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首席证券内参2018.8.1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7 09: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看多的逻辑都是雾里看花的幻想,经不起时间检验!》:确实最近的市场跌一阵子盘一阵子接着再跌再盘,好像和一些砖家们说的磨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样子挺难受,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不管短线是否出现一些期货市场对标股市权重品种的大涨或大跌影响短暂的股市反弹或者下跌;也不管国际国内汇率市场出现贬值还是升值影响市场预期;更不管盘中出现什么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或者缓和的消息改变了短期市场主次矛盾…… 这些东西已经不需要我在文章中怎么去强调了,因为这个位置的股市说低已经很低了,随时能有反弹的动能和欲望;说要跌也还能继续跌,毕竟坏消息还有一大堆。如果要参与的话,大家盘中还是按照我此前说的多关注这些方面的即时变化,盘中出现什么不对劲的风声及时出局就是了,如果不参与的话可以一直空仓等待着底部出现。 什么时候是底?还是我那句话,如果炒股还要像现在这样担心外部担心内部,整日提心吊胆使出浑身解数还赚不到几碗面钱的话,那肯定不是底部。不用脑子闭着眼睛买的时候才是真的底部,我愿那一天早点到吧,因为你就可以不看我的文章还能三天两头碰到涨停。
《双底之后又要上演三重底?细看当前存量互杀的新格局!(下)》:房地产在最近一两年的极度火爆一方面让股市外部援水少了一个重要源头,另一方面让居民消费能力逐步枯竭进而传导到股市里面的“核心资产(白马股)”上面。市场缺乏增量流动性,只能陷入存量互杀的状态。在2017年其实就是存量互杀的状态,只不过那个时候逻辑指向看多蓝筹,创业板就被杀了。而现在的格局是白马和创业板都被杀,总体上是逐步下杀,细分看偶尔有错位下杀。目前的主流逻辑导向基建与自主创新这块是没有太多争议的,后面在外部增量资金尚未正式入市之前,A股还需要等待白马蓝筹下杀为创业板和基建输血续命。之前常有人说茅台见顶了股市才能见底,且不说这个观点对错与否,有一点在目前还是符合的,也就是在外无援水的情况下,内在只能耗死一个成全另一个了。当然以后养老目标基金以及今年成立的十几家洋私募和即将扩大数额的MSCI资金们后续如果进场扫货了,白马的逻辑或许会遇到改观,但那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事了。那么,50白马权重股大跌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股市真的见底了呢?我送各位一句有效判别底部的话:别猜底了,当你发现炒股还要用脑子的时候那都不是真的底。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博览视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现在看多的逻辑都是雾里看花的幻想,经不起时间检验!                 
【研究员】:江桥
结论:确实最近的市场跌一阵子盘一阵子接着再跌再盘,好像和一些砖家们说的磨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样子挺难受,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不管短线是否出现一些期货市场对标股市权重品种的大涨或大跌影响短暂的股市反弹或者下跌;也不管国际国内汇率市场出现贬值还是升值影响市场预期;更不管盘中出现什么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或者缓和的消息改变了短期市场主次矛盾…… 这些东西已经不需要我在文章中怎么去强调了,因为这个位置的股市说低已经很低了,随时能有反弹的动能和欲望;说要跌也还能继续跌,毕竟坏消息还有一大堆。如果要参与的话,大家盘中还是按照我此前说的多关注这些方面的即时变化,盘中出现什么不对劲的风声及时出局就是了,如果不参与的话可以一直空仓等待着底部出现。 什么时候是底?还是我那句话,如果炒股还要像现在这样担心外部担心内部,整日提心吊胆使出浑身解数还赚不到几碗面钱的话,那肯定不是底部。不用脑子闭着眼睛买的时候才是真的底部,我愿那一天早点到吧,因为你就可以不看我的文章还能三天两头碰到涨停。

                                 
【博览财经研报】16日午盘同事问我可以抄底了吗?我笑着说现在到了不用脑子就可以炒股的时候了吗?我们会心一笑……
眼下的市场,你要说看多的话也可以找到不少理由:
诸如商务部应邀于本月下旬赴美谈判;9月15日起进口韭菜外国人可以炒A股了;最快8月底养老目标基金可以开始投资;MSCI要扩围资金加倍;货币政策强调流动性合理充裕,银保监会批示有关机构加快放贷……
你看看,随便哪一个都能起到“老乡别走”的效用。
那么眼下的市场要看空的话能找到些什么理由呢?
诸如:本次赴美谈判的官员级别还不如上次,况且中美贸易摩擦的背后是目标明确手段多样态度乖张的特朗普,中美谈得拢的可能性依然不高。谈不拢不意味着就此作罢,接下来9月美联储再加个息,特朗普再对伊朗或者委内瑞拉找找茬把油价搞起来推升全球通胀,剩下的又是土耳其、印度、南非乃至港币和人民币的汇率动荡。
美国刚刚签署所谓的“国防授权法”,又同意蔡英文“过境”,美国有在接下来的中美博弈当中,再打“台湾牌”的风险,中美博弈在未来仍有“升级”的可能。这些东西对于股市来讲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
诸如:数据上看,截至今年6月,中国证监会已同6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68份双边合作协议。看上去确实好像场外洋韭菜们枕戈待旦跃跃欲试,但是实际上却是另外一种画面。且不说这次政策是在9月15日实施,目前预期层面的“远水”难解近渴。再从当前全球局势的不断恶化来看,对于10年都没有一点累积涨幅的A股,洋韭菜恐怕不见得愿意来炒。
没有赚钱效应的市场,难以吸引增量资金。
诸如:MSCI扩围又要加码资金,这玩意还算是实诚的,记得上次数据显示MSCI一个月就基本满仓了。算得上是确实看好A股的,在全球比烂的大环境下,A股也算得上是为数不多“钝刀子割肉”的良心市场,比起土耳其一天十几个点的下跌,我们还算是很稳定的。但是需要清楚的是MSCI的钱还是太少了,这点钱完全不足以恢复整个市场的信心。
诸如:货币政策虽然强调流动性合理充裕,但是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信任度如何?官方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是否明晰又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与7月31日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的提法还是有些不同。关键点是:中央政治局说“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继续强调“中性”,但央行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
本来前脚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把去杠杆给删掉了,人民日报也紧跟着说去杠杆转向稳杠杆了,后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说去杠杆还要接着去。
本来前脚政治局会议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稳健的货币政策,删掉了中性,后脚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又把中性加回来了。
所以杠杆是去还是稳?货币政策是稳健还是稳健中性?不清楚,预期很乱。前阵子开会刚说完“六个稳”,可能政策反复摇摆不出现单边引导是最稳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谈完了上面这些当前市场多空研判的逻辑之后,你该看多呢还是该看空呢?上面任何一个看多的逻辑在未来短中期市场来看顶多是“讲讲睡前小故事”的效果,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确实最近的市场跌一阵子盘一阵子接着再跌再盘,好像和一些砖家们说的磨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样子挺难受,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不管短线是否出现一些期货市场对标股市权重品种的大涨或大跌影响短暂的股市反弹或者下跌;也不管国际国内汇率市场出现贬值还是升值影响市场预期;更不管盘中出现什么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或者缓和的消息改变了短期市场主次矛盾……
这些东西已经不需要我在文章中怎么去强调了,因为这个位置的股市说低已经很低了,随时能有反弹的动能和欲望;说要跌也还能继续跌,毕竟坏消息还有一大堆。如果要参与的话,大家盘中还是按照我此前说的多关注这些方面的即时变化,盘中出现什么不对劲的风声及时出局就是了,如果不参与的话可以一直空仓等待着底部出现。
什么时候是底?还是我那句话,如果炒股还要像现在这样担心外部担心内部,整日提心吊胆使出浑身解数还赚不到几碗面钱的话,那肯定不是底部。不用脑子闭着眼睛买的时候才是真的底部,我愿那一天早点到吧,因为你就可以不看我的文章还能三天两头碰到涨停。


                        

双底之后又要上演三重底?细看当前存量互杀的新格局!(下)                 
【研究员】:江桥
结论:房地产在最近一两年的极度火爆一方面让股市外部援水少了一个重要源头,另一方面让居民消费能力逐步枯竭进而传导到股市里面的“核心资产(白马股)”上面。市场缺乏增量流动性,只能陷入存量互杀的状态。在2017年其实就是存量互杀的状态,只不过那个时候逻辑指向看多蓝筹,创业板就被杀了。而现在的格局是白马和创业板都被杀,总体上是逐步下杀,细分看偶尔有错位下杀。目前的主流逻辑导向基建与自主创新这块是没有太多争议的,后面在外部增量资金尚未正式入市之前,A股还需要等待白马蓝筹下杀为创业板和基建输血续命。之前常有人说茅台见顶了股市才能见底,且不说这个观点对错与否,有一点在目前还是符合的,也就是在外无援水的情况下,内在只能耗死一个成全另一个了。当然以后养老目标基金以及今年成立的十几家洋私募和即将扩大数额的MSCI资金们后续如果进场扫货了,白马的逻辑或许会遇到改观,但那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事了。那么,50白马权重股大跌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股市真的见底了呢?我送各位一句有效判别底部的话:别猜底了,当你发现炒股还要用脑子的时候那都不是真的底。

                                 
【博览财经研报】股市里面的“核心资产”都一路下行,其余的更不必多说。但是想问的是除了房地产的变局影响之外,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核心资产的命运呢?
我认为核心资产取得较好“时光”的那段漂亮50时间背后还是有着多重因素主导的。
其一是去杠杆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大批小企业死掉了,加强了行业龙头企业的话语权和竞争力。这一点也确确实实从业绩增长数据中看到了。
其二是IPO加速发行的杀估值阶段凸显了50白马的抱团避险功能。
其三是某队神秘资金基于稳定诉求而频繁波段操作引导资金进入50权重。
2018年初开始50不再漂亮,背后的原因有这样几点:
第一个是某队逐步撤离,减少干预,大盘也经常出现跌幅超过1%的情况了。
第二个是政策面导向自主创新新经济,创业板不受政策面庇护的单边杀跌时代过去,50抱团避险功能不再凸显。
第三个是由此前的内严外宽直接过渡到金融开放新时代格局,MSCI等外资缓慢进入A股市场,A股逐步显现出市场化的特征(背后是某队干预减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16%2F1534398270802796.png
指数走向同步其实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个好的迹象,因为这表明股市慢慢地能够依靠存量的力量找到合适的估值底,而不是此前无形之手反复托底后又撤走形成的暂时底部。
在2017年很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创业板这个“臭老九”隔三差五被空头暴打,市场就那么点钱,主流逻辑都支撑蓝筹权重白马股只得牺牲创业板,损不足而补有余成了常态。
2018年,我认为很直观的一个感受是创业板不再是一个烂透了的“臭老九”,起码随着中美贸易摩擦让决策层意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政策也就在两会前后开始正式转向新经济。
起初阶段,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年初创业板一路反弹,蓝筹一路下行的分化之后资金又开始在50权重上殊死搏斗。但是经过了几波的争夺之后,可以看到的是齐齐下跌。
市场缺乏增量流动性,只能陷入存量互杀的状态。在2017年其实就是存量互杀的状态,只不过那个时候逻辑指向看多蓝筹,创业板就被杀了。而现在的格局是白马和创业板都被杀,总体上是逐步下杀,细分看偶尔有错位下杀。
目前的主流逻辑导向基建与自主创新这块是没有太多争议的,后面在外部增量资金尚未正式入市之前,A股还需要等待白马蓝筹下杀为创业板和基建输血续命。之前常有人说茅台见顶了股市才能见底,且不说这个观点对错与否,有一点在目前还是符合的,也就是在外无援水的情况下,内在只能耗死一个成全另一个了。
当然以后养老目标基金以及今年成立的十几家洋私募和即将扩大数额的MSCI资金们后续如果进场扫货了,白马的逻辑或许会遇到改观,但那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事了。
那么,50白马权重股大跌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股市真的见底了呢?我送各位一句有效判别底部的话:别猜底了,当你发现炒股还要用脑子的时候那都不是真的底。


                                 
                                           决策参考
                 



国改“双百行动”又激发炒地图预期,暂时仍以短炒视之                 
【研究员】:柏双
结论:近400家企业入围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地方国企数量超央企)的消息,似乎重新激活了股市国企改革概念。这次国企改革概念果真会跟过去数年不同,摆脱“炒地图、一阵风”的命运,而成为大盘扭转颓势的希望吗? 可以抱有一定期待。毕竟,国企作为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其地位和改革重要性无出其右。国企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具有等同于中国经济转型成败的战略重要性,国企肩负在下半年稳经济、扩内需、抗外压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重诉求。而历史来看,国企、央企改革的每一点突破都会在A股市场上有所体现。 但同时,对股民而言,考虑到已经被“加快国改”的“表忠心嘴炮套路”忽悠了太多次(实际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恐怕也不能仅仅因为其重要性,就轻易的预期过满,要留点观察的余地。 个人以为,暂时在没有看到更多让人惊喜的成果之前,对于国企双百行动,股市层面依然还是以短炒定性为好。

                                 
【博览财经分析】近400家企业入围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地方国企数量超央企)的消息,似乎重新激活了股市国企改革概念,近期央企改革股,天津、上海等地方国改股,都不同程度有所表现。
盖因在之前作为指导推动国企改革任务的最高组织领导机构国改领导小组换帅,随后相关国改政策加速发布的背景下,市场对于国企改革在下半年重新加速,本就有期待,而此次国改“双百行动”似乎声势浩大,强化了市场对于国改概念的炒作情绪。
尤其是国改领导小组组长调整,被公认为是具有“号角”意义的!多家机构指出,今年是拓展深化各项改革举措的一年。国企改革领导小组意在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新一任领导班子上任有望在下半年加速国有企业改革。
那么,这次国企改革概念果真会跟过去数年不同,摆脱“炒地图、一阵风”的命运,而成为大盘扭转颓势的希望吗?
可以抱有一定期待。毕竟,国企作为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其地位和改革重要性无出其右。国企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具有等同于中国经济转型成败的战略重要性,国企肩负在下半年稳经济、扩内需、抗外压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重诉求。而历史来看,国企、央企改革的每一点突破都会在A股市场上有所体现。
但同时,对股民而言,考虑到已经被“加快国改”的“表忠心嘴炮套路”忽悠了太多次(实际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恐怕也不能仅仅因为其重要性,就轻易的预期过满,要留点观察的余地。
据官方媒体对此次国企双百行动的消息披露,国资委近日已内部下发《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工作方案》,“双百行动”入选企业名单也已确定。有近400家企业入围,其中央企及其下属子企业有近200家,地方国企有200多家。
国资委要求,入选企业于9月底之前上报各自综合改革方案,试点内容主要集中在混改、员工持股等。
在国资委直管的央企层面,据说已经明确,下一步混改重点将在与市场联系紧密的央企二三级子企业以及地方国有企业间展开,与此同时,围绕国企混改推进的一系列新的改革举措也正在酝酿中。
而地方层面,目前广东、安徽、河北等一些省市已明确了入围企业名单以及上报企业情况。
比如,广东省入选7家企业分别是粤海控股集团、广州汽车集团、广东华隧建设集团、广州无线电集团、广业清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以及广东省产权交易集团。安徽省入选的是安徽铜冠铜箔公司等5家企业。
河北省入选的是河北省资产公司、唐钢公司、华北医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山东省、辽宁省则分别选取了6家和4家省内国有骨干企业上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
可以说,当前入选的双百企业基本上都是央企和地方的龙头国企,自身或者旗下,都有一家或数家的上市公司。
而正是“400家、龙头骨干企业、员工持股、混改新举措”等等这些一听就充满了“宏大”之感的关键一出,自然让市场第一时间就会神情一震。
但如果回顾自2014年国企改革概念伴随当时的“改革牛”之后,一路走来的表现,包括实际的国企改革进展。
还是重申一下,之前我在《国企改革再站“风口” ,投资者还有多少认可度?》中的观点——
★结合目前市场流动性环境和投资者风偏,对不限于国企在内的诸多板块,都不会给予太高期望或估值溢价。
★过去几年国企改革进展的“高开低走;只闻文件声,很少见有行动”等不好的影响,对当前的股市炒作预期有很大阴影。
★国改涉及标的庞杂,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所有地区,市值、估值分布范围极广,这造成其影响巨大的同时,聚焦也很难。
★目前情况下并不支持对整个板块炒作,只属于自下而上的甄选个股阶段。
★寻找有真正通过不错的改革方案,释放红利、提高经营效率、整合资源的公司,是下阶段国企改革机会的重点。
事实上,我们一方面看到,近期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相关概念公司股价表现活跃。但另一方面,多家被炒作的公司也发布公告称,“相关事项尚处于方案制定阶段,具体方案内容与进度安排尚待确定,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这事儿还是有股市先抢跑自嗨的成分啊。
简单来说,如果说央企层面的改革,可以依靠国资委直管的强大行政力量进行直接的指导合并重组等,还比较简单(虽然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改革效果不一定好,但最起码在行动),那么,现在国改对很多地方国企来说,依旧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是必须表态服从(这是政策需求),但真实推动意志还是看上头倒逼的决心(是否果真信心百倍)和手段有效性(能否真的消除国企领导层对改革风险的恐惧)的问题。
也就是“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的压力较大,但国企自身实际的改革动力,是要打个问号。
因此,暂时在没有看到更多让人惊喜的成果之前,对于国企双百行动,股市层面依然还是以短炒定性为好。


                        

要求四大AMC协助化解P2P暴雷风险,对股市预期正还是负?                 
【研究员】:柏双
结论:据财联社消息,当天中国银保监会召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管开会,要求四大AMC主动作为以协助化解P2P的暴雷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监管层对p2p行业的维稳体现了下半年决策层的重心在“维稳”。同时,考虑到政策层面从7月开始已经陆续召开重磅会议为下半年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制定方略,并一定程度释放流动性,这对于缓解P2P企业的兑付压力,以及提升其底层资产的质量,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对A股而言,尽管p2p行业对股市没有直接影响,但这折射了下半年监管层的态度和立场。 即,下半年,监管层对资本市场也主要以维护市场稳定为主,积极化解风险。板块方面,可观察基本面较好的白马蓝筹。

                                 
【博览财经分析】据财联社消息,当天中国银保监会召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管开会,要求四大AMC主动作为以协助化解P2P的暴雷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而在此之前的8月12日,据新华社报道,针对近期部分网贷机构出现风险,近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召开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及规范发展工作座谈会,研究拟订十项举措应对网贷风险。
其中就包括了指导网贷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资产变现、与金融机构合作等多种市场化手段缓释流动性风险。
可以认为,此次银保监召集四大AMC开会,就是要贯彻推行这一思路。
对此,一家四大AMC总裁16日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当中。“化解不良是我们的主业,哪儿有风险,哪儿就会有我们的作为。”
众所周知,今年来P2P行业频繁暴雷,尤其是6月以来爆雷企业非常密集,风险持续发酵。
根据第三方机构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6月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增加到80家,截至7月22日,又出现了99家问题平台。月均问题平台数量创下近两年来的高峰。
P2P行业成立之初,由于一开始的监管空白和制度建设的滞后,为现在出现的问题埋下了隐患。
P2P不但可以吸收资金,还可以不受区域限制放贷,同时又不用像小贷交纳沉重的税赋,有非常大的监管红利,因此导致该行业在初期无序扩张。
尤其是2013年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中国P2P行业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机构数量和成交量不断翻倍。
而监管随后的推进是P2P集中爆雷的导火索。P2P行业在6月开始集中爆雷,也可能跟之前监管下达的6月大限有关。此前包括P2P在内的互联网金融整顿已经持续数年并数次被推迟收官,主要是监管中发现问题远比预想的严重。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出现的合规问题也引起了监管的高度重视。
而近期平台违约事件频发,进一步引发了整个行业的担忧,投资者挤兑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风险上升。一些规模较小、业务链条不完备的平台很可能因此被迫清盘。
P2P集中爆雷除了有监管从空白到加强的原因外,还有整体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原因。
今年以来全社会融资增速放缓,信用收缩,经济下行压力凸显。货币增速放缓,对应着资金减少,P2P也面临投资资金退潮和底层资产收益不佳的问题。
偏紧的融资环境下,宏观上结果是违约风险上升,微观上则是资质较差、信贷资源获取能力较弱的主体最先受到影响。
出于维稳的需要,银保监会召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管开会协助化解P2P的暴雷风险。监管层对p2p行业的维稳体现了下半年决策层的重心在“维稳”。
同时,考虑到政策层面从7月开始已经陆续召开重磅会议为下半年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制定方略,并一定程度释放流动性,这对于缓解P2P企业的兑付压力,以及提升其底层资产的质量,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A股而言,尽管p2p行业对股市没有直接影响,但这折射了下半年监管层的态度和立场。
即,下半年,监管层对资本市场也主要以维护市场稳定为主,积极化解风险。板块方面,可观察基本面较好的白马蓝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5-4-29 18:51 , Processed in 0.258216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