30%。

固态电池加速量产,设备环节先受益,再传导至上游硫化物电解质、超薄锂箔、高镍正极等关键材料,关注布局固态电池技术进展较快的相关上市公司。

关注方向:固态电池概念等

3、题材:储能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海外储能装机量大幅增长

核心逻辑:由于电池价格的下跌,储能初步具备性价比,因此海外装机量大幅增长,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163GWh,同比暴涨246%。目前储能电芯订单排到了10月,产品供不应求。

国内基本面好:国内136号文发布之后,业主预期电力市场化程度高收益模式多样化,投资热情明显激发,打破市场悲观预期,拉动了储能的需求。

国内储能行业加速推进,持续提升电网调峰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中国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随着国内电力现货市场的不断完善,储能行业有望加速发展,持续提升电网调峰能力。

2025年8月国内储能系统招标容量达到47.2GWh(同比+2158%,环比+1142%),EPC规模22.2GWh;另外还有13.3GWh储能电芯和直流侧采招落地;该机构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储能系统累计招标达到144.1GWh,同比增长约216%。

国内1-8月储能系统累计招标规模达到133.4GWh,同比增长约147%。多方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储能系统保持较高的订单需求,反映国内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的高度需求,为2026-2027年国内储能市场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海外需求持续好:美国抢装,储能系统公司发货景气至少持续到2027年,欧洲、拉美、中东需求翻倍,上半年出口订单总计163Gwh,澳大利亚储能市场一年翻了三倍,中东地区更是主战场,上半年订单量达到了35Gwh。

美国市场受益于美国潜在降息,大储项目有望加速推进。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于当地时间8月29日在美国迈阿密经济俱乐部演讲中表示,他支持美联储在9月16日至17日的下次货币政策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并预计未来3到6个月内可能继续降息。待降息落地后将进一步打开光储项目的盈利空间,有望推动海外光储项目的落地,为海外高毛利市场带来持续增长动力。

在欧洲、澳洲、印尼等市场,储能项目均加速落地。欧洲市场工商业储能受电价上涨影响,明显迎来加速落地期。2025年7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启动总预算23亿澳元的"家用电池降价计划",推动储能加速落地。印尼8月公布计划在印尼全国8万个村庄部署80GW分布式光伏和320GWh电池储能,规模空前。

产业链需求旺盛:排单满,产能利用率普遍超过80%,供不应求。

后续验证节点:11月后传统淡季到来的产能利用率情况,若淡季不淡则明年需求可能大幅度上修。

储能目前头部厂商排产较满,有望迎来量利双升,关注储能逆变器为首的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关注方向:储能概念等

4、题材:人形机器人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特斯拉全新人形机器人Optimus第三代曝光

核心逻辑:近日,一则短视频拍下了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的最新版本,视频中,通体香槟金涂装、高1.8米的人形机器人缓步走向茶水间,只为帮客人拿一听可乐。这款被网友称为“金色擎天柱”的机器人,其高度仿生的手部设计尤为引人注目,五指纤长、关节线条与真人几无二致,引来围观者此起彼伏的手机快门声。

“金色擎天柱”“第三代原型”“Optimus 3”的关键词迅速出圈。

最新版本通过将执行器移至前臂、以电缆操作手指的方式,模拟人类肌肉与肌腱协作机制。相较初代11个自由度的设计,第三代手部自由度提升至22个,传动系统也升级为行星齿轮箱与丝杠混合方案,显著提升了精度与负载能力......

特斯拉近日披露的10年计划,包括四大产品目标:特斯拉汽车累计交付量达到2000万辆、活跃FSD订阅用户数量连续3个月超过1000万人、累计交付100万台机器人,以及有100万辆Robotaxis同时在商业运行。

另外,马斯克近日在X平台公开表示,未来特斯拉约80%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而非传统汽车业务。

100万台机器人的目标,也为Optimus打开了想象空间。

国内方面,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亦进展迅速,继7月斩获近亿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最大单笔订单后,优必选再次刷新纪录,获得某国内知名企业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采购合同,该合同以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具备自主热插拔换电系统)为主,优必选将在今年内启动该合同交付。这也是截止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最大的合同。目前,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获得近4亿元合同。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公开表示: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像汽车般普及。

GGII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0.4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

关注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及核心零部件(灵巧手、传感器、执行器、电机、减速器、电子皮肤、丝杠等)与材料(PEEK材料等)供应商。

关注方向: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减速器、电机、PEEK概念等

5、题材:商业航天&深空经济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我国正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核心逻辑:9月4日至5日,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此次大会意义重大,不仅首次提出“深空经济”概念框架,同时系统梳理了深空经济十大产业方向——深空探测实验室总工程师史平彦在报告中提出深空资源开发、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深空生物、深空运输、深空智能、深空建造、深空旅游、深空安全、深空文化十大产业方向,并预计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深空资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例如,矿产、水、冰、大气等物质资源是支撑人类可持续探索太空的重要保障,能够降低深空任务的成本,同时也有望大幅提高深空探测活动的效益。此外,强辐射、微重力等深空环境特征也能够为生物医药科学实验提供特殊条件,以太空制药为例,全球已有100多家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了基于太空环境的太空制药,预期到204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美元。

中科宇航董事长杨毅强认为,未来1-5年,航天产业将完成大规模低轨互联网、导航增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星座组网,为公众提供便捷、精准、稳定的空间应用服务。而未来5-10年,空间产业将逐步实现从低轨向中高轨以及深空的拓展,通过高效利用太空环境、规模化开发太空资源与能源,推动太空经济持续壮大并形成产业规模。

我国深空探测正从技术突破、科学探索迈向经济赋能、产业驱动的新阶段,深空经济有望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也是拉动航天产业升级、培育创新动能、重塑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为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已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国有30多家火箭公司、600余家卫星及应用公司。泰伯智库预测,到2025年,我国广义上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

商业航天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及运营服务等环节,政策与技术双驱动下,关注卫星制造、火箭配套、地面设备、数据应用四类企业。

关注方向:商业航天概念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9002725号 )     

GMT+8, 2025-9-14 06:46 , Processed in 0.12932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