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img]焦点透视
[img][/img]
都在“抱团”:7.17之前是为避免“下地狱”,7.17之后是抢着“上天堂”!
【研究员】: 田文 贾有平
结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市场的风格偏好再度“裂变”。从表面上看,2017年7月17日前后两个阶段市场分化都是资金抱团取暖的结果,但从本质上看,资金第阶段抱团取暖的目的是“躲避”政策上的不确定性;而7月17日之后的市场分化则是为了赶上当前确定性最高的投资风口。资金从避险到跟风反映了中国金融政策的转变提振了市场的风险偏好。
【博览财经研报】天堂有路,地狱也有门。
但如今的“分化与抱团”,已经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前,市场已有的“分化、抱团”,有着“本质的不同”——
●但从本质上看,第一阶段抱团取暖的目的是“躲避”政策上的不确定性,而7月17日之后的分化则是为了赶上当前确定性最高的投资风口。
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在这次会议上,中国金融政策转向针对实体经济、国有企业“做加法”的市场“猜想”被正式确认。
[img][/img]
彼时以金融去杠杆为目标的监管政策加码是资金选择抱团避险的主要原因——
●2016年7月中央政治局提出“防范资产价格泡沫”;
金融监管持续升级!
(一)股灾“善后”
因此,在2015年7、8月间经历了一系列“资金和政策救市”仍然无果之后,有关方面开始谋划“改弦更张”了……
[img][/img]
而刘士余出任证监会主席进一步强化了中国金融监管政策的大方向发生变化的现实。
(二)加强监管
[img][/img]
[img=600,302][/img]
[img=600,382][/img]2017年4月份,市场对“雄安”概念的爆炒,引发了高层的不安,随后中国金融监管升级。“一行三会”开始集体行动,尤其是郭树清上台后的银监会更是横刀立马——
“一行三会”以金融去杠杆的为目标的“竞争性监管”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A股炒作明显降温,高估值的创业板开始接连走弱,但单纯做减法的做法引起了市场各方的担忧,例如防范金融风险本身也可能酿成金融或经济风险。
(四)强监管“切换期”
2015年5月中旬,“一行三会”相继出台政策缓解市场恐慌——
2017年6月中旬以后,从“一行三会”到高层,一系列讲话都暗示中国宏观政策可能出现两个调整:一个是由此前的纯粹“做减法”转向“针对性”做加法;一个是由单纯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兼顾”创新创业方面的调整——
第二次分化:跟风
7.17之后,沪指迅速恢复上涨,上证50更是迭创新高,一度回调的茅台,也重回上涨通道!究其原因,就在于市场风格已经完成了从“消极避险”到“积极追涨”的切换,而“利好的交集”,再次聚焦在了以国企为代表的权重蓝筹、大白马之上!
第一,现在做强国企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通过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的经营情况明显好转。
第二,现在做强国企有了一定的政治条件。决策层通过三年多的反腐已经将国有企业及相关领域的“老虎”基本清除,现在正是推行其政策的大好时机。
于是乎,在“新经济、民企+证券”与“传统产业、国有企业+银行”之间,形成了日渐扩大的“改革落差”,进而累积成为“游资、杠杆资金”的套利空间!
如今,当供给侧改革从“去金融杠杆”发展到“去经济杠杆”阶段,决策层“重启”创新创业政策,此时,以国企、银行为代表的“传统经济”体系,就绝不能再出现“因为改革缓慢”而再生“事端”!只有加快改革,才能避免重蹈2015年的覆辙!
结论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市场分化的比较,博览研究员发现,市场两度抱团的主因均是中国金融政策的调整。所不同的是,“金融工作会议”之前资金抱团的主要原因是监管不断加码;而之后资金抱团的核心逻辑则是中国金融政策转向做强国有企业。既然做强国有企业是下一个时期市场的主线逻辑,那么国企改革概念站上风口是不是只是时间问题呢?
博览视点
短线反弹的延续性遭遇“外热内冷”的矛盾!
【研究员】:柏双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结合行业基本面(周期股业绩暴增、创小题材估值安全性越来越高)和近期央行连续向市场投放资金之举,短期情绪面有所好转。但从技术面来看,随着大盘迭创新高接近三个月的新高,令3300点附近套牢盘筹码松动,短线上冲压力逐渐显现,指数想要再创新高,需要成交量的配合。而成交量需要新增资金的介入。根据博览通道理论,政策预期是引导资金走向的关键,也就是说,会否有新的增量资金要看政策面是否继续有新的重要利好跟进。况且创业板指依旧死水微澜般毫无生气对投资者情绪还是一个明显制约。 而我认为短线A股面临的一个关键矛盾是,海外经济及股市连超预期(比如昨日美股再创历史新高,银行+大宗+部分制造业蓝筹业绩超预期)——这对A股至少具有结构性带动作用;与国内在全国金工会和政治局年中工作总结会召开后,一行三会等监管政策层面侧重于“表忠心”,而没有太多新的政策动作——虽然两次会议预期被消化,这对反弹延续性是不利的。
昨天(25日)沪指震荡收跌终结五连阳,市场最大特点就是周期板块的普遍调整和传媒股逆势崛起。盘面上,以房地产、建筑装饰、交通运输为代表的周期性板块普遍跌幅较大,相对而言,大消费类白马品种跌幅相对较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尾盘阶段部分“妖股”出现异动,新宏泽、煌上煌联手封上涨停。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结合行业基本面(周期股业绩暴增、创小题材估值安全性越来越高)和近期央行连续向市场投放资金之举,短期情绪面显然有所好转。但从技术面来看,随着大盘迭创新高接近三个月的新高,令3300点附近套牢盘筹码松动,短线上冲压力逐渐显现。
但我认为短线A股面临的一个关键矛盾是:海外经济及股市连超预期(比如昨日美股再创历史新高,银行+大宗+部分制造业蓝筹业绩超预期)——这对A股至少具有结构性带动作用;与国内在全国金工会和政治局年中工作总结会召开后,一行三会等监管政策层面侧重于“表忠心”,而没有太多新的实质政策动作——虽然两次会议预期被消化,这对反弹延续性是不利的。形成了“外热、内冷”的矛盾反差。而“外热”对A股额正面带动持续性是远远弱于“内冷”对A股的负面影响的。
在海外,据华尔街见闻消息,受卡特彼勒、麦当劳财报提振,标普500指数收创历史新高,道指收涨超百点。美油涨超3%。铜价今日升至两年新高。美元指数盘中一度最低跌至93.68,创13个月新低,随后收复跌幅,全天上涨0.1%。考虑到大宗(尤其是有色、贵金属价格)期现定价权绝大部分都由欧美市场掌控,博览研究员预计这将对A股的有色板块同样具有明显的正面带动作用。
一是央行在7月24日至25日召开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传达全国金工会精神,重申了“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改革创新,狠抓落实的原则。并把“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等严监管的基调作为会议重点仔细阐述了一番。虽然会议也提到了继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但主要指向“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可以说,本次会议在“业务”层面四完全复述了金工会的相关表述几乎毫无新意。按照此前我们对金工会精神的解读,这固然对长线资金做好入市准备有益,但对短线股市而言,并不是太好的消息。
会议称,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人民银行系统党的建设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要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全面提高做好金融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持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央行人才队伍。
另外,保监会也在24日开会称,要彻底肃清项俊波涉嫌严重违纪的恶劣影响,称要更好发挥巡视利剑作用,为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促进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以巡视工作实际成效,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综上,考虑到当前内外环境的迥异,而A股的相对封闭性,海外市场对A股的带动毕竟较小较短期(要不然为何海外很多市场走牛,我大A却一直特立独行?),博览研究员认为,短线反弹的延续性开始面临更多矛盾。
“结构调整过关期”对A股的三个影响
【研究员】:杨波
结论:“结构调整过关期”的提出,对A股有三个影响: 1、国企改革是中长期经济工作的核心点,也是A股炒作的核心。同时,投资人要意识到,国企改革是一场“持久战”,在炒作时,应摒弃“速胜预期”和“短期超高回报预期”。 2、对一类民营上市公司中长期增长的预期需持谨慎态度。这类民营公司要么已形成了大型投资集团模式,要么正在形成这一模式。如果这些企业以投资形式参与国企改革,根据第一点,投资人要以“持久战”思路来设定投资预期。 3、对金融业中长期发展的预期,总体上以谨慎为基调。不排除一些超预期的“个案”出现。比如个别上市企业找到了符合监管要求的新运营发展模式或路径,或者个别上市企业可能因“垄断”优势,业绩增长曲线比同行漂亮。
【博览财经研报】习近平总书记在21日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结构调整过关期”的概念,并强调“要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
1、国企改革是中长期经济工作的核心点,也是A股炒作的核心。同时,投资人要意识到,国企改革是一场“持久战”,在炒作时,应摒弃“速胜预期”和“短期超高回报预期”。
3、对金融业中长期发展的预期,总体上以谨慎为基调。不排除一些超预期的“个案”出现。比如个别上市企业找到了符合监管要求的新运营发展模式或路径,或者个别上市企业可能因“垄断”优势,业绩增长曲线比同行漂亮。
自2015年底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已进行了快两年。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以及近两年来改革的背景有这样两个同共点:
2、新经济中,国企并不占主导地位。以BATJ为代表的民营成为中国新经济力量的代表。
在此基础上,当习总书记提出“结构调整过关期”时,博览研究员认为,这再次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是中长期内,中国经济的核心议题,而更重要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的推进,还没有到总结成绩的时候,反而是到了啃硬骨头的时期。“过关”就是“碰硬”。
我们看到,虽然近期的一些数据显示,国企经营情况同比有明显改善。但就“改善”的主因来说,价格因素大于企业改革因素。此外,如此前的研报中引用的国务院国资委的数据所说明的,“改善”还有同比基数的因素。而且,对同比数据进行环比时,还可以发现较明显的下行走势。与此同时,央企改革、地方国企改革虽进入密集施工期,但2017年上半年鲜有“施工新成绩”的消息,“僵尸企业”处置方面的重大突破性成绩同样也没有听说。
那么,“结构调整过关期”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博览研究员认为,从习总书记对“稳中求进”的最新阐述来看,从国企改革的历史来看,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特定类型民营上市公司及金融板块中长期增长的预期应以“谨慎”为基调
既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是中长期内,中国经济的核心议题,那么,国企以及国企改革必然是资源的主要占用者。这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在中长期时间内,在资源占有方面不具备优势。近期对一些大型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形为的纠偏,就是中央从全局的角度,对经济资源的分配进行的调控。可以说,只要“结构调整过关期”没有结束,这种调控的基调就不会变。
除此之外,对金融业中长期发展的预期,总体上整体上同样也应以谨慎为基调。
当“结构调整过关期”没有结束时,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显然还不能说出现实质性改善。也就意味着,金融业所面对的实体经济环境,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金融业的政策环境也就不会较当前有更大的“开放”。这种情况下,期望金融业中长期业绩出现非常好的增长,是不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