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将更充裕,A股已在估值底部,聪明资金已陆续进场……》:今年股市大幅下跌,一方面是因为今年的宏观面和微观行业利润下行压力较大,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又大大增强了外部风险,除了这两个因素外,A股上半年大幅下挫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半年的银根紧缩、去杠杆带来的滞后反应”。然后,这几个影响因素对A股的影响已经开始出现了分化。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宏观经济基本面对A股的影响可能已经开始边际递减。但是,今年下半年货币环境相对更为友好,上证指数接近了4年新低,市场估值已经接近历史低位,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尽管目前A股看空氛围仍然较浓,但是可以看出市场已快接近底部,A股可能随时迎来黎明。从资金的动向上看,博览研究员发现,长线资金已经开始陆续入场。这也凸显了当前A股的估值优势。 《既是垃圾股盛宴,那就不考虑长远,只以降低持仓成本为目标》:昨天(4日)的浅V型反转基本可以界定为垃圾股的欢乐盛宴。对于后市,个人以为,比较值得认可的一种技术派人士观点是,昨日(4日)延续向上进攻态势,证明3日的低点构成了短期支撑,在此上方以做多为主。形势开始逐渐向多方转变,当前位置要保持冷静的独立判断能力,既不能再一味是熊市的思考逻辑,也不能因反弹而信心过于爆棚,还是轻仓观察的态度,见好就收。无论把昨日的V型反转认为只是超跌反弹(走不长),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是“吃饭行情”(后面机会不小),但短线都必须认识到,反弹不会一直持续,中间会有反复磨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能是轻仓反复降低持仓成本。 当然对后市的一个好消息是,流动性局面确实在缓慢好转。但一个对美股来说是好消息,而对A股是重大利空的消息是, 8月美国ISM制造业指数为61.3,创逾十四年新高。目前美国正处于经济学上所言的非常完美的“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阶段,具有继续加息和维持“强美元”的充分底气和动力,而特朗普也有继续开打贸易战的底气,美股虽然长牛九年多,但泡沫似乎并没有扩大。
博览视点
流动性将更充裕,A股已在估值底部,聪明资金已陆续进场……
【研究员】:可可
编者按:今年股市大幅下跌,一方面是因为今年的宏观面和微观行业利润下行压力较大,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又大大增强了外部风险,除了这两个因素外,A股上半年大幅下挫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半年的银根紧缩、去杠杆带来的滞后反应”。然后,这几个影响因素对A股的影响已经开始出现了分化。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宏观经济基本面对A股的影响可能已经开始边际递减。但是,今年下半年货币环境相对更为友好,上证指数接近了4年新低,市场估值已经接近历史低位,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尽管目前A股看空氛围仍然较浓,但是可以看出市场已快接近底部,A股可能随时迎来黎明。从资金的动向上看,博览研究员发现,长线资金已经开始陆续入场。这也凸显了当前A股的估值优势。
【博览财经分析】今年股市大幅下跌,一方面是因为今年的宏观面和微观行业利润下行压力较大,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又大大增强了外部风险,除了这两个因素外,A股上半年大幅下挫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半年的银根紧缩、去杠杆带来的滞后反应”。然后,这几个影响因素对A股的影响已经开始出现了分化: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边际递减。也就是说,下半年曾经影响A股的主要因素之一“中美贸易摩擦”在将有望成为影响A股的次要因素。 8月份制造业PMI数据显示,社会总需求不足,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压力仍然较大。这体现了,尽管宏观政策已经出现了微调,但是效果还未显现。“宏观面和微观基本面”下行压力在继续加大。 对于货币环境,博览研究员认为,这是可以明确将会有所改善的。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了流动性要从“合理稳定”转向“合理充裕”。 同时面对着相对不太理想的宏观面和微观基本面以及下半年流动性相对宽松,这两个因素谁会成为市场的主导因素,目前还尚未知道。就目前中报的观察来看,财报数据稍有一点点低于预期,可能就伴随一两个跌停,基本面风险可以短期内一次性释放。 而,从估值上看,目前上证指数前不久到达2653点,距离两年半前的市场低点2638点不到1%。而,这两年半以来很多企业的利润平均增长20%,折合每年平均8%左右的增长。今年中报,金融业平均个位数的增长,非金融业平均约20%的增长,基本面还算令人满意。上半年一些中观的数据也不错,如全国发电量累计增长8%,当然下半年可能会有前期政策的滞后反映。因此,市场目前已经算是处在估值的相对低位。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场似乎已经消化了绝大比例的由于宏观和微观基本面下行带来的压力和风险,因此这个因素对A股的影响也在边际递减。 因此,我们更看重,货币环境相对更为友好,上证指数接近了4年新低,市场估值已经接近历史低位,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尽管目前A股看空氛围仍然较浓,但是可以看出市场已快接近底部,A股可能随时迎来黎明。 从资金的动向上看,博览研究员发现,长线资金已经开始陆续入场。这也凸显了当前A股的估值优势。 下半年,A股利空因素影响边际递减,而货币环境边际宽松,A股或将止跌企稳 今年股市大幅下跌,一方面是因为今年的宏观面和微观行业利润下行压力较大,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又大大增强了外部风险,除了这两个因素外,A股上半年大幅下挫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半年的银根紧缩、去杠杆带来的滞后反应”。 但是,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的导向在6、7、8三个月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之下,下半年的市场有可能就会出现相对良性的货币和利率环境。 货币政策边际变得稍宽松。上周货币利率继续回升,R007均值上升至2.72%,R001下行至2.38%。DR007下行至2.62%,DR001下行至2.34%。上周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700亿。上周美元指数震荡,在岸、离岸人民币分别贬至6.83、6.84。这两年我国广义货币增速大幅收缩,相应汇率贬值风险也相对可控的。相应央行无需因为汇率贬值或通胀压力提高利率水平,货币仍将保持在宽松状态。 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外部风险因素对A股的负面影响也开始出现边际递减现象。特朗普要对中国2000亿商品征税25%,听证会全票反对。即使特朗普来真的,但是利空因素也已经被市场提前消化。 但是,8月份制造业PMI数据显示,社会总需求不足,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压力仍然较大。 内外需均偏弱。8月新订单指标由7月份的52.3%继续回落至52.2%,进口由7月份的49.6%继续下滑至49.1%,创16年7月以来新低,新订单降幅明显收窄,但进口指数再创新低,反映内需依然偏弱。8月新出口订单指标由7月份的49.8%降至49.4%,仍处线下,且创6个月以来新低。指向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外需继续走弱。 也就是说,下半年曾经影响A股的主要因素之一“中美贸易摩擦”在将有望成为影响A股的次要因素。而,下半年影响A股的主要因素将是“宏观面和微观基本面”以及“货币环境”。对于前者目前还未改善,但是7月份政策已经出现了微调。效果如何,我们仍然需要拭目以待。但是从8月份的制造业PMI数据表现来看,政策微调的效果还未出现,“宏观面和微观基本面”下行压力在继续加大。然而,我们可以明确后者是有所改善的。 同时面对着相对不太理想的宏观面和微观基本面以及下半年流动性相对宽松,这两个因素谁会成为市场的主导因素,目前还尚未知道。就目前中报的观察来看,财报数据稍有一点点低于预期,可能就伴随一两个跌停,基本面风险可以短期内一次性释放。 而,从估值上看,目前上证指数前不久到达2653点,距离两年半前的市场低点2638点不到1%。而,这两年半以来很多企业的利润平均增长20%,折合每年平均8%左右的增长。今年中报,金融业平均个位数的增长,非金融业平均约20%的增长,基本面还算令人满意。上半年一些中观的数据也不错,如全国发电量累计增长8%,当然下半年可能会有前期政策的滞后反映。因此,市场目前已经算是处在估值的相对低位。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场似乎已经消化了绝大比例的由于宏观和微观基本面下行带来的压力和风险,因此这个因素对A股的影响也在边际递减。 因此,从估值的角度上看,我们无需过分看重短期的波动。今年下半年可能有部分优质的公司会出现季报低于市场的预期,这时候有可能是买入而不是卖出的机会。因为每个季度、每个月的表现,有时候是外部环境的问题,哪怕一匹千里马,台风天也跑不动。我们更应该分析一些内在原因,行业格局、公司竞争力、管理层能力等,这一类东西才是我们觉得更为本质的。中国现在还是有很多的公司在很多的产业链里确实有竞争力,我们应该要有信心。 低估价格买入是安全边际最终来源。 有些公司只有4倍、5倍的市盈率,在市场大跌时,有的还能有一点正收益,因为低估值本身已经充分反映了非常悲观的预期了。在市场因为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去杠杆因素屡破新低的时候,大家会找不受去杠杆影响、也不受贸易摩擦影响的公司,很自然就跑到喝酒吃药这部分来,但实际上低估值的那一块也许才是真正坚挺的。 另外,不要以过高的估值买入。因为如果以铜的价格去买银是一个好的投资,但以钻石的价格去买金,则是一个很差的投资,即使金比银好。所以安全边际真正的来源并不是稀缺性或者基本面的稳定性,而是你付什么样的价格。 目前市场虽然很难说已经见底,或者市场一定可以买入,但是中美贸易摩擦这个因素对A股影响逐步递减,中国经济短期承压,政策已经开始出现微调,经济基本面对A股的悲观预期影响也在减弱,然后这是货币环境却相对更为友好和宽松,且市场估值已经接近历史低位,上证指数也接近了4年新低,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尽管目前A股看空氛围仍然较浓,但是可以看出市场已快接近底部。 长线资金已经开始陆续入场,凸显了当前的估值优势 首先,保险资金已经开始入场。从资金规模上看,2018年1月份-6月份,保险资金增持权益类资产(包括股票和基金)约2825.52亿元。至2018年6月底,险资权益类投资余额为18811.60亿元,新入场资金约占总资金的15%。部分保险机构已在试探性增加股市投资,不过,不同保险机构的投资操作并不相同。有的于近期少量多次增加投资,有些则试探加了些仓。 对于现阶段的股市行情,多家保险机构以及年金管理机构人士均认为,这是市场摸底阶段,短期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属于筑底阶段。即使不是绝对底部,也是相对底部,长期看,风险小于收益,具备投资价值。 一家中小保险机构首席投资官表示,目前市场应该是底部了,从价值上来说,现在投资没有问题了。 其次,离岸中国股票基金吸引资金量触及9周高位,蓝筹指标股值得跟踪。 根据资金流向监测机构EPFR最新提供的数据,截至8月29日的当周,新兴市场股票基金在过去15周内第二次吸引到资金净流入。离岸中国股票基金继续吸引到资金净流入,此类基金涵盖QFII以及那些投资海外上市中国股票的基金。此前一周,离岸中国股票基金吸引到的资金量触及9周高位。而且MSCI的第二波资金也在8月底的最后两个交易日完成了被动配置。 最后,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近期“国资系”及各类平准基金逆势加仓入市。半年报密集披露,机构最新持仓动向曝光。二季度社保基金新进股共有123只。 总之,长线资金逐步涌入中国股市,显示出当前位置的估值优势已经颇具吸引力。
既是垃圾股盛宴,那就不考虑长远,只以降低持仓成本为目标
【研究员】:柏双
结论:昨天的浅V型反转基本可以界定为垃圾股的欢乐盛宴。对于后市,个人以为,比较值得认可的一种技术派人士观点是,昨日(4日)延续向上进攻态势,证明3日的低点构成了短期支撑,在此上方以做多为主。形势开始逐渐向多方转变,当前位置要保持冷静的独立判断能力,既不能再一味是熊市的思考逻辑,也不能因反弹而信心过于爆棚,还是轻仓观察的态度,见好就收。无论把昨日的V型反转认为只是超跌反弹(走不长),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是“吃饭行情”(后面机会不小),但短线都必须认识到,反弹不会一直持续,中间会有反复磨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能是轻仓反复降低持仓成本。 当然对后市的一个好消息是,流动性局面确实在缓慢好转。但一个对美股来说是好消息,而对A股是重大利空的消息是, 8月美国ISM制造业指数为61.3,创逾十四年新高。目前美国正处于经济学上所言的非常完美的“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阶段,具有继续加息和维持“强美元”的充分底气和动力,而特朗普也有继续开打贸易战的底气,美股虽然长牛九年多,但泡沫似乎并没有扩大。
【博览财经分析】将昨天的浅V型反转基本可以界定为垃圾股的欢乐盛宴。这其中又以乐视12天暴涨80%,ST长生起死回生,拉响退市警报的中弘股份大涨等一批垃圾股或者叫超跌股的反弹为代表,但这种特性的股票反弹的持续性,是充满了政策和市场双重风险性,不是一般的散户资金敢玩的。 对于后市,个人以为,比较值得认可的一种技术派人士观点是,昨日(4日)延续向上进攻态势,证明3日的低点构成了短期支撑,在此上方以做多为主。形势开始逐渐向多方转变,当前位置要保持冷静的独立判断能力,既不能再一味是熊市的思考逻辑,也不能因反弹而信心过于爆棚,还是轻仓观察的态度,见好就收。无论把昨日的V型反转认为只是超跌反弹(走不长),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是“吃饭行情”(后面机会不小),但短线都必须认识到,反弹不会一直持续,中间会有反复磨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能是轻仓反复降低持仓成本。 当然对后市的一个好消息是,流动性局面确实在缓慢好转。根据银行业绩发布会透露,国有大行对今年的信贷额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上调,如工行将今年新增信贷计划投放从年初的9000亿元,上调至1万亿元。建设银行行长王祖继、中国银行行长刘连舸等也都做了类似表态:“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在保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的前提下,我们还是要尽量加大信贷的投入——虽然目标主要是指向基建领域,但这对股市的宏观流动性环境也是有改善作用的。 不过,除了四大行之外,包括股份制银行在内,中小银行普遍额度较为紧张,新增信贷规模投放有限。这也如我们之前所言,流动性有所放松的大方向已定,但宽松程度有限。 而与A股内部的流动性缓慢好转对冲的负面消息是,9月6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公众意见征询期即将结束,特朗普此前表示,带征询期一结束就将对中国另外200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预计中国将予以同等额度的关税进行反击。中美贸易战是否再次开打马上见分晓。 但一个对美股来说是好消息,而对A股是重大利空的消息是,继此前公布的二季度经济增速高达4.2%的数据后,美国制造业重要先行指标8月美国ISM制造业指数为61.3(市场预期值为57.6),创逾十四年新高,带来了三季度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强劲的好消息,虽然国际贸易形势仍在威胁增长。 这是美国ISM制造业指数连续24个月高于荣枯分水岭50,显示美国制造业持续扩张。 从分项指数看,环比涨幅最大的是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8月新订单指数为65.1,较7月高出4.9个百分点;8月生产指数为63.3,环比增长4.8个百分点。8月就业指数为58.5,创六个月新高,7月为56.5。8月物价支付指数有所回落,为72.1,市场预期69.5,7月73.2。 ISM认为,新订单指数连续16个月高于60,消费者库存指数仍处低位,这显示出需求强劲。虽然劳动力和物料短缺,但生产和就业持续扩张,消费在好转。物价压力仍在,物价支付指数虽已连续三个月回落,但仍高于70。 简单来说,目前美国正处于经济学上所言的非常完美的“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阶段,具有继续加息和维持“强美元”的充分底气和动力,而特朗普也有继续开打贸易战的底气,美股虽然长牛九年多,但泡沫似乎并没有扩大。 但这对中国经济和A股而言,恐怕就并非好消息了。 当然,贸易战对美国并非全无负面影响,在ISM分项指数中,8月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数均下滑,是当月唯二环比下降的分项指数。它们的走势体现了持续数月的贸易紧张局势,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蒙上一层阴影,但是总体经济数据依然强劲,也反映了贸易战对美国的负面影响可能并没有我们渲染的那么严重。 总之,虽然昨天来了个浅V型反转,但形势并未明朗。
没钱消费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上)
【研究员】:江桥
结论:我们分析的逻辑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消费必须基于收入,没钱就没得消费。消费可以分为基础消费(即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最基础的衣食住行,其中住不包括购房支出)、购房消费和奢侈消费,收入可以包括当年和理念收支结余两部分。消费降级的含义就是基础、奢侈消费的下降,表现为人均消费性支出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下降,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收入恶化。从1990-2018年国民收支情况来看,大部分年份的收支增速都在10%以上,但1997-2001和2013-2018年是两个低收入阶段。监管层基于稳增长的诉求而放宽货币环境,在此基础上,资金流动性逐步流入到房地产行业之中,居民基于收入增速在较长时间内远远低于房价增速,所以大多数时间内居民都是处于加杠杆的。这样一来,房地产的上行无形之中推高了居民的压力,也削弱了消费能力。
【博览财经研报】过去,我经常提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房地产的过快上涨较大地透支了居民未来的消费能力”。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手上有钱才更倾向于消费。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但是没钱的话,一分钱也会难死英雄汉。最近我从微观层面也看到,武汉以前25000以上的房子基本秒光,现在已经开始进入慢慢卖的局面。 而多地二手房的销售数据也开始出现下滑,包括还有很多房地产商为了加速回笼资金打折卖房的现象。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在宏观流动性收缩的环境下出现“手头紧”的流动性困境。今天带着大家来从数据的角度一起看看为什么出现消费降级的现象? 我们分析的逻辑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消费必须基于收入,没钱就没得消费。消费可以分为基础消费(即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最基础的衣食住行,其中住不包括购房支出)、购房消费和奢侈消费,收入可以包括当年和理念收支结余两部分。消费降级的含义就是基础、奢侈消费的下降,表现为人均消费性支出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下降,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收入恶化。 从1990-2018年国民收支情况来看,大部分年份的收支增速都在10%以上,但1997-2001和2013-2018年是两个低收入阶段。 1997年-2001年间,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增幅很低,这是由于国企改革的推进导致千万工人大下岗,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因此丧失增长性。此后中国加入WTO,融入国际经济大舞台,承接了全球的基础制造业转移,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基础工业品基地,因此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与日俱增,年增幅基本上都维持在10%以上。 然而2013年之后风云突变,2013-2018年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增幅都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幅仅5.9%,2018年上半年也只有6.8%,这当然意味着消费降级。 越来越重的购房压力 1998年启动住房货币化改革后,中国商品房销售额实现稳步上升,虽然2004年首次开始了房地产调控,但是没有改变商品房销售快速上升的过程,直到2008年才首次遭遇了楼市寒冬,当年商品房销售额为25068亿元,同比下降16.1%,购房总支出从以往的30%以上的增速下降到了2.7%。 但此后由于4万亿政策的出台以及楼市调控政策从压楼市到挺楼市的转变,2009年楼市再回繁荣,当年商品房销售额达44355亿元,同比增速76.9%,为近20年增速的第一位;购房总支出24303亿元,同比增速51.4%,仅次于2005年,为近20年增速的第二位。 此后楼市调控政策在压和挺之间切换,压是为了防止泡沫扩大带来金融风险,挺是为了保经济增长,在2010年的压之后,2013年再次出现了挺,2014年压之后,2016年出现了挺。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中国楼市都以2008年为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十年楼市是健康的,此后的楼市在防风险和保增长之间切换。 监管层基于稳增长的诉求而放宽货币环境,在此基础上,资金流动性逐步流入到房地产行业之中,居民基于收入增速在较长时间内远远低于房价增速,所以大多数时间内居民都是处于加杠杆的。这样一来,房地产的上行无形之中推高了居民的压力,也削弱了消费能力。
没钱消费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下)
【研究员】:江桥
结论: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市场流行的一个逻辑就是,不管经济好不好,大家该吃得吃,该喝得喝,于是乎消费白马一直是大家青睐的品种。但是进入2018年之后市场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消费白马更是不断补跌。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部分地区陆续取消或者压缩货币化棚改的力度和空间,而随着三四线继续去库存推高房价,已经使得很多人没有钱消费了。在货币政策宽松的环境下,大家还可以寅吃卯粮,借新还旧去超前消费。但是遇到经济环境不佳,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环境下,面临去杠杆的趋势,大家没有了多少超前消费的渠道和现金流支撑。当前遇上三四线房地产去库存叠加去杠杆的复杂形势,消费自然是捉襟见肘。所以后期来看,对于消费型的白马则要降低投资回报预期。
【博览财经研报】接着上回来讲,套用任志强的夜壶理论,在不得不保增长的时候就使用挺楼市的手段,本质上是通过居民加杠杆来获取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但极大地压缩了居民消费的空间,让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在事实上越来越成为从外需到投资的切换模式。而在购房背后是居民购房负担率的变化: 伴随中国经济在2008年之后的转换,以及楼市的牛熊转变,购房负担率随着楼市转牛而加重,从表格数据看,2005、2009、2013、2016年都是购房负担率跃升的年份,其中2005年的当年购房负担率从45.7%提高到61.0%,提高了15.3个百分点;2009年从56.7%提高到76.7%,提高了20个百分点;2013年从74.3%提高到88.7%,提高了14.4个百分点; 2016年的当年购房负担率从84.5%提高到95.4%,提高了11个百分点;这四个楼市保增长的年份,当年购房负担率都跃升了10个以上的百分点。尤其是在2010年达到80%。此后,在连续的房地产调控之下出现震荡,到2015年依然维持在84.5%的水平。这说明这些年的房地产调控其实起到了作用,居民的购房冲动得到了抑制。然而调控的结果是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减,2015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降幅高达22%,所以到2016年初我国就放弃调控,开始启动“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此后居民的年度购房负担率剧烈增长,2016年和2017年都在95%左右,到了2018年上半年,这个数据出现了暴增,达到了110.6%! 降级的消费 在分析国民收支情况(收入以及最基础的消费支出)和购房消费后,我们再看居民还有多少结余可以用来做奢侈品等更高级的消费。我们选用购房后收支结余这一数据,并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数据及增幅加以对比,得到下表。潜在的含义是或许基础性的人均居民消费支出无法压缩,但是用来奢侈消费的预算是否压缩却可以很好理解消费降级的含义:高档货不敢买了。 这个数据也以2008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在2008年之后,累计购房后收支结余的年度增幅下降到了10%以下,从2008年的17.2%下降到了2009年的8.8%,此后随着楼市的兴衰而起伏,其中楼市繁荣的2013年、2016年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前者从前面的13.4%下降到5.4%,后者从8.4%下降到2.5%,但是这种下降都没有2018年的下降严重,因为2018年首次出现了增幅绝对值的下降,为-3.8%,也就是说当年的钱不够买房,要用结余的钱,这直接导致了消费的降级,如果你不压缩消费,将会更快的花光历年结余的钱,而没有钱则会导致生存问题。这种节衣缩食表现为2018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左右下降到4.4%的水平,或许也就意味着城镇居民不仅不敢买高端货,有可能连基础的消费也在压缩,从淘宝降级为拼多多。 通过此文的数据分析,我想告诉大家两个铁一样的事实: 第一:消费真的降级了,因为没钱。 第二:我们真的没钱了,因为买房。 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市场流行的一个逻辑就是,不管经济好不好,大家该吃得吃,该喝得喝,于是乎消费白马一直是大家青睐的品种。但是进入2018年之后市场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消费白马更是不断补跌。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部分地区陆续取消或者压缩货币化棚改的力度和空间,而随着三四线继续去库存推高房价,已经使得很多人没有钱消费了。在货币政策宽松的环境下,大家还可以寅吃卯粮,借新还旧去超前消费。 但是遇到经济环境不佳,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环境下,面临去杠杆的趋势,大家没有了多少超前消费的渠道和现金流支撑。当前遇上三四线房地产去库存叠加去杠杆的复杂形势,消费自然是捉襟见肘。所以后期来看,对于消费型的白马则要降低投资回报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