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首席证券内参2018.8.2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9 09: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市说当然是不太靠谱,但A股是否真的要反转了?》尽管28日并未延续27日的大反弹趋势,而是不温不火再现分化,但市场对股市见底的信心似乎并没有任何减弱。少数机构甚至又开始谈牛市了。牛市说当然是扯淡,但A股是否真的要反转了?
诚然,近期利好消息比较多,A股迎来反弹也属合理。但是否见底,我个人依然是持怀疑态度的。
的确,从估值、破净、成交、股民数量、政策环境、外资动态等多重数据来看,似乎A股确实已经见底——这也是现在很多机构热议的所谓A股见底证据。但历史是静态的,市场是动态的,规律就是用来打破的。
不说当前所有的利好消息以传闻居多,官方从未正面认可,真假难辨;不提自去年下跌以来,套牢盘之多,个股实际跌幅之惨烈,对反弹持续性的干扰;不深究目前股市面临的流动性枯竭之局面严峻,虽然8月以来稍有放水但也杯水车薪;就说一点,从2015年的股灾以来,特别是今年7月以来,政策层面关于A股已见底、美股要崩盘的类似表述何其多?重磅会议关于稳定股市的表态何其多?
结果呢?……因此,最后,再度重申我们的最新纲领性观点:
股市主要矛盾未变,外部贸易战压力仍然压制内部维稳动力。股市中期趋势下行的大方向未变,但股市反弹动力增多。当前股市仍以存量资金为主,守住2700之上已算不错结局,磨底仍需时间,但结构行情存在机会,长线配置仍是主流,短炒仍需止盈。
那么,《宏观层面支撑A股走牛吗?》是什么决定了中国股市的涨涨跌跌,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中国股市是否也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呢,股市漫漫熊市的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从2004年-2017年的分析,以低谷和高峰年份为分析点,基本上反映了经济的基本面,经济好,股市才会好。当然,这里2015年是一个例外,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们认为2015年是人造牛的原因,是货币和金融创新的结果。
回到2018年,从基本面来看,经济的数据下行,因此当前股市的下行是对基本面的反映,而在基本面以下要参考的是货币和金融政策,当前的强监管时代(严控金融创新)使得货币和金融因素不再成为股市上涨的动力,因此唯有政府的调控才是股市上涨的动力,比如养老资金入市、控制IPO节奏等,但是这些措施却不可能改变经济基本面和货币金融政策。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股市还将是慢慢熊市,因为基本面不支撑,甚至货币金融政策也不支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博览视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牛市说“”当然是不太靠谱,但A股是否真的要反转了?                 
【研究员】:柏双
结论:尽管28日并未延续27日的大反弹趋势,而是不温不火再现分化,但市场对股市见底的信心似乎并没有任何减弱。少数机构甚至又开始谈牛市了。牛市说当然是扯淡,但A股是否真的要反转了? 诚然,近期利好消息比较多,A股迎来反弹也属合理。但是否见底,我个人依然是持怀疑态度的。 的确,从估值、破净、成交、股民数量、政策环境、外资动态等多重数据来看,似乎A股确实已经见底——这也是现在很多机构热议的所谓A股见底证据。但历史是静态的,市场是动态的,规律就是用来打破的。 不说当前所有的利好消息以传闻居多,官方从未正面认可,真假难辨;不提自去年下跌以来,套牢盘之多,个股实际跌幅之惨烈,对反弹持续性的干扰;不深究目前股市面临的流动性枯竭之局面严峻,虽然8月以来稍有放水但也杯水车薪;就说一点,从2015年的股灾以来,特别是今年7月以来,政策层面关于A股已见底、美股要崩盘的类似表述何其多?重磅会议关于稳定股市的表态何其多? 结果呢?

                                 
【博览财经分析】尽管28日并未延续27日的大反弹趋势,而是不温不火再现分化,但市场对股市见底的信心似乎并没有任何减弱。少数机构甚至又开始谈牛市了。
牛市说当然是扯淡,但A股是否真的要反转了?
一个成熟的股民是肯定不会这样的,不会因一天的暴跌而忧,更不会因为一天的大涨而喜。
诚然,近期利好消息比较多,A股迎来反弹也属合理。尤其27日,盘前利好密集:北上资金加仓超百亿;保险资金选股路径曝光,个别大消费股的增持规模超千万股;
另外,机构热议A股已到历史大底——称无论用指数跌幅、市盈率、市净率、成交量等指标来衡量,还是从市场所推崇的“淡水泉时刻”、“巴菲特指标”来看,当前A股市场均显现出历史大底的特征。金融委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会议: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对预期影响也比较大。毕竟,虽然现在机构影响力式微,但仍不能忽视其对广大散户的指导作用。
当然,个人以为,最重要的一条消息还是,8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主持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
会议有两个重要判断:其一,监管层对股权质押风险的判断是相对“可控”。
据统计,股权质押的解押时间集中在未来两年,2020年以后股权质押到期规模逐渐减少。未来一年(2018.7~2019.6)质押到期规模为1.86 万亿,约为整个A股市场总市值的3%。各月度存在的已有质押压力呈总体下降式分布,2019年上半年解押压力逐渐减弱。
其二:风控手段的调整:不搞“一刀切”!缓解股权质押风险的短期冲击。
简单来说,监管层无意“操之过急”而放大风险,而是强调“不搞一刀切”,尽可能“市场化”的处置,由此,能够较大改善市场紧张的预期,减缓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流动性预期压力或缓解。
另外,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发文《中国股市有条件平稳健康发展》,也对市场有一定影响。
文章的论据基本上是老调重弹,并没有什么新意——依旧是借“业内人士”之口表达自己观点的态度——文章首先就中美股市的反差自答自问:A股市场半年多跌幅接近三成,而美股却不断走高。这种巨大反差,让不少国内投资者愈加困惑与悲观。其实,对于当前A股市场,投资者不必妄自菲薄,过于悲观,应保持冷静,理性看待。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认为,无论从宏观经济基本面还是市场估值水平看,中国股市有条件平稳健康发展。
随后指出: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认为,无论从宏观经济基本面还是市场估值水平看,中国股市有条件平稳健康发展。首先,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是中国股市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次,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系列举措继续推出,是中国股市平稳健康发展的制度条件。再次,估值优势带来的吸引力,是中国股市平稳健康发展的市场条件。
反正,央行这篇文章内容实在没什么新意,不过但凡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对监管层发文,向来其时机、表态背后的深意更重要。
而显然,央行在上周末祭出“逆周期因子”的说法来稳固人民币汇率后,马上就引用市场的“见底”论调来谈股市,并在文章中点题指出:此前不久,证监会分别召开党委会和主席办公会,会议强调,把“六稳”的要求贯彻到资本市场监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说明背后极大概率反映了更上层对股市的政策意图——希望股市就此止跌企稳!再结合此次召开的金稳委会议对股权质押问题的定性,也同样是这个意思。
在我看来,27日的大涨正是在盘前保险资金入场、北上资金加仓、机构热议见底等诸多利好传闻以及金稳委会议、央行旗下报纸刊文“鼓劲”的协作之下,市场必然要有所反馈!
但股市真的见底了吗?
我个人依然是持怀疑态度的。
的确,从估值、破净、成交、股民数量、政策环境、外资动态等多重数据来看,似乎A股确实已经见底——这也是现在很多机构热议的所谓A股见底证据。
但历史是静态的,市场是动态的,规律就是用来打破的。
不说当前所有的利好消息以传闻居多,监管层从未正面认可,真假难辨;
不提自去年下跌以来,套牢盘之多,个股实际跌幅之惨烈,对反弹持续性的干扰;
不深究目前股市面临的流动性枯竭之局面严峻,虽然8月以来稍有放水但也杯水车薪;
就说一点,从2015年的股灾以来,特别是今年7月以来,政策层面关于A股已见底、美股要崩盘的类似表述何其多?政策关于稳定股市的表态何其多?
结果呢?
每次都是反弹一两天后,又创新低。
郭嘉队始终未见入场护盘的迹象,倒是各种撺掇一些似是而非的外资啦、券商啦,甚至散户入场护盘。
太多次的信心喊话与市场表现南辕北辙之后,股市政策信用已受到严重质疑!
这也导致,每次喊话都被解读为“老乡别走”的套路升级。
这也导致,每次上涨都被网络大V们调侃是吸引韭菜入场的圈套。
所以,在这样的舆情氛围下,能说股市见底吗?
因此,最后,再度重申我们的最新纲领性观点:
1、股市主要矛盾未变,外部贸易战压力仍然压制内部维稳动力。股市中期趋势下行的大方向未变。
2、主要矛盾的主次两个方面,各有微调,所以为反弹提供了时间窗口。
3、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现阶段,外部压力很可能处在“两次压力高潮期间的低谷期”:新兴市场危机仍在发酵,但近期暂时没有成为市场焦点;中美贸易战还在持续,但当前处在160亿美元的关税、与“副部长级谈判”这些“事件影响力”缓释期,2000亿美元征税案还在“听证、征求意见”,特朗普这段时间忙于应付其国内的“官司”,如果没有新的风险事件发生,其对即期市场预期的影响力,低于此前;
4、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国内政策、事件驱动力提升:8月以来,国内改革创新等政策、事件,比较集中:一带一路5周年纪念,各地方大干基建,央企改革提速,5G阶段性测试,集成电路行业高成长,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热点不断。
5、“主要方面”的压制力稍弱,“次要方面”的驱动力提升,股市反弹动力增多,正好利用“反弹的时间窗口”发力。
6、金稳委“处置金融风险”不搞“一刀切”,能够较大改善市场紧张的预期,减缓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恰在此时,央妈“护盘”人民币,又在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市场资金链条的紧张状态有望得到一定的缓解,加上一段时间以来,内外资持续跟踪调研、加仓,政策热点不断为行情提供领涨板块,因此这轮反弹的持续性,或强于此前的几次技术性反弹。
总之,当前股市仍以存量资金为主,守住2700之上已算不错结局,磨底仍需时间,但结构行情存在机会,长线配置仍是主流,短炒仍需止盈。


                        

宏观层面支撑A股走牛吗?                 
【研究员】:江桥
结论:从2004年-2017年的分析,以低谷和高峰年份为分析点,基本上反映了经济的基本面,经济好,股市才会好。当然,这里2015年是一个例外,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们认为2015年是人造牛的原因,是货币和金融创新的结果。 回到2018年,从基本面来看,经济的数据下行,因此当前股市的下行是对基本面的反映,而在基本面以下要参考的是货币和金融政策,当前的强监管时代(严控金融创新)使得货币和金融因素不再成为股市上涨的动力,因此唯有政府的调控才是股市上涨的动力,比如养老资金入市、控制IPO节奏等,但是这些措施却不可能改变经济基本面和货币金融政策。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股市还将是慢慢熊市,因为基本面不支撑,甚至货币金融政策也不支撑。

                                 
【博览财经分析】是什么决定了中国股市的涨涨跌跌,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中国股市是否也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呢,股市漫漫熊市的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曾给大家看过一幅图,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政策伴随着股市的涨跌。
那么,今天我们再从其他一些具体化的视角来看看股市背后的涨跌是因为什么……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8%2F1535447343799580.png
带着这些问题,来思考思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8%2F1535447374683846.png
从图形看,中国股市在1996、2005、2008、2014、2018年迎来了低谷,在2007、2015年迎来了高峰,决定低谷和高峰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套用长期金融分析的方法,从经济、货币与制度三个层面来寻找,这些年低谷(2005、2008、2014、2018)和高峰(2007、2015)背后的逻辑。
经济与货币的视角: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8%2F1535447393543764.png
从经济和货币视角来看,低谷年份中,2005年以美元表示的GDP增速是期间的低谷年份(2005年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货币增速较高;2008年遭遇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影响以人民币表示的GDP增速首次下降到10%以内,以美元表示的GDP增速较高(主要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货币增速较高;
2014年以人民币和美元表示的GDP增速都呈现下跌,前者跌到7%附近,后者首次跌到10%以内;2018年遭遇中美MAOYIZHAN。高峰年份中2007年是近20年人民币表示的GDP增长的高峰,2015年的人民币表示的GDP增速首次下降到7%以下,美元表示的GDP增速下降到5%左右,但是货币M2在当年出现了2个点的增幅。
即大体上:低谷年份基本都是经济增长的低谷期,高峰年份中2007年是经济增长的高峰期,2015年则是货币和金融创新的高峰期。
股市的视角: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8%2F1535447414592664.png
作为政府自上而下建立的中国股市,其首要的使命就是为国企减负提供资金支持,因此融资是其首要功能。
低谷年份的2005年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在低谷期上市公司总市值下降12.48%;首发筹资下降84.77%,总融资下降47.26%,融资功能大降;2008年上市公司总市值下降62.90%;首发筹资下降78.45%,总融资下降68.42%;2014年上市公司总市值上升61.29%;首发筹资上升,总融资上升102.77%。2014年与2005、2008年都不同,但是如果你注意到高峰的前一年往往在融资方面表现较好的规律的话,你也就不奇怪了,2006年(次年高峰)、2014年(次年高峰)都有同样的高融资表现。高峰年份2007年市值上升265.91%;首发筹资上升258.49%,总融资上升233.65%。、2015市值上升42.61%;首发筹资上升135.96%,总融资上升124.58%。
即大体上:股市的低谷期都是融资的低谷,高峰期都是融资的高峰,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如果低谷期是高峰期的前一年,则这个低谷往往也是融资高峰(如2014年),而这个2014年的融资高峰的到来,与2013年的全年暂停IPO有较大关系,该年首发筹资为零。
总结
上面从2004年-2017年的分析,以低谷和高峰年份为分析点,基本上反映了经济的基本面,经济好,股市才会好。当然,这里2015年是一个例外,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们认为2015年是人造牛的原因,是货币和金融创新的结果。
回到2018年,从基本面来看,经济的数据下行,因此当前股市的下行是对基本面的反映,而在基本面以下要参考的是货币和金融政策,当前的强监管时代(严控金融创新)使得货币和金融因素不再成为股市上涨的动力,因此唯有政府的调控才是股市上涨的动力,比如养老资金入市、控制IPO节奏等,但是这些措施却不可能改变经济基本面和货币金融政策。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股市还将是慢慢熊市,因为基本面不支撑,甚至货币金融政策也不支撑。
套用我喜欢的索罗斯的观点:宏观是你必须承受的,微观是你有所作为的。但是宏观不行,微观有作为的难度就加大了,这时候你的专业能力成为盈利与否的重要指标,你得战胜市场,但你真的拥有那么牛逼的战胜市场的能力吗?我觉得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最好的选择应该是暂离股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部分摘自公众平台)


                                 
                                           决策参考
                 



最小阻力的交易哲思:市场风格到底有多重要?                 
【研究员】:江桥
结论:涨停时间早,形态好,行业佳,环境强,风格顺。这几个合起来往往才是“最小阻力点”。所谓最小阻力,不仅仅是内在的质地优良,外在的关注度也必须上佳。

                                 
【博览财经研报】最近市场宏观环境没有太多变化,就谈点微观层面的交易思考吧……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市场的资金总是向着最小阻力的方向运行。大家经常会发现,股市里面一段时间是连板行情,资金竞相追逐强势股,强势股越高越涨,越涨越高;而过一段时间又变成了超跌低位股的行情,一些之前天天阴跌,自由落体般的下跌突然开始底部走出弧形曲线开始出现大涨,而且带动一大群的这种垃圾股连续走强。
我说的这种现象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这个就是市场的风格。
作为短线技术分析,我更多笔墨是在讲这种短期风格,至于说类似于2017年白马股的这种中长线主流风格,则不在我今天要谈的之列。
今天可以顺便把我们上次归结的几个要点再完善一遍:涨停时间早,形态好,行业佳,环境强,风格顺。这几个合起来往往才是“最小阻力点”。
我每次找的个股基本上都是当天涨停板上面的,有些人会说你怎么不找一些还没有启动可能马上启动的呢?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我也曾这样去尝试,但效果不佳。短线技术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捕捉热门强势股,选一些临近启动位置却还没有启动的其实是自找麻烦。
涨停的意义代表了资金对股票的肯定,涨停的作用也是为了吸引其余资金的目光和参与度。一只股即使天天涨,如果很少出现涨停,也不会有多少机构和散户去关注它,而且对于喜欢看龙虎榜的人,基本上都在榜单看不到一只都没有涨停的股。
所谓最小阻力,不仅仅是内在的质地优良,外在的关注度也必须上佳。
所以选一些临近启动点却还没启动突破的股太浪费时间,不涨停、不突破,不值得花费时间关注。
再来谈谈为什么要风格顺。
大家跟踪强势股,其实往往是在它首次涨停之后关注到的。这个时候部分机构资金其实已经进场了,我们散户再跟随他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他的风格趋向是什么。
有的朋友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喜欢看龙虎榜是哪路机构买了,这个机构以前的套路是喜欢第二天大幅低开然后强势拉升涨停?还是喜欢第二天高开高走继续涨停?还是连续不超过三个板就要核按钮?
对于这种东西,我个人一方面不喜欢看,另一方面我觉得机构都是很狡猾的,风格不会一成不变,就像我喜欢吃红烧肉,你让我天天吃我也会腻,说不定我第二天就喜欢吃鱼,更何况机构。
于是,我更喜欢关注市场绝大多数强势股身上呈现出的主流风格。
例如前几天市场喜欢玩连板股。
例如其中的杰出代表:德新交运、京天利。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8%2F1535444347739415.png
按照我个人的偏好,我前期会把德新交运纳入我的“庄股板块”,因为它在45.78见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是K线以小星线为主,整体窄幅波动,犹如织布机一般,看上去很少出现大K线,成交量非常低,股性不活跃,宛如死水。但是庄股又分为“良心庄”和“狗庄派”。
类似于德新交运这种算是良心庄,自5.67上市之后一路走高,慢慢悠悠地晃到了45.78,中途给了很多机会上车或者下车。当然这种股我之前说过开始杀跌的时候基本上不会有多少机会让里面的人跑出去。45.78当天留下长长的上影线,并且放量。随后连续三个跌停板后撬开继续慢慢跌。
于是乎德新交运从“良心庄”切换到了“狗庄派”的角色,其实大家要意识到但凡庄股本质上都是狗庄,割韭菜的人没多少真心对你好。
德新交运在磨底之后,近期走出五连板的行情,可以说市场上一般出现三连板就可以带动其余机构在其他个股上模仿龙一。这个时候市场的风格就变成了“玩连板股”。
京天利其实也是一个业绩挺差的垃圾股,前期的走势虽然说比庄股的控盘力度差点,流动性好点之外,走势也是一路阴跌的那种,看起来还是有点德新交运前期“狗庄行情”的特征。
德新交运首板是在8月20日,连续两天涨停之后,在计算机板块行情风口的带动下,机构资金盯上了京天利。京天利于8月22日开始首板,这个时候龙一德新交运已经两连板了。随后龙一继续连板,京天利也不甘示弱跟风。从22日开始,京天利截至27日拿下四连板。
短线战法需要密切关注市场风格的主导者,也就是龙一。所以京天利的命运如何算需要看龙一——德新交运。
27日,也就是昨天,德新交运冲高回落留出较长的上影线,这个高位天量十字星在技术分析里面不是一个好的征兆。高换手下多空产生分歧,意味着一致性预期面临打破的可能。所以这个时候再来看京天利,它的老大哥德新交运已经在前一天有“不正常”的现状了,这就意味着京天利跟着“发病”的可能性很大。
28日京天利直接低开,根本就没有出现高开选择走妖方向的迹象。而接着龙二京天利半路出家的三毛派神和春光科技更是在止步于二连板。
所以,大家看到没有市场主流风格对于个股命运的影响是多么大。(文中个股不作买卖建议,无私分享的实战技巧)。


                                 
                                           投资参考
                 



内外资集中调研科技公司,高科技板块还有表现机会                 
【研究员】:柏双
结论:虽然28日创业板暂时沉寂,但从大资金动向看,似乎还是布局重头。27日两市大涨,尤其创业板再现罕见的涨幅,收涨于2.99%,盘中最大涨幅更超3%。细究大涨原因,除了市场见底预期、5G等政策面的利好,还有一个重要的迹象是,近期内外机构都密集加大了对高科技行业企业的调研,不排除大资金已经提前布局。 整体来看,行业层面利好频现,机构密集调研,板块轮动再次凸显这一高科技产业的驱动力释放。 当然,创业板高科技板块能够持续表现,还是要结合大盘的情况,我们的主流观点是认为:外部压力决定股市中期下行态势不变,但外部压力阶段性减弱,国内改革动力提升,短线反弹有望持续。 也就是说,近期高科技板块还有表现机会。

                                 
【博览财经分析】虽然28日创业板暂时沉寂,但从大资金动向看,似乎还是布局重头。
27日两市大涨,尤其创业板再现罕见的涨幅,收涨于2.99%,盘中最大涨幅更超3%。
细究大涨原因,除了市场见底预期、5G等政策面的利好,还有一个重要的迹象是,近期内外机构都密集加大了对高科技行业企业的调研,不排除大资金已经提前布局。
8月27日东财数据显示,8月20日-8月24日,北上资金加仓115.57亿元,其中沪股通资金净流入78.57亿元,深股通资金净流入37.00亿元。
另外,沪深两市共有76家公司披露了上周的机构调研记录。其中,外资在上周表现活跃,集中调研了多家A股科技类上市公司。
汇川技术在上周共计接待了323家机构调研,成为最受机构关注的上市公司。
歌尔股份接待了217家机构调研,利亚德接待94家机构调研,工业富联接待了72家机构调研,大族激光在上周接待了贝莱德集团、瑞士联合银行等6家机构调研。
对科技类公司“感兴趣”的不止外资机构,根据己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国内券商自营资金更青睐电子板块,而数十家基金公司频繁调研电子行业。
而其背景是,政策层面已经深刻认识到,无论是中美贸易博弈的长期化,还是澳大利亚“恶意刁难”华为、中兴等案例,都暴露出中国科技的短板,要求中国必须在高科技的自主创新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和成功,避免被卡脖子。
这不仅仅是政策的口号,更会给出巨量的真金白银投入,这也反复刺激国内投资人对高科技产业“自主可控”这块短板的神经元。在股市层面也就强化了市场对政策面对相关产业扶持的预期,以及行业自身发展的驱动力。
政策层面,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决策层高度重视。向会议致贺信指出: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
决策层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此前的“中央财经委”会议再次强调“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旋即新华社称“要打好科技短板”攻坚战;
工信部明确指出: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互联网等领域存产业安全隐患……要加强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以及融合渗透能力提升。
行业层面,《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拉动相关领域产出达到15万亿元。这基本都属于高科技的范畴。
格力电器“造芯”计划在董明珠的强势推进下“落地”。
而由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主办的“2018第五届深圳国际电路板采购展览会”将于8月底举办,聚焦为电子制造企业提供一站式PCB/FPC采购服务,提供PCB/FPC等各细分领域的前沿行业信息,推动中国内PCB产业更快从制造向创造突破。  
此外,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代表的5G商用化,已经开始技术研究试验第三阶段的第二批规范。并计划今年9月将正式发布5G频谱资源的最终许可方案,频段的分配也不会考虑“拍卖”模式,而是延续指派制度。
在政策的全力呵护下,高科技板块的投资大增已经在数据上体现出来,而且预计很快也会在业绩上有所体现。
数据显示,集成电路制造业在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新兴市场拉动下投资势头良好,同比增长28.1%。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业投资增势突出,1-5月同比增长33.1%。
整体来看,行业层面利好频现,机构密集调研,板块轮动再次凸显这一高科技产业的驱动力释放。
当然,创业板高科技板块能够持续表现,还是要结合大盘的情况,我们的主流观点是认为:外部压力决定股市中期下行态势不变,但外部压力阶段性减弱,国内改革动力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5-4-29 09:20 , Processed in 0.580176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