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权重推升预期与资金入市节奏不匹配或为小票节后轮动拉开序幕》:从助推近期市场上涨的内在动力也可以看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已。钱没进来之前,大家听到钱要进来,然后先一窝蜂跑进去。等到消息出来后,钱是要进来,不过是以后过段时间才进来。这就让里面的资金比较尴尬。 所以说,虽然的确从目前美联储加息和富时罗素纳A两件事来看都是靴子落地。但是靴子落地恰巧碰上前期已经大涨了,这种前期的大涨又恰恰不是因为短期可见的实质性利好,这就使得靴子落地的过程中的反弹已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市场情绪的好转。 不过,有一个短线的表现方向还是值得期待,那就是创业板。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在A股市场素来流行“权重搭台,小票唱戏”的逻辑和惯例。不过恰恰在9月27日公布的两个消息都与小票无关,一方面是美联储加息,对于利率比较敏感的小微企业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干扰;另一方面富时罗素纳A第一阶段也只是大蓝筹的事情,也跟创业板无关。 所以,这两个事情一定程度上对冲了26日晚间国务院这个《意见》的利好效应。但是这并不能表明创业板对这个消息应该就没什么反应了。可以看到当前市场由于推动蓝筹股上行的逻辑与市场资金真实参与节奏之间的矛盾使得大蓝筹需要回调一下,但资金又不方便在27日马上在两个与创业板无关的大事落地的情况下进攻创业板。让子弹飞!短期内等待市场资金在内部的腾挪,节后蓝筹适度回调的情况下创业板科技股接棒上行的可能性依然不小。 《长期: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为中国产业升级打造新型融资模式!》:表面上看中国经济结构从增量时代到了存量时代,粗放型融资模式已经失灵。但是在调结构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实体部门的结构性融资困局。 但是对于流动性的源头——央行来说,它又不能走老路放水,延续增量时代的融资模式(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钱,央行就会发更多的货币,然后让企业融到更多的资金,企业通过资金规模效应继续发展。) 那怎么办呢?对于股市这个直接融资的大市场来说,就不能再走老路子(要融资先活跃走牛然后IPO拼命发直到市场受不了走熊),而要变成在央行不超发货币的前提下,利用外资流入的模式来为中国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流动性。 这种方法的一个好处就是中国流动性的源头部门不会掉转方向重新走增量时代的老路,又能够解决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而且,这种稳定持续的不单纯为了IPO而强行带来的人造牛熊的资金供需模式也更加适合中国企业安安心心地发展实体经济搞产业升级转型,而不是天天操心自家股票的涨跌去博弈政策的调控思路赚差价。 我相信目前这是高层在下的一盘大棋,未来中国的股市走牛将很少是因为国内流动性的超发带来的人造牛市,而是在外资持续供给的环境下形成的长期慢牛。
博览视点
短期:权重推升预期与资金入市节奏不匹配或为小票节后轮动拉开序幕
【研究员】:江桥
结论:从助推近期市场上涨的内在动力也可以看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已。钱没进来之前,大家听到钱要进来,然后先一窝蜂跑进去。等到消息出来后,钱是要进来,不过是以后过段时间才进来。这就让里面的资金比较尴尬。 所以说,虽然的确从目前美联储加息和富时罗素纳A两件事来看都是靴子落地。但是靴子落地恰巧碰上前期已经大涨了,这种前期的大涨又恰恰不是因为短期可见的实质性利好,这就使得靴子落地的过程中的反弹已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市场情绪的好转。 不过,有一个短线的表现方向还是值得期待,那就是创业板。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在A股市场素来流行“权重搭台,小票唱戏”的逻辑和惯例。不过恰恰在9月27日公布的两个消息都与小票无关,一方面是美联储加息,对于利率比较敏感的小微企业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干扰;另一方面富时罗素纳A第一阶段也只是大蓝筹的事情,也跟创业板无关。 所以,这两个事情一定程度上对冲了26日晚间国务院这个《意见》的利好效应。但是这并不能表明创业板对这个消息应该就没什么反应了。可以看到当前市场由于推动蓝筹股上行的逻辑与市场资金真实参与节奏之间的矛盾使得大蓝筹需要回调一下,但资金又不方便在27日马上在两个与创业板无关的大事落地的情况下进攻创业板。让子弹飞!短期内等待市场资金在内部的腾挪,节后蓝筹适度回调的情况下创业板科技股接棒上行的可能性依然不小。
【博览财经研报】27日内参《国庆长假前市场整固的可能性更高》一文中,博览研究员指出:需要意识到的是,目前提高权重仍然是建议,还未落地实施。所以这个预期虽然造成了短线蓝筹的胎动,但是从事件本身来看,并不具有持续上冲的预期。马上就到公布议息结果和富时纳A的结果了,叠加国庆节小长假来袭,资金抽出效应,近期A股偏向于先回调整固,节后续涨的可能性较大。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节奏做好降成本的滚动操作。 从27日市场的表现来看,基本符合博览研究员的预判。 从富时罗素的表态来看,富时罗素文件显示,A股纳入分三步走:2019年6月纳入20%,2019年9月纳入40%,2020年3月纳入40%,涵盖大、中、小股票。初步预计,在第一阶段,中国A股占富士罗素新兴市场比重将为5.5%,第一阶段纳入将带来100亿美元的净被动资金流入量。A股占富士罗素全球市场指数比重为0.57%。富时罗素将中国政府债券将被加入观察名单。 也就是说,目前除了MSCI提高比重的建议预期之外,就连富时罗素的资金也是2019年6月才买的事情了。这也再次印证了我所说的“这个预期虽然造成了短线蓝筹的胎动,但是从事件本身来看,并不具有持续上冲的预期”。 此前博览研究员曾经指出,统计2006-2017年12年中国庆节前后5个交易日的指数和行业的涨跌情况,上证指数在国庆前涨跌均为6次,国庆后10次上涨,只有2008年和2014年下跌,分别下跌6.51%和0.19%,可见从统计来看,市场在国庆前规律不明显,而在国庆后大概率上涨。 而从上证指数近期的表现来看,很明显,在节前短短几个交易日内过快的上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节后上涨的空间。 从助推近期市场上涨的内在动力也可以看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已。钱没进来之前,大家听到钱要进来,然后先一窝蜂跑进去。等到消息出来后,钱是要进来,不过是以后过段时间才进来。这就让里面的资金比较尴尬。 所以说,虽然的确从目前美联储加息和富时罗素纳A两件事来看都是靴子落地。但是靴子落地恰巧碰上前期已经大涨了,这种前期的大涨又恰恰不是因为短期可见的实质性利好,这就使得靴子落地的过程中的反弹已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市场情绪的好转。 不过,有一个短线的表现方向还是值得期待,那就是创业板。 9月26日晚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完善定向降准、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支持发展潜力好但尚未盈利的创新型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在A股市场素来流行“权重搭台,小票唱戏”的逻辑和惯例。不过恰恰在9月27日公布的两个消息都与小票无关,一方面是美联储加息,对于利率比较敏感的小微企业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干扰;另一方面富时罗素纳A第一阶段也只是大蓝筹的事情,也跟创业板无关。 所以,这两个事情一定程度上对冲了26日晚间国务院这个《意见》的利好效应。但是这并不能表明创业板对这个消息应该就没什么反应了。可以看到当前市场由于推动蓝筹股上行的逻辑与市场资金真实参与节奏之间的矛盾使得大蓝筹需要回调一下,但资金又不方便在27日马上在两个与创业板无关的大事落地的情况下进攻创业板。 让子弹飞! 短期内等待市场资金在内部的腾挪,节后蓝筹适度回调的情况下创业板科技股接棒上行的可能性依然不小。
长期: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为中国产业升级打造新型融资模式!
【研究员】:江桥
结论:表面上看中国经济结构从增量时代到了存量时代,粗放型融资模式已经失灵。但是在调结构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实体部门的结构性融资困局。 但是对于流动性的源头——央行来说,它又不能走老路放水,延续增量时代的融资模式(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钱,央行就会发更多的货币,然后让企业融到更多的资金,企业通过资金规模效应继续发展。) 那怎么办呢?对于股市这个直接融资的大市场来说,就不能再走老路子(要融资先活跃走牛然后IPO拼命发直到市场受不了走熊),而要变成在央行不超发货币的前提下,利用外资流入的模式来为中国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流动性。 这种方法的一个好处就是中国流动性的源头部门不会掉转方向重新走增量时代的老路,又能够解决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而且,这种稳定持续的不单纯为了IPO而强行带来的人造牛熊的资金供需模式也更加适合中国企业安安心心地发展实体经济搞产业升级转型,而不是天天操心自家股票的涨跌去博弈政策的调控思路赚差价。 我相信目前这是高层在下的一盘大棋,未来中国的股市走牛将很少是因为国内流动性的超发带来的人造牛市,而是在外资持续供给的环境下形成的长期慢牛。
【博览财经研报】上篇文章已经分析了短期的观点。对于长期的观点也借着这篇文章来讲讲。 其实大家回顾一下中国股市的历史,就是一部配合融资需要的牛熊史。经常看到的逻辑就是:需要融资——放松市场监管——市场活跃——加快IPO发行节奏——市场越涨IPO越多——资金供求失衡,股市见顶下跌——下跌的同时IPO快速发行取得阶段性成果。 IPO逐步在熊市之中积累过多,发行出现堰塞湖现象——市场再次需要融资——后面的就是上面逻辑链条的循环。 但是这种逻辑链条所裹挟的政策往往都是极为功利化的,这也让中国股市一直难以摆脱“政策市”的代名词。 但是我认为这个现象将在2018年之后开始慢慢改善。 其实要说单纯的融资需求,那很简单,在2016-2017年期间,通过某队平准基金的高抛低吸已经让股市能够保证在维持大盘低波动率的环境下创出融资额历史新高的成绩了。这也就意味着单纯为了IPO融资的话,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牛市了。 但是为何没有选择这条极端的路呢?原因无外乎这样几点: 其一:IPO融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业生存发展经济,而不是为了融资而融资。 钱只有流动起来产生价值才有意义。如果说单纯看指数P图粉饰太平,那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它们最后会陷入融资死亡陷阱,有钱没命花。打击了实体生产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发展经济,这种融资不如不搞。 其二:中国资本市场最终是要服务中国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这是迈入中高端制造业产业链的一个必经之路。 很显然,中国过去的融资模式是极为不成熟的且只适用于增量发展时代的经济结构需要。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钱,央行就会发更多的货币,然后让企业融到更多的资金,企业通过资金规模效应继续发展。 但是这个路子在最近几年已经失效,钱投入再多只会带来各个市场的炒作投机,能够通过规模效应来取得较大突破的产业基本上找不到多少了。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 经济发展不需要更多的钱,但已经存在的巨额流动性大量聚集在某些对实体经济影响很大的行业(房地产就是典型代表),房地产由于其土地财政制度的约束效果导致了这里面的钱进去容易出来难。而这个时候伴随着阶段性的去杠杆反而让民间企业想重新搞实业生产的遇到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这种结构性的融资困局给我们大家提了一个问题:表面上看中国经济结构从增量时代到了存量时代,粗放型融资模式已经失灵。但是在调结构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实体部门的结构性融资困局。 但是对于流动性的源头——央行来说,它又不能走老路放水,延续增量时代的融资模式(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钱,央行就会发更多的货币,然后让企业融到更多的资金,企业通过资金规模效应继续发展。) 那怎么办呢?对于股市这个直接融资的大市场来说,就不能再走老路子(要融资先活跃走牛然后IPO拼命发直到市场受不了走熊),而要变成在央行不超发货币的前提下,利用外资流入的模式来为中国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流动性。 这种方法的一个好处就是中国流动性的源头部门不会掉转方向重新走增量时代的老路,又能够解决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而且,这种稳定持续的不单纯为了IPO而强行带来的人造牛熊的资金供需模式也更加适合中国企业安安心心地发展实体经济搞产业升级转型,而不是天天操心自家股票的涨跌去博弈政策的调控思路赚差价。 我相信目前这是高层在下的一盘大棋,未来中国的股市走牛将很少是因为国内流动性的超发带来的人造牛市,而是在外资持续供给的环境下形成的长期慢牛。
监管层透露外资涌入A股已超2000亿,短线市场预期不悲观
【研究员】:柏双
结论:今日(9月28日)是国庆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虽然昨天沪指再次下跌失守2800点,尤其创业板指大跌近1.5%,近3000只个股收绿,但监管层依然在鼓舞市场的信心。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透露,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外资进入中国A股已经达到2300亿元。在交流中,不少外国投资者都表示着眼中国经济长期表现和A股的长期表现。 他说,中国不缺资金,中国股市不缺资金,缺的是长期基金。我们一定会实现长期基金主导股市的目标。 尤记得,之前在中秋节前监管层表态A股没有“系统性风险、很放心”之后,市场是曾短暂表现过的,这回过节效应会否还会有效?市场上不同投资者应该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不过,的确可以看到,尽管昨日再跌,但市场的预期依然并不悲观,或者说就是偏乐观的。一则是,美联储加息的靴子如期落地,多数机构认为,市场风险偏好或将上升。二是,又有重要的外资入场消息宣布。9月27日,全球第二大指数公司富时罗素宣布,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三是关于国内增量资金入场的消息仍不绝于耳。 中外环境的缓和有利于股市短期风险偏好修复,市场反弹行情预计还能延续。由于这些增量资金都偏向价值型投资,因此可观察长期有业绩支撑、短期超跌的上市公司。
【博览财经分析】今日(9月28日)是国庆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虽然昨天沪指再次下跌失守2800点,尤其创业板指大跌近1.5%,近3000只个股收绿,但监管层依然在鼓舞市场的信心。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透露,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外资进入中国A股已经达到2300亿元。在交流中,不少外国投资者都表示着眼中国经济长期表现和A股的长期表现。 他说,中国不缺资金,中国股市不缺资金,缺的是长期基金。我们一定会实现长期基金主导股市的目标。 尤记得,之前在中秋节前监管层表态A股没有“系统性风险、很放心”之后,市场是曾短暂表现过的,这回过节效应会否还会有效?市场上不同投资者应该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不过,的确可以看到,尽管昨日再跌,但市场的预期依然并不悲观,或者说就是偏乐观的。 一则是,美联储加息的靴子如期落地,多数机构认为,市场风险偏好或将上升。 9月27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2.00%-2.25%。这是美联储年内第三次加息,也是2015年12月美联储开启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的第八次加息。 分析指出,美联储这次加息,市场早已预期,因此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短期较为有限。而在此之前香港就已经率先美联储先采取了加息措施。对此,市场猜测中国央行是否跟进? 从近期央行的动作来看,央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或金融市场相关的基础利率概率不大。因为中国经济是结构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央行或可能后期还会采取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比如实施“定向降准”等。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各项指标大多呈现下滑趋势,短期经济增长压力再次凸显。因此,短期中国或将扩大基建投资增速,缓解基建下行压力,同时货币政策方面也保持着“流动性充裕”的条件。这从近期央行持续多日释放巨量流动性中可以看出。 尽管美联储加息符合预期,但是中美息差的扩大或再次加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但是,在逆周期因子等政策调整下,人民币贬值压力有限。 对于股市而言,由于加息在预期之内,加息的落地可以说是利空落地出尽,并且中美贸易摩擦也暂告一段落,市场风险偏好显著上升,可持续观察次轮反弹行情。 二是,又有重要的外资入场消息宣布。9月27日,全球第二大指数公司富时罗素宣布,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A股分类是次级新兴市场。 在继MSCI将A股纳入后又被富时指数纳入,A股国际化程度更进一步。从历史角度看,A股国际化主要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外资试水阶段。第二阶段,推进互联互通、双向开放阶段。第三阶段,中国资产纳入国际指数,全球配置价值不断提升。在外资的带动下,A股或出现结构上的变化。 从资金面上看,A股入富时指数将会给A股带来新的增量资金。有机构预计,假设按照0.8%的权重初步纳入A股,则富时罗素将带来1000亿左右资金。如不考虑额度限制条件下,FTSE全球纳入A股指数的权重可能达到2.94%,增量资金可能达到3500亿左右。当然在当前第一阶段,预计5.5%纳入权重将代表初期被动资产配置资金约100亿美元;在富时全球指数中,A股权重将占比0.57%。 依照A股当前的成交量而言,该增量资金规模显著,对A股影响值得关注。外资的入场有利于中国股市筑底,并使得A股的价值属性将越来越凸显。 当然,外资对A股市场影响越来越大也反映在行业配置上。外资一向倾向于布局低估值蓝筹以及消费行业,银行、食品饮料、家电、医药、交通运输是外资持仓的重点行业。这些板块前期屡创新低,因此后期持续反弹可期。 三是关于国内增量资金入场的消息仍不绝于耳。 9月27日,继8月中旬在上证指数2700点位附近加仓百亿元后,主流保险机构又开始蠢蠢欲动。 可以说,在目前这个阶段,中国正处在外部风险短期释放缓和、国内政策也出现微调的阶段。 对外,此前,特朗普已经宣布对中国输美2000亿美元产品征收关税。尽管该消息是利空,但是也标志着今年前期中美贸易摩擦暂息。此时,美联储如期加息也落地。可以说,短中期,中美面临的外部风险已经得到充分释放。 对内,四季度中国或将加大基建投入。同时,去杠杆演变成稳杠杆。近期相关数据显示,国有企业杠杆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按照目前的趋势,国企去杠杆任务可期。 总之,中外环境的缓和有利于股市短期风险偏好修复,市场反弹行情预计还能延续。从资金面上看,近期保险资金开始陆续进入股市。同时,前期政策也放开了银行资金流入股市的要求。且就在此时A股成功纳入了富时次级新兴市场指数。预计,A股增量资金陆续入场,反弹更看高一级。 而由于这些增量资金都偏向价值型投资,因此可观察长期有业绩支撑、短期超跌的上市公司。
决策参考
决策层表态“支持民营经济,但唱衰国企也是错的”回应股市疑惑!
【研究员】:柏双
结论:最近,关于民企的生存条件恶化,以及困难民企主导寻求国企收购或控股的所谓“新国企混改”(当然也有称国进民退的)形势,一直是今年来宏观层面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 从股市层面来说,占上市公司数量大头的民企和占市值大头的国企当前的经营状况表现,以及在政策市特征下各自享受的待遇,也间接地对股市整体的信心和板块轮动风格,具有重要而持续的影响。这种虽然不像某一个行业政策那般对市场热点的影响立竿见影,但其潜移默化的对信心和股市资金流向的影响却是非常巨大而深远的。 而决策层日前在东北考察时表态,“中央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怀疑、唱衰国企的思想和言论都是错误的”。这对回应平息市场上对此的诸多争议,具有重要作用。预计会对股市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在我看来,决策层的最新表态,对于当前市场流行的“”国进民退“”质疑,是一个明确的反驳! 这一表态,并不指向流动性放水,股市定位,板块热点等任何一项直接会在股市产生反馈的要素,但是对民企的肯定,等于间接也是对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肯定,这其中隐喻了对股市市场规律的尊重,对股市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认可,所以潜移默化上,是可以看做顶层设计层面的正面确认的。 股市至少不必更悲观了?!
【博览财经分析】最近,关于民企的生存条件恶化,以及困难民企主导寻求国企收购或控股的所谓“新国企混改”(当然也有称国进民退的)形势,一直是今年来宏观层面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 从股市层面来说,占上市公司数量大头的民企和占市值大头的国企当前的经营状况表现,以及在政策市特征下各自享受的待遇,也间接地对股市整体的信心和板块轮动风格,具有重要而持续的影响。这种虽然不像某一个行业政策那般对市场热点的影响立竿见影,但其潜移默化的对信心和股市资金流向的影响却是非常巨大而深远的。 而决策层日前在东北考察时表态,“中央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怀疑、唱衰国企的思想和言论都是错误的”。这对回应平息市场上对此的诸多争议,具有重要作用。预计会对股市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决策层指出,我们的国有企业要继续做强做优做大,那种不要国有企业、搞小国有企业的说法、论调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中央始终关心支持爱护民营企业。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现在的很多改革举措都是围绕怎么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对这一点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我们要为民营企业营造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路线方针政策是有益于、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民营企业也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抓住主业,心无旁骛,力争做出更多的一流产品,发展一流的产业。 数据显示,2018 年至今已有近 160 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其中 22 家接盘方均为国资,接盘总市值已超过 1330 亿元。仅9 月上半月,便有 6 家上市公司计划向国资转让股份、控制权。国资成为最积极的“接盘侠”。 这一趋势之所以引发议论,是因为它不符合大家的预期和常识 : 民企回报率高于国企:按照市场竞争规律,效益好的企业应该具有更大的扩张能力。从净资产收益率看,2017 年国有工业企业为 9.9% ;而民营工业企业为19.6% ,远高于国企。从资产负债率来看,2017 年末国有工业企业为 60.4% ,而民营企业仅为 51.6% 。因此,从数据上看应该是“国退民进”。 而政策层面,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力推混合所有制,即鼓励民企参股国企推动国企经营机制的转变。但现实显然与此不符。 可以说,今年来“国进民退”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也是A股一直萎靡不振的一个隐含因素——在应对外部压力方面,一般认为,显然民企具有更强的韧性和更高的效率。 而监管层的上述表态,算是对“国进民退”的说法进行了明朗:国企和民营经济,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根据一些数据分析,当前市场的国进民退观感,其实也存在一些偏颇。 数据显示(有图为证),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最近五年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差距是在缩小的。2012年国企的营收是民企的4.5倍左右,后来逐年减少,到2017年只有2.5倍了。最近5年民营企业的市值占比从24%提升到了39%,而国企从75%下降到了59%;另外,2013年至今,中证民企指数的涨幅是中证国企的2倍之多(64% PK 33%)。 这和民间盛传的国进民退似乎并不相符。那为什么此说法流传甚广呢,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2017年国企利润增速大增并超过了民企,另外在股市层面,最近两年国企和民企的市值占比趋势出现了逆转,在大量民营企业IPO的情况下,市值占比依然在减少,16年以来,国企提升了3个百分点,而民企下降了3个百分点,二者差距进一步拉大了6个百分点; A股民营企业的数量2310家,是国企数量的两倍。但是数量占比只有30%的国有企业(1117家),其2017年营收高达28.05万亿,占据了A股总营收的71%,而2.5万亿的利润占据了A股总利润的75%,而纳税总额,国企更是贡献了81.5%。营收、利润、纳税、国企对三者的贡献比重逐次上升。 而在指数涨跌方面,除了2014四季度的蓝筹暴动,从2016年至今的大部分时间里,国企指数也是跑赢民企指数的——而人们对于这种发生时间较近的逆转,赋予的记忆和情绪权重更大吧。 在我看来,决策层的最新表态,对于当前市场流行的“”国进民退“”质疑,是一个明确的反驳! 这一表态,并不指向流动性放水,股市定位,板块热点等任何一项直接会在股市产生反馈的要素,但是对民企的肯定,等于间接也是对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肯定,这其中隐喻了对股市市场规律的尊重,对股市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认可,所以潜移默化上,是可以看做顶层层面的正面确认的。 股市至少不必更悲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