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货币政策仍是结构性“定向加息、差别化降准”!》:克强总理虽然未在记者会上具体谈及货币政策,但考虑到央行行长换人带来的一系列“揣测”,尤其是美联储加息在即,外界仍在猜测中国会否“跟随加息”,对此,博览研究员的判断仍然是“会,但仍然‘结构性、针对性’”的,“全面加息、普遍降准”这类“大开大合”的操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要与中国央行“绝缘”了!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货币政策的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面对美联储加息,中国不太可能会相应提高存贷款基本利率。中国或继续延续去年的操作应对策略,即提升金融市场货币字母工具(公开市场操作、MLF、SLF等)的利率水平,继续去金融市场杠杆。 ●在实体部门,决策层更倾向于采用差异化策略:对决策层鼓励的产业或者实体部门采取“定向降准、甚至定向降息”等政策,比如扶持“三农”以及中小微企业。而,对房地产等政策需要约束调控的行业则采取了“定向加息”等收紧策略。 ●继续去某些传统实体部门(比如钢铁、煤炭等)行业的杠杆,引导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模式进入到“新经济部门”。 《总理就贸易战再发声后,钢、铝等周期品将如何表现?》:博览研究员此前所谈到的,美国不顾多国反对,肆意发布对钢铝进口的贸易壁垒后,近期国内钢铁相关品种价格受到一定冲击,持续走低。3月20日,李克强总理表示中美应避免打贸易仗,将继续降低进口税率。可以预计的是,中国大概率将进一步在钢铁、铝等品种出口上做出让步,以避免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相关投资品种是否会受到更多冲击?如何看待其后继投资机会?博览研究员认为,从某种程度看,当前国内钢价的持续下跌正是“戴维斯双击”的体现——中美贸易战下市场预期过于悲观+基本面有一定恶化,双重打击下造成了相关投资品种价格超跌。而这也意味着,钢价短期内继续下行空间不大,存在小反弹的可能,重点关注库存在见顶后未来2-3周的下降幅度,如果旺季缺口如期出现驱动钢价上涨,短期行业博弈机会依然值得重视,低估值高弹性的方大特钢、华菱钢铁、三钢闽光都是不错的博弈标的。长期看,2018年钢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对于钢铁等投资品种,依然需要保持谨慎。
博览视点
不会“大开大合”:2018中国货币政策仍是结构性“定向加息、差别化降准”!
【研究员】:柯彩 田文
结论:克强总理虽然未在记者会上具体谈及货币政策,但考虑到央行行长换人带来的一系列“揣测”,尤其是美联储加息在即,外界仍在猜测中国会否“跟随加息”,对此,博览研究员的判断仍然是“会,但仍然‘结构性、针对性’”的,“全面加息、普遍降准”这类“大开大合”的操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要与中国央行“绝缘”了!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货币政策的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面对美联储加息,中国不太可能会相应提高存贷款基本利率。中国或继续延续去年的操作应对策略,即提升金融市场货币字母工具(公开市场操作、MLF、SLF等)的利率水平,继续去金融市场杠杆。 其次,在实体部门,决策层更倾向于采用差异化策略:对决策层鼓励的产业或者实体部门采取“定向降准、甚至定向降息”等政策,比如扶持“三农”以及中小微企业。而,对房地产等政策需要约束调控的行业则采取了“定向加息”等收紧策略。最后,继续去某些传统实体部门(比如钢铁、煤炭等)行业的杠杆,引导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模式进入到“新经济部门”。
【博览财经研报】克强总理虽然未在记者会上具体谈及货币政策,但考虑到央行行长换人带来的一系列“揣测”,尤其是美联储加息在即,外界仍在猜测中国会否“跟随加息”,对此,博览研究员的判断仍然是“会,但仍然‘结构性、针对性’”的,“全面加息、普遍降准”这类“大开大合”的操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要与中国央行“绝缘”了!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货币政策的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面对美联储加息,中国不太可能会相应提高存贷款基本利率。中国或继续延续去年的操作应对策略,即提升金融市场货币字母工具(公开市场操作、MLF、SLF等)的利率水平,继续去金融市场杠杆。 ●在实体部门,决策层更倾向于采用差异化策略:对决策层鼓励的产业或者实体部门采取“定向降准、甚至定向降息”等政策,比如扶持“三农”以及中小微企业。而,对房地产等政策需要约束调控的行业则采取了“定向加息”等收紧策略。 ●继续去某些传统实体部门(比如钢铁、煤炭等)行业的杠杆,引导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模式进入到“新经济部门”。 博览研究员认为,今年的两会对货币政策的目标已经给出了2018年决策层的货币政策将可能采取的具体内容(如上所述):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等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因此,在本月即将到来的美联储加息,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国央行最可能的依然还是通过提升货币政策字母工具尤其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来应对,而不会提升存贷款基础利率。 今年的货币政策与去年相比主要有哪些区别? 下表是2018年和2017年关于货币政策的比较—— 通过上表的对比,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今年的货币政策定性有如下新的变化: ●首先,“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表述更为抽象,弹性空间更大,而2017年则更为具体“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 ●其次,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2018年政府工作方面则是直接给出了较为具体的策略,比如“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等政策,而2017年货币政策目标则是较为笼统的支撑要“疏通传导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入到实体经济,尤其是辅助小微企业”。 ●最后,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描述货币政策方面,重点强调了要“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尽管去年也强调了,但是并没有在货币政策描述板块有所提及。 通过这两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和完成情况的对比,博览研究员认为,今年的货币政策有如下几个特征: ●面对美联储加息,中国不太可能会相应提高存贷款基本利率。中国或继续延续去年的操作应对策略,即提升金融市场货币字母工具(公开市场操作、MLF、SLF等)的利率水平,继续去金融市场杠杆。 ●在实体部门,决策层更倾向于采用差异化策略,对部分部门采取“定向降准、甚至定向降息”等策略,比如扶持“三农”以及中小微企业。而,对房地产等政策需要约束调控的行业则采取了“定向加息”等收紧策略。 面对美联储加息以及中国金融市场自身仍需继续去杠杆,央行或继续使用货币政策字母工具,甚至继续提升这些工具的利率 博览研究员在此前就已经分析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框架下,金融市场需要去杠杆,同时又要引导存量资金进入到实体经济。这就决定了新时期下,货币政策不大可能采取以往“降准降息”等大开大合的政策,而是更多的动用货币政策字母工具,并逐步提升这些工具的利率水平,以达到温和去金融市场部门杠杆水平,同时借用“中国特有的利率双轨制”达到金融部门利率的提升却对实体部门利率影响有限—— 在实体部门,决策层货币政策采用差异化策略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决策层也并没有采用“加息增加存款准备金”或是“降息降准”等大开大合的货币政策工具,而针对不同的实体部门采用了差异化的政策:对部分部门采取“定向降准、甚至定向降息”等策略,比如扶持“三农”以及中小微企业。而,对房地产等政策需要约束调控的行业则采取了“定向加息”等收紧政策。 ◆2017年9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定向降准等手段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紧接着,央行宣布对普惠金融领域实施定向降准,普惠金融主要聚焦单户500万以下的真小微贷款,同时还包括了扶贫攻坚和双创等领域。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央行采用“定向降准”的目的就是为了扶持小微企业,而并非是松动其流动性。 工行近20万亿的总存款,额外降准1%就可以释放约2000亿资金。但是工行曾在13年披露其1.82万亿小微贷款的结构,其中1.14万亿为单户3000万以下,这意味着另外37%都是单户3000万以上。而建行的小微贷款单户平均金额接近500万,这说明四大行现有小微贷款统计需要大打折扣。按照工信部2010年的研究,单户500万以下真小微只占到小微贷款1/4左右的比例。我们将上市商业银行小微贷款按1/3比例折算,再加上个人经营性贷款(涵盖了普惠金融领域其他几类贷款),测算出来的五大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占比都在5%左右。从数据上看,央行去年9月30日的“定向降准”政策大大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覆盖面。 ◆而,在信贷方面,决策层采取了“差异化信贷”政策。 在房地产调控方面,目前全国多座城市均传出银行房贷利率上浮的消息,包括首套房贷利率上浮5%-25%,二套房贷利率大部分上浮30%。其中,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宣布暂停北京住房抵押贷款…… 在保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的情况下,有限的增量资源以及部分存量资源则需引导进入到决策层鼓励的领域,抑制资金“脱虚向实”。传统经济部门(包含煤炭、钢铁等企业)继续去杠杆,而新经济部门则实现资金净流入,并且更多的是采用“直接融资”模式。
不会“大开大合”:通胀预期下降,2018年中国选择“全面加息”必要性很低!
【研究员】:柯彩
结论:面对着美联储相对比较确定性的加息,中国随之整体性加息概率较小,因为通胀预期下降甚至见顶回落在通胀预期回落的背景下,2018年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创新类权益类资产以及不受通胀预期下降影响、需求较为稳定的资产,比如医药板块。
【博览财经分析】3月20-21日,美联储主席将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场所反映的美联储3月21日政策会议加息概率是100%,这将是鲍威尔就任美联储主席以来首次主持召开货币政策会议。 面对着美联储相对比较确定性的加息,为此,中国是否也会加息? 博览研究员在前面一篇中就已经分析到,201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将采取“结构性、差别化”的政策,对金融部门收紧,对高层鼓励发展的“新经济”、三农、中小微企业要积极给予足够的资金资产,而对房地产等传统高杠杆部门依旧是提升利率水平以及去杠杆。 本篇文章将是从消费端来分析,得出中国随之整体性加息概率较小,因为通胀预期下降甚至见顶回落。 在通胀预期回落的背景下,2018年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创新类权益类资产以及不受通胀预期下降影响、需求较为稳定的资产,比如医药板块。 通胀预期下降甚至见顶回落 ◆货币融资增速的下滑。 货币增速通常是通胀预期的领先指标。但是在中国,由于影子银行的发展,导致各种货币指标的走势出现背离,因此也导致了对通胀预期的分歧。比如2017年虽然各种货币指标M1和M2增速大幅回落,但是代表实体经济融资的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保持平稳,理论上货币指标代表经济可以花的钱,而融资总量代表经济实际花掉的钱,因此后者对通胀的影响更大。 而在2018年初,中国货币和融资指标的走势终于取得了一致,18年2月的M1增速时隔两年多以后重回个位数增长,而M2增速也保持在8.8%的多年低位,而社会融资增速也下降至11.2%,在过去4个月内下降了1.8%。 此外,还有一个比货币和融资更为重要的指标,就是银行的总资产/负债增速。因为中国所有的货币其实对应的是银行存款,就是银行负债的一部分。而中国所有的融资几乎都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银行,社会融资其实也是银行资产的一部分。所以银行总资产/负债增速其实包含了所有货币和融资变化趋势的信息。 银行总资产/负债增速在2015年初最低只有11.6%,到2016年最高升至17%,在2017年初还有15%的增速,但是在2017年10月份降至9.4%,而在2018年初降至7.4%—— 如果我们把银行总资产/负债增速看做是最综合的货币指标,那么按照过去货币增速领先通胀半年到一年的经验,2018年2月的CPI将是全年高点,后续有望持续回落。
◆居民大幅举债侵蚀消费能力,居民消费增速正在下降。 从理论上讲,消费物价和居民的消费行为密切相关,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衡量了居民的消费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通胀预期的走势。 在2011年到2015年,社零总额名义增速从17%降至10%左右,同时伴随的是通胀的持续回落。而在2016、2017年,社零总额名义增速稳定在10%出头,同期通胀预期开始企稳回升。但在2018年初,社零总额名义增速已经降至9.7%,连续3个月保持在10%以内。上一次社零名义增速出现持续个位数增长还发生在02、03年,而当时是上一轮通缩的环境。 更加值得重视的是社零实际增速的下降,今年前两月只有7.7%,远低于17年9%的社零实际增速,降幅高达1.3%。如果其他因素不变的话,意味着18年的社零名义增速将从10.2%降至9%以下。 我们认为,导致消费实际增速大幅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居民举债过度。虽然中国经济一直在举债,但是过去无论是企业举债还是政府举债,其实都不太影响居民消费。 过去地产繁荣背后是居民杠杆飙涨。中国居民部门债务率飙升速度飞快!如果考虑到长短期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我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2017年7月已经突破了53%,如果按照当前速度扩张,到2017年底预计将达到56%左右。而在2007年的时候,我国居民部门的债务率还不足20%。美国居民部门债务率从20%提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时间,而中国用了不到10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飙升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而,在2016年新增的12.7万亿的银行表内贷款中,有45%是居民中长期贷款。2017年居民新增7.1万亿商业贷款、还有1万亿公积金贷款,假定5%的平均贷款利率,意味着2018年居民要额外偿付4000亿的贷款利息,而这要占据居民部门一年总收入的接近1%。这还不包含以前年度居民家庭产生的债务。 因此,如果中国居民不改变目前巨额举债的习惯,那么未来中国的消费增速将不是稳态,而是每年下滑1%。而消费增速的下滑将改变中国经济L型走势的预期,因为目前所有人都相信未来中国经济长期走势是L型,理由是中国经济已经由消费主导,而消费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但如果消费实际增速每年下降1%,那么GDP增速就会每年下降0.5%。 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我们要更加重视通胀预期的下降。通胀预期的下降甚至见顶回落使得央行伴随着美联储全面加息的概率也会在下降。 通胀预期回落的背景下,该如何做出投资选择? 在通胀预期回落的背景下,2018年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创新类权益类资产以及不受通胀预期下降影响、需求较为稳定的资产。 在过去两年,受益于供给收缩以及居民大幅举债,各种商品价格和房价轮番上涨,因此通胀预期是资产配置的主线,大家买白酒、钢铁、煤炭、有色金属,都买的是涨价预期。 但是如果未来通胀预期持续回落,买“涨价”的时代将逐渐成为过去。这也意味着如果未来还想赚钱,一类是买效率提升,也就是创新的机会;其次是医药等具备稳定需求的服务业资产。
焦点透视
总理就贸易战再发声后,钢、铝等周期品将如何表现?
【研究员】:陈果
结论:从克强总理表态来看,可以预计的是,中国大概率将进一步在钢铁、铝等品种出口上做出让步,以避免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相关投资品种是否会受到更多冲击?如何看待其后继投资机会?博览研究员认为,从某种程度看,当前国内钢价的持续下跌正是“戴维斯双击”的体现——中美贸易战下市场预期过于悲观+基本面有一定恶化,双重打击下造成了相关投资品种价格超跌。而这也意味着,钢价短期内继续下行空间不大,存在小反弹的可能,重点关注库存在见顶后未来2-3周的下降幅度,如果旺季缺口如期出现驱动钢价上涨,短期行业博弈机会依然值得重视,低估值高弹性的方大特钢、华菱钢铁、三钢闽光都是不错的博弈标的。长期看,2018年钢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对于钢铁等投资品种,依然需要保持谨慎。
【博览财经研报】正如博览研究员此前所谈到的,美国不顾多国反对,肆意发布对钢铝进口的贸易壁垒后,近期国内钢铁相关品种价格受到一定冲击,持续走低。3月20日,李克强总理表示中美应避免打贸易仗,将继续降低进口税率,欢迎企业回归境内上市。可以预计的是,中国大概率将进一步在钢铁、铝等品种出口上做出让步,以避免中美贸易战的爆发。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相关投资品种是否会受到更多冲击?如何看待其后继投资机会? ◆博览研究员认为,从某种程度看,当前国内钢价的持续下跌正是“戴维斯双击”的体现——中美贸易战下市场预期过于悲观+基本面有一定恶化,双重打击下造成了相关投资品种价格超跌。而这也意味着,钢铁价格已处于超跌的区间,短期内继续下行空间不大,存在小反弹的可能,重点关注库存在见顶后未来2-3周的下降幅度。 可以看到,特朗普对钢铝加征关税后,新兴市场受到的冲击最大。但事实上,中美贸易战对国内钢铁等品种的需求量实质影响可能有限。2016及2017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钢材量仅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56%。” 同时尽管当前国内钢铁供需基本面有一定恶化,但钢材需求仍保持稳定。 ◆长期内,博览研究员对相关投资品种仍持较谨慎的态度,2018年钢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综合来看,若旺季缺口如期出现驱动钢价上涨,短期行业博弈机会依然值得重视。因此中期具备内生ROE提升动力的宝钢股份,与低估值高弹性短期可博弈的方大特钢、华菱钢铁、三钢闽光等依然值得重视。长期看,对于钢铁等投资品种,依然需要保持谨慎。 贸易战下市场预期悲观+国内供需基本面一定恶化——相关品种迎“戴维斯双击” 如何看待近期钢铁、铝等品种的价格持续下跌? ◆博览研究员认为,从某种程度看,当前国内钢价的持续下跌正是“戴维斯双击”的体现——中美贸易战下市场预期过于悲观+基本面有一定恶化,双重打击下造成了相关投资品种价格超跌。 可以看到,特朗普对钢铝加征关税后,新兴市场受到的冲击最大。 亚洲钢材市场:涨跌互现,该地区131.3点的钢之家钢材基准价格指数,周环比下跌1.1%(由涨转跌),月同比上涨20.7%(涨幅扩大),年同比上涨21.2%;欧洲钢材市场:稳中趋涨,该地区113点的钢之家钢材基准价格指数,周环比下跌0.2%(由涨转跌),月同比上涨25.9%(涨幅扩大),年同比上涨24.3%;美洲钢材市场:大幅上涨。该地区123.7的钢之家钢材基准价格指数,周环比上涨7.8%(涨幅扩大),月同比上涨15%(涨幅扩大),年同比上涨13.4%。 但事实上,博览研究员在《中美贸易战:国内钢、铝短期风险增加,但斗争过程会制造阶段性投资机会》中已指出,“贸易战对钢铁等品种的需求量实质影响可能有限。2016及2017年我国出口美国的钢材量仅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56%。” 同时国内钢铁供需基本面有一定恶化,但钢材需求仍保持稳定。 受天气和“春节”因素影响,2月份国内市场仍处于钢材需求淡季,但用钢行业继续增长,钢材需求保持稳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9%,增速比2017年全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2%, 较2017年12月份加快1个百分点。主要用钢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同比增长9.1%、10.3%、4.9%、4.9%、9.4%、12.1%和13.1%。从总体情况看,下游用钢行业继续增长,钢材需求保持稳定。 受后市预期上升影响,2月份以来国内市场钢铁产量有所增长,钢材库存迅速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2月份,全国粗钢产量为13682万吨,同比增长5.9%。全国粗钢平均日产231.9万吨,比上年12月增长7.2%;净出口钢材折合粗钢396万吨,环比增长10.4%。按日历天数计算,1-2月国内市场粗钢日均供给量为225.2万吨,比上年12月增长11.9%;2月末,钢材社会库存升至1618万吨,环比增加66.1%。钢材供给量、库存的增加,反映出后市预期有所增强。 综合来看,这些都意味着当前的相关投资品种价格持续下行,或正处于超跌的区间中。 重视相关投资品种短期博弈机会,长期内则需保持谨慎 未来如何把握钢铁等周期品的后继投资机会? ◆博览研究员认为,钢铁价格已处于超跌的区间,短期内继续下行空间不大,存在小反弹的可能,重点关注库存在见顶后未来2-3周的下降幅度。 根据逻辑判断,需求旺季开工即将来临,存在加速的动力,而供给端在非取暖季限产的压力下,大幅上行的空间或也有限,短期的旺季缺口依然值得期待。但由于后市预期较强,2月以来钢铁库存快速大幅上升,给后期市场供需形势压力上升。据钢铁协会统计,截止3月9日,钢材社会库存升至1967万吨,比上年末增加了1173万吨,增幅为147.65%;同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26万吨,增长27.62%;环比增加349万吨,增长21.59%。而这也意味着未来两周行业最关键的因素在于被延后的需求是否能够加速释放,库存在见顶后未来2-3周的下降幅度就成为行业走势的重要变量。 ◆长期内,博览研究员对相关投资品种仍持较谨慎的态度,2018年钢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一方面去产能已进展到一定阶段,过剩产能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出清,未来政策加码力度有限;另一方面钢铁需求仍保持相对平稳,难有大幅增长。总体来看,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态势不会有明显改观,钢材价格难以大幅上涨。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去产能力度再次加大,供给端大幅收紧后钢价大幅上涨的可能。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若旺季缺口如期出现驱动钢价上涨,短期行业博弈机会依然值得重视。因此中期具备内生ROE提升动力的宝钢股份,与低估值高弹性短期可博弈的方大特钢、华菱钢铁、三钢闽光等依然值得重视。长期看,对于钢铁等投资品种,依然需要保持谨慎。
美联储加息预期重创周期股,“黄金坑”将不日出现!
【研究员】:江桥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经济数据的正向修复为周期品种的基本面带来了积极变化,有利于引导周期品种在市场表现方面积极做多。而进入4月份政策面进入一段相对于3月更为平淡的时间段。政策刺激频率进入“低频期”以及一季度业绩估值“考核期”,将使得这轮反弹以来取得较大涨幅的创业板受到不小的冲击。虽然我们中长期仍旧看好创业板以及新经济在2018年的投资机会,但是3月底到4月的这段时间内仍要对创业板“逢高兑现、锁定收益”。而基于业绩地雷引爆在2月产生的心理阴影将使得市场预期在3月底-4月会形成不利于创业板股票的负面环境。在经历3月底美联储加息最后一击之后,将将形成一段有利于周期品种表现的窗口期。所以随着美联储会议结束将会为周期品种带来低位布局的一次契机。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曾指出,投资上最为注重的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低估所形成的“预期空间”;第二个是安全边际的比价效应。而在两会结束之后,随着行情即将进入4月份一季报披露高峰期将会驱动市场重新审视估值逻辑。一方面大摩入市资金驱动白马归来的逻辑窗口尚早,另一方面创业板在一季报披露期仍会遭遇“减值”考验,这一期间段市场从“安全边际的比价效应以及低估所形成的预期空间”两个视角来评估的话,周期品种将是4月份的“最小阻力投资区域”。 美联储议息渐进,周期被当头一击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CME的美联储观察数据显示3月份美联储加息的概率接近90%。从近期美国经济数据来看,本次加息似乎也是毫无悬念。而与美元走势密切的黄金也已经提前作出了反应。 CFTC数据显示,截止3月13日当周,黄金期货投机性多仓大减超1万手,空仓则增加4719手,带动净多仓减少1.58万手至16.79万手,为一个多月来最大降幅。实际上,这已经是投机客七周以来第五次抛售黄金了。 受累于美元加息预期,螺纹钢、焦煤、铁矿石期货近期均出现较大程度的下跌。在黑色系大跌的背景下,近期周期股也表现较差。可以说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已经使得黄金和部分大宗商品开始出现负反馈了。但是博览研究员想指出的是仍要重视周期股的投资机会。 配置周期品种的时机渐行渐近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春节期间,中观数据偏弱(钢铁、煤炭、水泥等周期品降价,钢铁库存高企)以及低于预期的中采PMI,使得经济增长预期表现悲观,相关周期品种也表现不佳。但值得重视的积极变化是:1-2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出口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以及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去年全年分别提高了0.6%、16.5%、0.7%、2.9%。 细分经济数据的积极修复也预示着市场周期品种也面临着预期差的价格修复倾向在提高。目前来看,市场迟疑于布局周期品种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市场上有更好的选择以及短期仍有冲击周期品种的外围利空存在。 自2月底以来,市场资金的追逐对象主要在于短期之内无法证伪且有着极高“政治站位”政策呵护的“独角兽”、新经济、创蓝筹等。但是从各方面来看,短期之内继续出台超预期利好支撑这类股票继续大涨的可能性并不高。独角兽、新经济、创蓝筹目前基本进入震荡期。而在震荡期,市场资金将逐步调防到满足“安全边际的比价效应以及低估所形成的预期空间”的品种之中。 4月主题投资重点看周期 作为主题驱动,向来需要观测相关主题氛围的驱动点以及驱动点的时间窗口。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进入4月份将会形成有利于周期主题的投资氛围: 其一,政策面进入一段相对于3月更为平淡的时间段。缺少了重大会议的刺激,一方面丧失所谓的“维稳”预期,从而不利于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主题的表现;另一方面政策进入一个相对平淡期之后也会使得市场重新审视基本面具备真实支撑的品种。 其二,在经历3月底美联储加息最后一击之后,下一次起码得等到6月份了。而6月份的市场因为大摩资金入市预期炒作将会提前在白马蓝筹股身上形成价值投资主题环境。经历美联储议息靴子落地之后,将形成一段有利于周期品种表现的窗口期。 其三,今年各地开复工时间较往年晚,部分市场人士预计今年建材市场回暖也会随之推迟到3月底左右。而到4月份密集开工将使得煤钢有色水泥玻璃建材等工业需求大幅提高。将会从基本面供需角度助推周期品种的主题热度。 总结 基于此,博览研究员认为经济数据的正向修复为周期品种的基本面带来了积极变化,有利于引导周期品种在市场表现方面积极做多。而进入4月份政策面进入一段相对于3月更为平淡的时间段。政策刺激频率进入“低频期”以及一季度业绩估值“考核期”,将使得这轮反弹以来取得较大涨幅的创业板受到不小的冲击。在经历3月底美联储加息最后一击之后,将将形成一段有利于周期品种表现的窗口期。所以随着美联储会议结束将会为周期品种带来低位布局的一次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