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首席证券内参2018.9.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4 08: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宏观展望:宽松基调延续,但节奏、力度逊于预期(1)》:周一,也是9月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再现开门黑,经过糟糕的7、8月份后,9月会否迎来希望和转折?除了评估外部贸易战的风险变化,在内部,搞明白政策市特征更加明显的A股,在9月份所处的宏观环境也非常关键。而这一点,我们的看法虽偏正面——宏观政策环境会继续改善,但改善程度是低于预期的。
可以看到,面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显露以及金融市场债务违约风险依存的情况下,宏观政策从7月下旬就全面修正——在金融层面,从去杠杆转向“稳杠杆”,后期流动性宽裕度还会有所放松,社融萎缩速度有所放缓;经济增长层面,主要以积极财政政策为缓冲。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企稳回升,且更加注重西部地区的补短板。比如结合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新型基建、能源结构优化等。
可以预料,9月份上述政策路线会继续延续。当然,期望太高也不现实。央行对货币重新强调“稳健中性、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的态度,及对当前汇率趋势继续维持观察但不会轻易干预的态度,说明虽然宽松大势已无疑,但节奏、力度及针对性上与市场的期望值,有一定偏差。这对股市外围宏观流动性环境虽非利空但也并不算很有利。
国资系开启民企控股权“扫货模式”带来的股市机会(1)》本轮国资系参与民营公司的控股权转让交易,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第一类民营方相对主动,以三聚环保为例,公司利润规模较大,应收账款也属优质资产,公司通过海淀国资委的入主,除了有望迎来品牌背书、资金扶持等支援外,还将结束公司自2002年以来一直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历史。第二类则相对被动,以科陆电子为例,公司控股股东饶陆华筹划10亿元转让1.52亿股股份给深圳国资系公司,就被市场认为与化解其大比例股权质押风险有关。
不过,虽然交易意愿分化,但从国资接盘标的特征看,却存明显共同特征:质优公司是国资参与控股权转让交易时的首要考量因素,业绩不佳或者没有核心业务护城河的“空壳公司”始终无缘本轮热潮。



9月宏观展望:宽松基调延续,但节奏、力度逊于预期(1)                 
【研究员】:柏双
周一,也是9月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再现开门黑,经过糟糕的7、8月份后,9月会否迎来希望和转折?除了评估外部贸易战的风险变化,在内部,搞明白政策市特征更加明显的A股,在9月份所处的宏观环境也非常关键。而这一点,我们的看法虽偏正面——宏观政策环境会继续改善,但改善程度是低于预期的。 可以看到,面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显露以及金融市场债务违约风险依存的情况下,宏观政策从7月下旬就全面修正——在金融层面,从去杠杆转向“稳杠杆”,后期流动性宽裕度还会有所放松,社融萎缩速度有所放缓;经济增长层面,主要以积极财政政策为缓冲。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企稳回升,且更加注重西部地区的补短板。比如结合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新型基建、能源结构优化等。 可以预料,9月份上述政策路线会继续延续。当然,期望太高也不现实。央行对货币重新强调“稳健中性、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的态度,及对当前汇率趋势继续维持观察但不会轻易干预的态度,说明虽然宽松大势已无疑,但节奏、力度及针对性上与市场的期望值,有一定偏差。这对股市外围宏观流动性环境虽非利空但也并不算很有利。

                                 
【博览财经分析】周一,也是9月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再现开门黑,经过糟糕的7、8月份后,9月会否迎来希望和转折?除了评估外部贸易战的风险变化,在内部,搞明白政策市特征更加明显的A股,在9月份所处的宏观环境也非常关键。
而这一点,我们的看法虽然偏正面——宏观政策环境会改善,但改善程度是低于预期的。
可以看到,面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显露以及金融市场债务违约风险依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从7月下旬开始就全面修正。
◆在金融层面,去杠杆步伐放缓,从去杠杆转向“稳杠杆”,因此可以预计,后期流动性宽裕度还会有所放松,社融萎缩速度将有所放缓。
◆经济增长层面,主要以积极财政政策为缓冲。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企稳回升,且更加注重西部地区的补短板。比如结合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新型基建、能源结构优化等。
可以预料,9月份上述政策路线会继续延续。当然,期望太高也不现实。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发出的,对货币重新强调“稳健中性、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的态度,以及对当前汇率贬值继续维持观察但不会轻易干预的态度,说明虽然宽松大势已无疑,但在节奏、力度以及针对性上,可能与市场此前的期望值,是有一定偏差的。
这对于股市的外围宏观流动性环境,虽非利空但也并不算很有利。
关于9月份的股市外部宏观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会到什么程度,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向,央行在8月上旬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此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值得高度重视。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预调微调,注重稳定和引导预期,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发展,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坚定做好结构性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可以注意到,其一,在该份报告中,央行的三个表述值得重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适度对冲外部不确定性以及部分领域可能出现的信用收缩问题。
在7月份召开的国常会和政治局会议通稿中对货币政策的描述,未出现“中性”二字,对此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货币政策”已放弃“中性”,并且股市一度亢奋。而毫无疑问,这次报告内容是对市场此前的解读的纠偏,稳定市场预期。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并不意味着真正放松,而主要是起到“对冲”作用。
从央行货币政策重心的表述来看,重点是聚焦于“疏通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盘活货币存量,控制增量。也就是说,央行认为,当前货币政策的重点不是放水不够,而是传导不畅,货币投放无法传导到社会信贷融资、无法传导到政策期望的领域的现象,较为凸显。8月初的金稳会第二次会议上,就重点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本次报告也同样多处提出要疏通货币信贷的传导机制。
也就是说,央行确认货币政策确实有所放松,但力度非常有限,也并非全面放松,而是具有针对性(实体经济)和阶段性(主要缓解7、8月份太紧的流动性预期),但考虑到当前股市的状况(流动性极度匮乏),以及市场此前的期待(希望政策明确救市)。央行的这份报告虽非利空,但也略低于市场的期待。
央行报告还重点突出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报告指出,考虑到外部风险的扩大,以及国内去杠杆带来的信用紧缩,货币政策短期边际放松以对冲这些外部变化,后期去杠杆导致国内信用紧缩或将有所放缓。
这一表述也部分解释了央行为什么当前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但放水程度又低于市场预期——为应对外部压力,要求我们的货币政策要有所放松;但为了给未来应对外部风险留下空间,现阶段也不能过度放水,要留下一些空间。
其二,央行还以专栏形式回应了市场对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关切。报告认为,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发挥了浮动汇率“自动稳定器”的功能,目前市场预期平稳、分化,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总体平衡。
报告指出,2017年以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总体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市场力量推动下有升有贬、弹性明显增强,市场预期基本稳定。
报告回顾指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2017年全年升值6.2%,2018年一季度进一步升值3.9%,二季度贬值5.0%,2018年上半年贬值1.2%。衡量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有效汇率的CFETS指数2017年全年升值0.02%,2018年一季度升值2.0%,二季度贬值1.1%,2018年上半年升值0.9%。
报告并明确回答了当前市场最关切的一个问题: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央银行不会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工具来应对贸易摩擦等外部扰动。
报告强调,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汇率弹性逐步增强。无论是2017年至2018年一季度的人民币汇率升值,还是二季度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贬值,都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央行已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这从官方外汇储备和央行外汇占款变化上也能反映出来。
简单来说,对于人民币目前的贬值趋势,央行会继续维持观察,而不太会干预!
当然,央行也表达了不会无的放矢、一直放任的态度。报告指出,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同时,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必要时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对外汇供求进行逆周期调节,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这意味着,未来一阶段人民币大概率还会维持贬值趋势,但贬值幅度是会越来越收窄的。监管层目前对人民币贬值还算比较淡定,但也不排除认为贬值幅度过大或失控时出手的可能。


                        

9月宏观展望:基建稳经济、继续冷冻地产,看能否打破僵局(2)                 
【研究员】:柏双
结论:除了宏观流动性稳步改善,基建投资稳经济的权重提升——能否让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缓解,以及对房地产的进一步冷冻——是否能够实质性挤出部分资金回流股市,或者至少局部缓解对高房租高房价导致的消费降级预期,也是9月份行情能否有转机的重要一环。  其一,毫无疑问,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回升的大方向已定,9月份围绕基建的相关板块会否继续有所表现,也是股市的一个关键热点。其二,楼调压力不减,但房贷利率上涨或近尾声。整体来看,房贷利率对“刚需”的“些许松动”,以及房贷利率持续19个月上涨之后可能的“停滞”,为股市当中“被压制多时”的房地产股票的反弹,提供了契机。但“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大环境,决定了这一反弹势头,既不可能扩散到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环节,其本身的反弹持续性,也受制于股市当中的有限的资金面,以及投资对“房地产严厉调控”的心理预期,炒作不宜“过火”……

                                 
【博览财经分析】(接上文)除了宏观流动性稳步改善,基建投资稳经济的权重提升——能否让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缓解,以及对房地产的进一步冷冻——是否能够实质性挤出部分资金回流股市,或者至少局部缓解对高房租高房价导致的消费降级预期,也是9月份行情能否有转机的重要一环。
其一,毫无疑问,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回升的大方向已定,9月份围绕基建的相关板块会否继续有所表现,也是股市的一个关键热点。
8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定调政策维稳,有助于缓解地方融资平台再融资压力;此前银保监会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央行资管新规降低过渡期非标投资难度等,均有利于基建融资边际改善。
而“转型”背景下的“稳增长”,基建投资被明确在部分“补短板”领域,结构性发力。
当然,伴随经济持续转型,基建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本轮政策维稳并不希望“走老路”,而是更加注重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传统周期背景下的稳增长、扩内需,往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以传统基建、地产刺激为主要发力点,在拉动经济快速回升的同时,宏观杠杆率明显提升、加剧经济金融风险。在当前“转型”的背景下,本轮政策维稳或明显有别于传统周期,以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新型基建、能源结构优化等为代表的部分“补短板”领域,可能成为基建投资的结构性发力点。
8月下旬,国务院总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深入推进西部开发工作。决策层指出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扩内需更好结合起来,突出重点补短板,抓紧推进一批西部急需、符合国家规划的重大工程建设。国家将加大支持,西部地区也要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加快开工建设川藏铁路、渝昆铁路等大通道,打通公路“断头路”,进一步推动电力、油气、信息等骨干网络建设。
可以注意到,前期决策层召开重大会议的时候已经反复强调过要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从本次西部大开发的小组会议来看,则是进一步落地到具体的实施方向和领域上来了。
所以说,除了近期的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投资逻辑主线之外,西部大开发作为内在定向稳增长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防止经济出现硬着陆的一个核心力量。西部大开发对于后期增强有效需求,带动投资落到实处都具有重大意义。
也就是说,科技强国和基建兴国的两大路径是后期稳经济补短板的主要方向。而且从资本市场层面来看,比起科技概念股涉及行业种类繁多不利于炒作持续性,西部大开发瞄准的就是铁公基领域,更容易凝聚市场的预期。
其二,楼调压力不减,但房贷利率上涨或近尾声。
7.31政治局会议强调,“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一周后,住建部下“狠命令”,对房地产调控不力的地方坚决问责,要求加快制定住房发展规划。住建部会议上提到了“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央稳定楼市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出台营造环境。
8月份,一二线局部楼市出现了房贷利率停涨的苗头。从数据看,2018年7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67%,同比上升13.63%,为2017年1月以来连续19个月上涨,购房者成本继续增加。但同时,近一年上升城市的数量,呈现连续波动并下降的趋势,近三个月城市数量变化近乎直线下降,各城市在先后完成利率调整后,再度出现变动的情况呈减少趋势。
数据显示,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一年时间内,首套房贷款利率及二套房贷款利率分别由环比上升2.47%、上升1.27%降至环比上升0.45%附近。
分析认为,近一年内房贷利率环比增速呈现震荡下滑趋势,表明房贷利率在保持上涨的过程中,上涨幅度在不断缩小。按照数据趋势推算,未来2-3个月内,环比数值会向0趋近,房贷利率仍将保持小幅上调直至稳定。
原因在于,尽管“房住不炒”的基本原则不可能改变,但对首套房的“刚需”还是要“假释”的,毕竟这也是“有效需求”。目前,用户房贷需求仍比较旺盛,在此情况下银行出现再度上调房贷利率的可能性小,同样大幅下调房贷利率也不符合调控的要求,综合诸多影响因素来看,房贷利率短期内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
整体来看,房贷利率对“刚需”的“些许松动”,以及房贷利率持续19个月上涨之后可能的“停滞”,为股市当中“被压制多时”的房地产股票的反弹,提供了契机。但“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大环境,决定了这一反弹势头,既不可能扩散到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环节,其本身的反弹持续性,也受制于股市当中的有限的资金面,以及投资对“房地产严厉调控”的心理预期,炒作不宜“过火”……

国资系开启民企控股权“扫货模式”带来的股市机会(1)                 
【研究员】:江桥
结论:本轮国资系参与民营公司的控股权转让交易,主要包括两大类型: 第一类民营方相对主动,以三聚环保为例,公司利润规模较大,应收账款也属优质资产,公司通过海淀国资委的入主,除了有望迎来品牌背书、资金扶持等支援外,还将结束公司自2002年以来一直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历史。 第二类则相对被动,以科陆电子为例,公司控股股东饶陆华筹划10亿元转让1.52亿股股份给深圳国资系公司,就被市场认为与化解其大比例股权质押风险有关。 不过,虽然从交易意愿来看出现分化,但是从国资接盘标的特征来看,却存在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质优公司是国资参与控股权转让交易时的首要考量因素,业绩不佳或者没有核心业务护城河的“空壳公司”始终无缘本轮热潮。

                                 
【博览财经研报】最近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很罕见的现象,一些上市公司被国资系“扫货控股”。今年以来,“国资系”在A股市场开启大手笔、高频次的“扫货”模式,截至目前,包括国资委、地方政府、中央事业单位在内的“国资系”主体正在参与或已经完成20余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交易。
国资系开启“扫货模式”,逾20家民企控股权旁落!
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国旅联合、三聚环保、华塑控股、紫鑫药业在内的20余家民营上市公司,均正在或已经完成相关股权转让事项,且均有国资身影闪现于接盘方,受让股权合计超过30次,交易金额超百亿规模。其中,三聚环保、新筑股份、金力泰等民营公司更是彻底变身为国营企业。
大多数民营企业控股权的脱手,源于资金链之痛。有多位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被金融收缩的大环境所“误伤”。
在今年所有的民营公司控股权转让中,金一文化的控股权转让价格最为低廉。控股股东1元甩卖掉控制权,对价为海淀国资方面对公司流动性支持30亿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903%2F1535983555726094.png
但是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国资的进驻,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改变标的公司股价的下跌走势,相对于交易价格而言,不少国资均除浮亏状态。以科陆电子为例,国资民资双方的股份转让价格为6.81元/股,转让价款总额10.34亿元,但是公司二级市场目前股价尚不足6元,这意味着接盘的国资方出现超过亿元的浮亏。
万宝之争落下帷幕,温和式股权收购戏上演!
“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民营上市公司迎来一批新的进入者,很多拥有业务护城河的民营企业的控股权陆续落入了国资的口袋。这是此前金融收缩语境下,较少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表示。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903%2F1535983569713813.png
之前万宝之争,闹了那么久才平息,保险资金在股市最终沦为“不受欢迎的人”,国资虽然接手,但过程却一波三折,饱受舆论争议。这次国资参与上市公司控股权交易虽然高频,但表现得更为平静,几乎全部是以一种“兵不血刃”的方式,达到了对相关标的或原股东“雪中送炭”式的效果。
流动性风险甚至债务危机的出现,部分民营控股权出现迫不得已的被动转让,交易价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非理性因素。可以设想,倘若国资一年前买入,上市公司“壳费”还处于高位;但目前在退市制度尚无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国资实现了低位接盘,可见入主成本并不贵。
本轮国资系参与民营公司的控股权转让交易,主要包括两大类型:
第一类民营方相对主动,以三聚环保为例,公司利润规模较大,应收账款也属优质资产,公司通过海淀国资委的入主,除了有望迎来品牌背书、资金扶持等支援外,还将结束公司自2002年以来一直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历史。
第二类则相对被动,以科陆电子为例,公司控股股东饶陆华筹划10亿元转让1.52亿股股份给深圳国资系公司,就被市场认为与化解其大比例股权质押风险有关。
不过,虽然从交易意愿来看出现分化,但是从国资接盘标的特征来看,却存在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质优公司是国资参与控股权转让交易时的首要考量因素,业绩不佳或者没有核心业务护城河的“空壳公司”始终无缘本轮热潮。
如何理解国资收购大戏背后的战略性投资机会!
怎么去理解这种现象呢?这是新的“国进民退”吗?中国企业如何在这种新环境中谋生?


                        

国资系开启民企控股权“扫货模式”带来的股市机会(2)                 
【研究员】:江桥
结论:国企改革从官方反复引导后的“效果不佳”转变到民间企业主动拥抱;A股市场里面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沦为阴跌不止的“垃圾股”的企业由于国资“扫货”控股后变成他日的“希望之星”;当前政策面的措施都在为中国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谋篇布局,可以预见的是,在这种趋势下,未来国资国企将会进一步加强对产业资本的控制力度,未来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会更加严峻。当然,民营企业里面资产相对优质,除了资金链紧张外,整体还是很有赚钱能力的企业将会借助国资控股完成“乌鸦变凤凰”的华丽转身。 我希望读者们能够重视到这些已经被国资“扫货控股”的企业的投资机会,即使说在现在金融环境仍然较差的情况下,还不能保证这些完成控股权转让的企业能马上暴涨,但是国资能够在这个位置接盘,未来的空间不可小觑。这也是未来一两年金融整体缺乏大行情下的少有的结构性机会。

                                 
【博览财经研报】如何理解国资收购大戏背后的战略性投资机会!
怎么去理解这种现象呢?这是新的“国进民退”吗?中国企业如何在这种新环境中谋生?我们接着讲……
旧文重温,带你洞悉这次“大变局”!
在6月24日的时候,我观察到市场上越来越多流动性极差、且经常性闪崩跌停的“庄股”,于是在下面这篇文章中分析了这种现象(点击超链接重温原文:刚刚重磅利好公布!但一批人死掉仍是大局已定)……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下的金融对外开放,一方面是吸引大批外资入驻优质蓝筹股。另一方面则是吸引大批外资接手中国的小市值企业。
好股票有好价格才有好机会,垃圾股如果极度便宜也有长期回报收益。站在今天的环境和视角,定然是很多人否认这句话,但是放眼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史,“捡烟屁股”的时候也能发财。
优质蓝筹股作为中国的核心资产,内资有着极高的控制权,也不会流失到外资手中。而三年来逐步被边缘化的小市值企业已经在股权上摇摇欲坠,外资只要想要,凭借当前的对外开放政策,可以说是唾手可得。
既然说这些股面对这么严重的资金链问题,那么能够“趁虚而入”的仅仅只有外资吗?肯定不会,所以有了我第二篇文章的分析(点击超链接重温原文:大变局!)……
某种程度讲,垃圾股的背后是过剩产能。
过去我们说国企改革包括混改老是推动不下去,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一个,体制的问题。大批民营企业并不轻易喜欢和政府有过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因为这里面的权力寻租问题带有很多“暗箱操作”的色彩。往往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所以民营企业不愿意参与混改。
第二个,效率问题。当然某种程度看也是体制问题,国企往往在双方合作中容易抢占主导地位对民企经营产生诸多干预,进而造成效率不高,所以民企有条件基本上就自己搞去了,不喜欢与国企合作。
简而言之,国企主动找民企搞国企混改基本上都是进入了“死胡同”的恶性循环,大家也能看出来这些年为什么改来改去都改不出个什么名堂。
现在,我认为有必要好好审视一下国企改革的大环境,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恰恰是因为2017年大批企业通过股权质押而遭遇流动性危机,频繁的爆仓已经让很多大股东都快扛不住了。借钱没有,减持还不好卖,找银行质押被看作是垃圾,一时间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前这些上市公司大股东们都是翘着二郎腿等待银行金融机构登门拜访,现在是反过来了。
银行是厌恶风险的,自然是不会在去杠杆的大潮下承担过高的杠杆。
但国企不一样,国企作为经营部门,对于这些上市公司而言,国企眼中看到的不是单纯的“高杠杆风险”,而是“命悬一线”的廉价资产。
所以,一些尚有余粮的国资平台,自然也是不会放过这种“捡便宜”的机会,恰恰是基于这种原因,开启了中国混改的“新模式”,当民企遇到资金链问题而走投无路的时候,只有国资平台和外资为他们敞开怀抱。
国企改革从官方反复引导后的“效果不佳”转变到民间企业主动拥抱;
A股市场里面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沦为阴跌不止的“垃圾股”的企业由于国资“扫货”控股后变成他日的“希望之星”;
高税率的门槛,将国资对手排除在外!
最近,我还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消息:
9月1日,中国并购公会就“国家税务总局对合伙制基金征税政策”一事发表公开信表示:
我国的资本市场和创新投资正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上国际环境调整的大背景下,股权投资基金机构和创业者个人都在艰难的转型过程中,要面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金融稳定倾斜,需要更为宽松和从容的政策环境,真正打造现代金融这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税总局的这一指导意见自然高屋建瓴,可以有效改善国家税收结构。不过,将大批已经充分市场化的股权投资与并购机构洗牌出局,是否会对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产生长远影响,还需要审慎考虑。至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903%2F1535983681984320.png
针对“创投基金最高35%税率”一事,这种合伙型的创投基金,很明显在这种高税率的政策压制下难言生存。中国并购公会的这则公开信虽然言辞恳切、用心良苦,但最后那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还是显示出对目前监管层的这种行为目的知之甚浅!
为什么还要出台这种政策呢?
单纯从事情本身来看,创投基金也是偏向于利用金融资本投资产业资本的,他们本身也是未来在资本市场“扫货”捡便宜的一份子。现在国家税务总局对其拟采取35%的税率来征税,我个人并不认我这是单纯地想多收税而已。
从税收的本质来看,开源节流皆很重要。如果35%税率征税,很明显这个行业就要“Say goodbye”了,还用得着征税吗?人家干不下去了就没有税基了。
所以以为这个政策是要用来在“共克时艰”的环境下为国家多征税的话,我认为是很肤浅的。这个政策本质上是在帮助国资顺利地在资本市场上排除其他想“扫货”的“民营属性的竞争对手”。
当前政策面的措施都在为中国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谋篇布局,可以预见的是,在这种趋势下,未来国资国企将会进一步加强对产业资本的控制力度,未来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会更趋严。当然,民营企业里面资产相对优质,除了资金链紧张外,整体还是很有赚钱能力的企业将会借助国资控股完成“乌鸦变凤凰”的华丽转身。
我希望读者们能够重视到这些已经被国资“扫货控股”的企业的投资机会,即使说在现在金融环境仍然较差的情况下,还不能保证这些完成控股权转让的企业能马上暴涨,但是国资能够在这个位置接盘,未来的空间不可小觑。这也是未来一两年金融整体缺乏大行情下的少有的结构性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5-4-29 09:23 , Processed in 0.606002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