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视点
“十九大”前,主板很可能“重复上演”在“平淡中创新高”
【研究员】:杨波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8月1日A股所表现出的诸多特点,都有着同样的逻辑基础——A股的政策环境保持着稳定,不同层级新近给出的表态都在1个月前已体现,资金因此而按旧的逻辑在市场中“玩耍”。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1、鉴于政策环境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很可能延续至十九大召开前)都以稳定为核心,8月1日这种市场运行格局和走势,很可能在此期间保持下去。 2、结合对机构、财经网红近期言论的观察,市场越来越接受正前这种看上去“一团和气”的市场运行方式,并且正在积极的找各种理由,对权重股、周期股、白马股的这种轮流上攻做合理化解释。这种市场心理,也会帮助A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保持当前的运行格局和走势。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平静中创出指数新高,以及盘中的两个变化都有着同样的逻辑基础——A股的政策环境保持着稳定,不同层级新近给出的表态都在1个月前已体现,资金因此而按旧的逻辑在市场中“玩耍”。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2、结合对机构、财经网红近期言论的观察,市场越来越接受正前这种看上去“一团和气”的市场运行方式,并且正在积极的找各种理由,对权重股、周期股、白马股的这种轮流上攻做合理化解释。这种市场心理,也会帮助A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保持当前的运行格局和走势。
如昨日的文章所说,在政策前提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念兹在兹的“一九”分化会持续很长时间,其中变化的只是“一”的那一部分中,各细分小团体如何轮流“做庄”。比如8月1日是金融股,7月31日,是黑色系周期股,此前是消费白马。而在这种轮流领涨的过程中,上证50带动上证综指,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如下图所示,近期的政策环境就是一个形式上看似“重复”,但实质上核心在于一个“稳”字的状态。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习主席此前就提过的,6月以来更是在多个场合说过3次。而对于“双创”,博览研报在6月底时就注意到李总理在这件事上给出的新变化。除此之外,央行、银监会、证监会最近的一次,既重复决策层重要指示,也直言“稳”。更有意思的是,自“金工会”以来,这些部门召开的历次内部会议中,内容上都基本趋同。所以,在股市上,老的“玩法”不停重复——不这样又能怎样呢?现在显然不是翻花样的时候,更不能“玩砸了”。
在政策面以“稳”为核心的同时,对当前炒作逻辑的“自我强化”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近期,任泽平、姜超关于“新周期”的争论,出发点都是在为周期股以及A股的上涨给出理由。而在预测环节,实际上都忽视了政治周期的作用。这也正是市场与决策层在看待同一问题时最大的区别。这个区别的一个明显表现,就是7月31日博览研报指出的,决策层不谈“新周期”,只谈“大周期”的相关考量。而正是有这一层考量,任、姜两位的争论,客观上也是市场自我强化当前炒作逻辑的不同表现而已。
结论
博览研究员回顾过去十年创业板与上证50的三次较为经典的分化,发现政策、盈利及投资者结构等三个因素的变化共同影响市场风格偏好的走向,其中政策变量居于主导地方。A. 看政策:当前中国改革政策虽然屡次提到“双创”,但政策的倾向性是“脱虚向实”(创业板当中许多公司的估值会受此压制)。
C. 看投资者结构:存量的机构资金偏爱主板,而增量的港股通及QFII等国际增量资金也偏爱业绩稳健的主板。
如果从盈利趋势的角度看,过去十年A股发生过三次风格巨变(上证50和创业板的分化),分别是,2013年1月-2014年2月、2014年11-12月、2016年8月至今。
第一阶段的创业板和上证50的走势分化非常明显,创业板在并购重组及盈利高速增长等驱动下,大幅上涨,而上证50则萎 。
第二阶段的分化中上证50强于创业板。在上证50和创业板走势背离的两个月期间,上证50上涨55%而创业板下跌4%。
融资交易额占市场总成交金额从9.6%到15.6%。
第三阶段:2016年8月至今
此外,投资者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6年1月底以来市场的边际增量资金主要是绝对收益资金,他们投资风格更偏价值。尤其是自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以来,A股国际化正在加速,A股投资者更加关注估值和业绩的匹配度。
通过回顾以往几次市场风格裂变,博览研究员发现,政策、盈利及投资者结构等三个因素的变化共同影响市场风格偏好的走向,其中政策变量居于主导地方。
2015年6月份股灾以后,决策层看到了无序金融自由化不但不利于创新反而会酿成更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于是,中国金融政策和改革政策发生变化。金融政策重心转向了金融业去杠杆,而改革政策转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于政策转向防控风险,市场担忧政策风险无底线,因此选择抱团上证50和龙头白马股,这才导致了市场在第二个阶段的分化。
◆盈利趋势的变化是影响市场风格偏好的重要因子。这几次市场风格裂变中,上证50和创业板的盈利增速存在明显差距。当创业板的盈利增速超过上证50时,创业板走势强于上证50,反之则上证50强于创业板。2013年1月-2014年2月,上证50和创业板指的累计净利同比之差从2013年第一季度的5.3%一路降至2014年第一季度的-38.2%,创业板指成分股净利润增速从2012年四季度最低的-9.4%回升到2013年四季度的20.7%。从2016年8月至今上证50与创业板指累计净利同比之差从2016年一季度的-84.7%一路升至2017年一季度的21.0%。
机构投资者对市场风格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市场风格裂变中,机投资者结构相对稳定,机构投资者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从2012年16%微降至2013年15%,主要体现为公募基金内部调仓,即卖金融地产买TMT+医药+环保。在第二和第四阶段的市场风格分化中,机构增量资金流入明显。2016年1月底以来市场的边际增量资金主要是绝对收益资金,他们投资风格更偏价值。尤其是自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以来,A股国际化正在加速,A股投资者更加关注估值和业绩的匹配度。
综上,政策包括改革政策、宏观政策和金融政策等变化是历次市场风格裂变的主要原因,而盈利趋势和投资者结构等因子也对市场风格偏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017年6月中旬以后,从“一行三会”到高层,一系列讲话暗示中国宏观政策可能出现两个调整:一个是由此前的纯粹“做减法”转向“针对性”做加法;一个是由单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创新创业的倾斜,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党外人士座谈会以及中央政治局会议等三次重磅会议进一步确认了政策的转变。新的政策具有两种倾向——
一是,决策层现阶段所指的“创新”是必须踏踏实实干实业,不能乱加杠杆,不能玩“脱实向虚”钱生钱的游戏。
综合来看,当前市场“一九”分化的格局可能还会持续,创业板很可能仍然处在风险释放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