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迎来了新一轮创新周期了吗?(上)》:对于中央提到的这些观点,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是不是企业?”,如果是,再来谈一视同仁的事情;如果不是,那就不用谈了。 姚振华利用万能险在股市里面抢夺万科控股权的时候,它被定性为“野蛮人”,被禁入保险业10年;2017年12月末,宝能豪掷65亿元入股观致汽车,姚振华开始造新能源汽车,扎根实业。这个时候,姚振华搞的才算是企业。确实听起来比较狭隘,但是各位看官需要意识到的是,在一个“淘汰过剩产能及无效供给的经济转型收缩期”,对于中国而言,它的顶层设计并不需要很“虚”的企业,而要的是很“实”的企业。 最近上面开的这个会的措辞也很明显,大家看看红色标线的部分,按市场化的原则,向有前景、有市场、有技术但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我之前在谈民企上市公司资金链断裂沦为“庄股”暴跌面临强平之后,国资控股平台并不是谁都救,而是有选择性地救。救除了因为前期摊子铺得太大,杠杆加得太猛而导致面临股权破产危机的且有经营实力的企业。 说白了,国资进来不是精准扶贫的,它是需要找能够有利于加强混改效果的合作方。 《中国股市迎来了新一轮创新周期了吗?(中)》:从目前决策层的表态来看,说国企民企一视同仁这话也没错,说去杠杆大家都在去;说去产能大家也都在去;说营改增大家也是一起改,按照新法子来交税;说缺钱大家都缺钱,不止民企资金紧张。但是不同的是什么呢?民营企业的底子没有国企厚,而且国企还有很多补贴手段。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在于民企的底子薄,一旦银行资金收紧,而前期摊子铺得太开就容易破产。在这种角度来讲,确实大家都是一视同仁。但国资代表国家在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化原则”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时候,则不都是一视同仁了,也不可能一视同仁。什么叫市场化?你有价值,别人愿意出价支付,这就是市场化。
博览视点
中国股市迎来了新一轮创新周期了吗?(上)
【研究员】:江桥
结论:对于中央提到的这些观点,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是不是企业?”,如果是,再来谈一视同仁的事情;如果不是,那就不用谈了。 姚振华利用万能险在股市里面抢夺万科控股权的时候,它被定性为“野蛮人”,被禁入保险业10年;2017年12月末,宝能豪掷65亿元入股观致汽车,姚振华开始造新能源汽车,扎根实业。这个时候,姚振华搞的才算是企业。确实听起来比较狭隘,但是各位看官需要意识到的是,在一个“淘汰过剩产能及无效供给的经济转型收缩期”,对于中国而言,它的顶层设计并不需要很“虚”的企业,而要的是很“实”的企业。 最近上面开的这个会的措辞也很明显,大家看看红色标线的部分,按市场化的原则,向有前景、有市场、有技术但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我之前在谈民企上市公司资金链断裂沦为“庄股”暴跌面临强平之后,国资控股平台并不是谁都救,而是有选择性地救。救除了因为前期摊子铺得太大,杠杆加得太猛而导致面临股权破产危机的且有经营实力的企业。 说白了,国资进来不是精准扶贫的,它是需要找能够有利于加强混改效果的合作方。
【博览财经研报】中国股市迎来了新一轮创新周期了吗? 改革是个永恒的课题,正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使得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就很多人提改革了。 最近可以看到一系列有关创新和改革的风向: 不仅仅是前几天中国50人论坛上吴敬琏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疾呼改革,最近达沃斯论坛上据说总理谈到“民营经济”,台下三次响起掌声。 而就在昨天下午,决策层召开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谈了不少扶持民营企业的话题。 而就在前不久,刘鹤在上海调研的时候还指出,坚持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 对于中央提到的这些观点,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是不是企业?”,如果是,再来谈一视同仁的事情;如果不是,那就不用谈了。 姚振华利用万能险在股市里面抢夺万科控股权的时候,它被定性为“野蛮人”,被禁入保险业10年;2017年12月末,宝能豪掷65亿元入股观致汽车,姚振华开始造新能源汽车,扎根实业。这个时候,姚振华搞的才算是企业。 当然,有人会说我对企业这个名词太狭隘,毕竟千千万万的金融企业难道就不叫企业了?难道非得做些傻大黑粗的才叫企业? 确实听起来比较狭隘,但是各位看官需要意识到的是,在一个“淘汰过剩产能及无效供给的经济转型收缩期”,对于中国而言,它的顶层设计并不需要很“虚”的企业,而要的是很“实”的企业。 上面开的这个会的措辞也很明显,大家看看红色标线的部分,按市场化的原则,向有前景、有市场、有技术但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我之前在谈民企上市公司资金链断裂沦为“庄股”暴跌面临强平之后,国资控股平台并不是谁都救,而是有选择性地救。救除了因为前期摊子铺得太大,杠杆加得太猛而导致面临股权破产危机的且有经营实力的企业。 说白了,国资进来不是精准扶贫的,它是需要找能够有利于加强混改效果的合作方。 前段时间,恰恰在中美二轮谈判结束的尾声,中国监管层发布了一个重要的政策。 5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 财政部 证监会令第36号)。其中最为值得关切的是第二章《国有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通过证券交易系统转让》! 另外三点重大变化值得注意: 1、两部门变三部门统一规则! 此次部门规章的发布单位由此前的国务院国资委和证监会两部门调整为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和证监会三部门,把财神爷拉进来,更好的变卖资产入库! 2、国务院国资委审核下放地方! 此前涉及国有股东转让上市公司股份事项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审核,此次调整后,地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事项,将全部交由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 2016年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召开,总书记指出“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而截至9月20日,央企国资改革板块累计下跌20%左右。起码从资本市场的数字层面来看,国有企业还没有实现做大做强。 那么,到底政府该如何落实总书记“做大做强”的要求呢?
中国股市迎来了新一轮创新周期了吗?(中)
【研究员】:江桥
结论:当一波反抽起来后,研判到底是反抽还是反转,往往60天线的意义重大。目前来看,市场反弹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特朗普打折后的2000亿靴子落地,我们除了象征性地跟了600亿外没有其他太多超预期的举动。对市场而言短期之内继续加大关税制裁的可能性几乎为0,市场担忧情绪有所缓解。但对这个事情需要意识到仅仅是利空“靴子落地”之后的利好,就像一个人重感冒了,然后恢复了没有头疼脑热咳嗽流涕的症状了,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你真的比感冒之前的体格好很多。所以本质上来讲不是什么利好,仅仅是对过度悲观的预期的修正。第二个,就是市场在确实跌不动的情况下的一个反抽。接下来可以注意蓝筹内部之间的轮动,注意还没有怎么大涨的蓝筹板块,例如有色、金融等。对于目前的反抽,我暂时仍然不视为趋势反转。从下周来看,美联储即将在25-26日召开新一轮的议息会议。结合前段时间美国的经济数据来看,本次加息的概率也较高。所以在加息前的几个交易日,市场舆论仍然会引导预期转向谨慎。目前来看,不到5个交易日的时间,市场期间,我预计震荡为主。在加息靴子再次落地之后,大盘重新冲刺60天线开启级别稍微大点的反弹行情可期,彼时秋麦正黄,恰是收割季!
【博览财经研报】政府该如何落实总书记“做大做强”的要求呢? 十九大上,对于国企改革的论述,站位更高,内容更丰富,表达更充分,更厚重。会议指出“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对比之后,会看到做强做优做大的对象从“国有企业”变成“国有资本”。一方面外延更丰富,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指向性更明确。 那么,直到5月18日的36号令,才算是真正为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打开了想象空间。 而三季度频繁出现的国资平台在资本市场上扫货控股接纳民营企业股权的事件,更加反映了,尚未和国企股票一同套牢的国资平台,成为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力量。 这些都是一步步来的,正面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很明显不符合“市场化的原则”,退而求其次,不再纠结国有企业而仅仅要求是国资就行了的话就好办多了。毕竟那些跌得惨不忍睹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股票总不能采取行政划拨的手段直接上交给国企吧?所以等他们跌得受不了的时候主动拥抱国资平台,通过转移控股权的方式就很符合“市场化原则”了。 言下之意是你求我,而不是我强迫你。 从目前决策层的表态来看,说国企民企一视同仁这话也没错,说去杠杆大家都在去;说去产能大家也都在去;说营改增大家也是一起改,按照新法子来交税;说缺钱大家都缺钱,不止民企资金紧张。但是不同的是什么呢?民营企业的底子没有国企厚,而且国企还有很多补贴手段。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在于民企的底子薄,一旦银行资金收紧,而前期摊子铺得太开就容易破产。 在这种角度来讲,确实大家都是一视同仁。 但国资代表国家在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化原则”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时候,则不都是一视同仁了,也不可能一视同仁。什么叫市场化?你有价值,别人愿意出价支付,这就是市场化。这个时候上市公司说国家没有一视同仁救你的企业,无非是这样几种原因: 第一个:你在国家眼里根本不算一个企业,即使你有营业执照,但你长期玩虚拟经济,影响市场稳定,已经等同于“野蛮人”了。 第二个:国家在执行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时候都是遵循一视同仁的原则,但是国资平台则是一个市场参与方,它有国资背景,但也是企业法人,而不是监管机构。没有办法要求国资在市场上一视同仁,3000多只股票如果都被国资控股,大盘得有多少个个涨停啊。 所以,我以客观无情绪的态度奉劝一些民营企业,不要还沉醉于自己的主观逻辑去抱怨政府怎么没有对自己一视同仁,而需要认识到自己是不是一个“企业”?自己这些年来的经营在国资平台眼中看来有没有被救的“价值”? 看看改行做汽车的姚振华,再看看总是“下周回国”的贾越亭,中国民营企业到了需要深刻反思自己“原罪”的时候了,资本逐利从来都无对错之分,但在一个特色社会主义国度风口来时玩命嗨,风停了总是寄希望于国家帮你兜底擦屁股,只能说明企业家还没成熟。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吴敬琏老先生也别总疾呼改革了,改革早就开始了,只是换了一种特殊的方式。
中国股市迎来了新一轮创新周期了吗?(下)
【研究员】:江桥
结论:从大方向来看,我认为中国宏观经济仍然没有脱离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 所谓供给侧改革仍然是主张用监管的手来调节市场,这种大环境下的所有创新及市场化尝试其实本质都是在“微调”,这也就不是“调方向”,而是“调结构”。 在2015年股权众筹和双创因股市去杠杆走熊之后,政府的整体调控思路发生了180度急转弯,不再放纵市场和过度的金融创新,取而代之的就是供给侧改革。几年来,我们发现每次央行释放一定流动性,市场猜测政策转向之后都被打脸,无外乎是没有理解到我们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谈货币政策。 正是因为美国这个“半路杀出”的特朗普,已经影响了中国在改革创新上的节奏。很明显在高房价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下滑透支消费能力、外贸环境恶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为了避免集体性的硬着陆,只能是以国企带动民企的方式来稳住中国经济的形势。只有这一点得到保障,中国才能为以后的新一轮创新周期奠定基础。先要稳,而后求变,最后方通。否则根基不牢的基础上去谈变革无异于饮鸩止渴。 这种大环境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还没到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的时候,创业板代表的民营企业的蜜月期也还在黎明到来的前夜。
【博览财经研报】那么,我们再来重新审视当前的中国,最近的一些支持创新和改革的风向出现之后,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在2015年之后重出现了新一轮创新周期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通过上证指数的月线图来看看中国股市的牛熊切换和背后的政策方向。 如果上图还不够直观的话,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创业板,毕竟创业板所代表的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更能反映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 在判断不同政策周期的时候,其实创业板是一个验证改革创新很好的“风向标”。 回顾过去数年的创业板历程可以发现的轨迹是: 创新——双底切换——普涨牛——创新失败——普跌熊——抑制创新——双底切换——鼓励创新。 从这样轨迹变化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的是: 对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1世纪头1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之后,结束了“增量时代”。依靠货币供给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成为了不再有效的调控方式。 进入“存量时代”之后,没有了更多的货币支撑,中国经济的改革转型一直在“做大国企”和“鼓励民企”之间来回倾斜。这种宏观政治背景决定了对接到资本市场的政策就是在“捧国企”和“捧民企”之间来回切换。所以落脚到产业政策上也是在这两个选择题上面不断变动。 简言之:管死了开始创新(发挥民企主观能动性);创新开始进入高潮;创新失败;重新选择抑制创新(发挥国企主观能动性)。 所以这么些年来,我们的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就是在不断地试错并选择方向。 随着去杠杆的深入,很多民营企业陷入极端困境之中。这个时候在前几年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后,接下来继续依靠国企已经无法扭转经济颓势,存量之下需要向民营企业寻找突破口。 其实可以看到的是,自2018年两会,决策层就开始有意重新向着创新方向调控,对新经济、新业态的扶持,对高端制造业的推进都看得出来态度明晰。但是不巧的是碰到了大洋彼岸的特朗普半路杀出打乱了中国的节奏。 从大方向来看,我认为中国宏观经济仍然没有脱离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 所谓供给侧改革仍然是主张用监管的手来调节市场,这种大环境下的所有创新及市场化尝试其实本质都是在“微调”,这也就不是“调方向”,而是“调结构”。 在2015年股权众筹和双创因股市去杠杆走熊之后,政府的整体调控思路发生了180度急转弯,不再放纵市场和过度的金融创新,取而代之的就是供给侧改革。几年来,我们发现每次央行释放一定流动性,市场猜测政策转向之后都被打脸,无外乎是没有理解到我们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谈货币政策。 正是因为美国这个“半路杀出”的特朗普,已经影响了中国在改革创新上的节奏。很明显在高房价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下滑透支消费能力、外贸环境恶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为了避免集体性的硬着陆,只能是以国企带动民企的方式来稳住中国经济的形势。只有这一点得到保障,中国才能为以后的新一轮创新周期奠定基础。先要稳,而后求变,最后方通。否则根基不牢的基础上去谈变革无异于饮鸩止渴。 这种大环境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还没到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的时候,创业板代表的民营企业的蜜月期也还在黎明到来的前夜。当然,创新风向的频繁鼓吹,即使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也还是能够令四季度的行情比前三季度要好过点,毕竟老话说得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预期改善了就会推升股市中枢,至于说后期证伪,那是后期的事了。
决策参考
银行理财新规“放宽”投资范围,有益于股市增量资金预期
【研究员】:柏双
结论:近期,政策层面向资本市场释放流动性的证据越来越多。除了最近一个星期央行投放了将近8000亿元流动性,A股也受此激励连续在18、19日放量大涨2天。 而对股市层面影响最直接的消息,还是在9月20日,中国结算发布修订后的《特殊机构及产品证券账户业务指南》,放宽银行投资理财范围,这被认为对股市的增量资金预期影响重大。 有券商、银行的相关人士指出,此次中国结算“放宽”银行理财投资门槛,主要指向的是债市,银行现在仍然不具备直接投资股票的条件。 不管这个“新规”究竟是否直接有利于股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近期金融去杠杆的步伐似有缓和迹象。数据显示,2018年6~8月,银行总资产增速小幅回升,结束2016年8月去杠杆启动以来的持续下滑的趋势。
【博览财经分析】大盘连涨两日后没能迎来第三根阳线,成交量也大幅萎缩,沪市勉强超过1000亿元。有的说法是获利盘兑现、大盘有调整需求。有的乐观一点的看法是说技术上回踩一下不是坏事。也就是说,虽然市场存量博弈的特征没变,但股市的情绪在两根大阳之后,还是有所好转了。 一个主要原因是,近期,政策层面向资本市场释放流动性的证据越来越多。 除了最近一个星期央行投放了将近8000亿元流动性,A股也受此激励连续在18、19日放量大涨2天。 而对股市层面影响最直接的消息,还是在9月20日,中国结算发布修订后的《特殊机构及产品证券账户业务指南》,放宽银行投资理财范围,这被认为对股市的增量资金预期影响重大。 新规则统一了机构及资管产品证券账户自律管理承诺书。 证券账户投资范围确定为:仅用于参与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许可的投资范围,资金投向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也就是说,新规则意味着资管新规下一层嵌套被允许,银行理财委外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私募基金等开立证券账户扫清了障碍。 有券商、银行的相关人士指出,此次中国结算“放宽”银行理财投资门槛,主要指向的是债市,银行现在仍然不具备直接投资股票的条件。 不管这个“新规”究竟是否直接有利于股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近期金融去杠杆的步伐似有缓和迹象。数据显示,2018年6~8月,银行总资产增速小幅回升,结束2016年8月去杠杆启动以来的持续下滑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有关方面对资金面的“规范”似乎已经从“强调严监管”转向“严监管的框架下‘适度发展’”。 这一点,此前更多体现在“金融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现在,从养老金入市,到重新“规范”了更具“可操作性”的资管新规执行细则颁布实施,对市场的流动性预期带来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市场对“资管新规”的理解,更多放在“增量资金收敛,存量资金抽离”等负面因素上,也加剧了上半年A股行情的持续下行。 如今看来,随着股市持续下行,整体市场估值已经处于“磨底”阶段,有关政策的悲观预期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释放,某些层面甚至有“过度宣泄”的成分。 初具反弹势头的A股,陆续获得新增大资金的扶持,对稳定市场预期,改善长期走势,提供了更多的有利因素。 此时,作为股市“最大权重”的银行业,其投资范围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宽”,对其未来业绩预期有利,相关板块有条件释放驱动力。 在企业层面,降低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涉企保证金的专项检查,也在为企业减负。 据悉,中央减负办于近期组织赴贵州、陕西、吉林等地区开展了涉企保证金专项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目前各地区均已公布了涉企保证金清单,并建立了资金台账,同时加快相关资金的返还,大幅减少对企业的资金占用,得到了企业的积极评价。 分析指出,从政策上看,当前能缓解内外压力的解决之道,除了即期的“稳投资、稳基建”这些“急就章”,更关键的,还是降税减费! 一则可以降低企业的负担,二则可以对冲中美关税的影响。 降税减费对上市公司而言,实际上是起到提升利润,降低市盈率的作用。因此,相关措施的逐步落地,同样间接地对逆转股市的悲观预期,具有正面作用。 总之,虽然股市存量博弈暂时仍难改,但市场对增量资金预期在缓缓升起期待。 当然,也需要警惕的是,从20日的盘面表现看,仍然是超跌反弹股涨停占比最高,延续了18日大涨前的市场基本特征,可以说印证了短期弱反抽的特征非常明显。 另外,美帝的关税清单剔除稀土,结果稀土就大涨,也说明贸易战的外部不确定性影响权重很大,也会随时重新侵袭A股。 那么在这种市场特征下,市场上无论大小资金,当然都会选择见好就收,然后观望到底会不会有进一步政策和资金面上的利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