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再度下跌!A股,拿出你的骨气与志气!》22日大幅暴涨之后,A股即期的“技术性回调(获利回吐)”,既是投资人心态上不稳定的体现,也是对全球市场风险再袭的本能反应。但考虑到国内“维稳政策”的持续落实,内部稳定性力量仍然会与外部风险因素来一番“此消彼长”的博弈与对冲,只要国内维稳政策尽快落实(至少给投资人以“这种预期”),A股的向上修复之旅,不会这么快就完结,只不过,大概率从“暴涨暴跌”的“暴力阶段”,进入到持续、但温和的“缓释阶段”。 《大涨两天后的“正常回调”姿态,其实更有利于巩固反弹趋势!》刚出ICU,就进夜总会。所以蹦了两天迪,要回去打针,这是必然的。但本内参对A股已见政策和市场双底,短中线全面翻多的判断,会有任何改变。反而我们认为这种回调给后市继续上攻提供了缓冲蓄力。 在我看来,即便救市政策级别大幅抬高,但在经过两天超200点、一日市值飙升1.9万亿的疯狂大涨之后,情绪自然也宣泄的差不多了。市场会重新回归理性状态——原本的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对外部风险的关注,对股市本身羸弱面的重新重视上——但是,反弹本就不会一蹴而就,一段趋势性行情的到来也是伴随着曲折的不断来回拉锯和逐渐消灭看空派的过程的。当然,预期的最亢奋阶段已过,所以接下来即便上涨,大概率也会相对平和一些。 回顾历史,A股的政策市特征客观规律是,反弹两三天后,对高级别政策效力的期待基本就会被消化的差不多,而转入短线获利盘与前期套路盘之间的博弈。所以对23日的反弹止歇,相信很多人并不意外,我觉得这也不是坏事。如某大V所言,毕竟现在我大A刚从ICU出来,马上就进夜总会嗨太久,很容易就被掏空,这其实对市场的看多信心建立其实很不利。所以,再回去打针那是必然,也有助于市场重新辨析和确立对高级别政策救市的信任度。
热点聚焦
全球再度下跌!A股,拿出你的骨气与志气!
【研究员】:田文
结论:22日大幅暴涨之后,A股即期的“技术性回调(获利回吐)”,既是投资人心态上不稳定的体现,也是对全球市场风险再袭的本能反应。但考虑到国内“维稳政策”的持续落实,内部稳定性力量仍然会与外部风险因素来一番“此消彼长”的博弈与对冲,只要国内维稳政策尽快落实(至少给投资人以“这种预期”),A股的向上修复之旅,不会这么快就完结,只不过,大概率从“暴涨暴跌”的“暴力阶段”,进入到持续、但温和的“缓释阶段”。
【博览财经研报】暴涨暴跌之后,是持续、但温和的“向上修复”。 总书记日前在视察格力电器时强调自主创新:要有骨气和志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 此时,全球风险再度来袭!欧美股市整体下跌,估计也要拖累亚太市场! 而正在运用“内部维稳”力量“力挺”的A股,也到了拿出自己的“骨气与志气”的时候! …… 22日,大幅暴涨,23日,迅速暴跌。 对A股的这种“打摆子”现象,该如何评价?短中期走势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对此,博览财经坚持认为,主导“短中期‘全面翻多’”的内外条件尚未有根本性的逆转,因此,修复性反弹的大方向未变! 但由于海外市场风险再起,对A股投资人“风险预期”的干扰会成为阻碍、迟滞反弹进程的新增变量,反弹的过程不可能都如22日那样“气吞万里如虎”; 在内部维稳力量持续积聚主导短中期行情,而海外市场风险陡增,但(11月前)中美互动偏“理性”(动口不动手)的大框架下,反弹的大方向得以延续,反弹的节奏会放缓。 国内政策性利好密集释放之后,A股迅速以大幅暴涨来体现“超预期的利好情绪”;但旋即而来的暴跌,则既反映出投资人“心态尚未快速安定、短期获利了解博价差”仍然是投资人,尤其是普通投资人的“操作规则”;而此时,海外市场风险再来袭,则增加了考验此轮“维稳政策”法力的挑战,只要“政策落实”力度与速度能够符合市场预期,则内部维稳力量仍然大概率“覆盖”外部风险的压力!从目前决策层到监管层的相关动向看,这一概率还是较高的! ◆总书记“时隔六年”之后的广东调研行程,被视为“释放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信号,放在当前中美“制度博弈”的大框架下看,无论是对内“维稳、改革转型”,还是对外营造“中美元首G20峰会”氛围的需要,一轮新的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风潮正在形成,其中,涉及金融市场的,很可能会有更多的“建设性”举措! ◆对股市而言,用刘鹤副总理日前的讲话来说,就是"现在是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时刻,各方面落实的力度要大一点,责任心要强一点,敢于担当,快速行动,切实推出一些具体政策,推动股市健康发展。"(行动大于规划) 其实,就刘鹤副总理日前的讲话而言,就已经给A股的“修复性反弹”做了“政策性描绘”:A股持续下行的“非理性部分”,需要“向上修复”,“理性的投资人”正在迎来“长期健康发展创造出好的投资机会”—— 1、外部风险“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这个是可以透过国内“维稳政策”的积极利多来“对冲、缓解的”(言下之意,A股持续下行的“非理性部分”,需要“向上修复”); 2、内部风险“中国经济结构正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必然对股市带来影响”,但随着金融F4的集体唱多,尤其是各地方、各部委的“积极行动”,这方面的“过度冲击”正在收敛,正面因素有待释放; 3、决策层积极引导“正面预期”,习总书记、克强总理、刘鹤副总理近期再三强调“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大产权保护”等“毫不动摇”的立场。 只要上述政策面利好“有效落实”,就有望缓解市场悲观预期,对冲外部风险的冲击,减少“被动减仓”的压力。 从行动上说,除了各地方“对股权质押的资金兜底”,证券市场上组织的210亿“救急基金”,以及由此可能“引领”的1000亿“跟投资金”,正在形成新的“稳定性力量”,考虑到“很多机构建议对中国股市给予高度关注,认为中国股市已经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理性的投资人”正在迎来“长期健康发展创造出好的投资机会”! 因此,博览财经仍然坚持“短中期‘全面翻多’”的基本判断,只是经过了这一番“暴涨暴跌”之后,修复性行情的表现形式,可能会转化为“持续、但温和的向上修复”。 国内“维稳力量”要切实落实政策,不放空炮! 在此前的研究当中,博览财经强调指出,由于“内部维稳”力量发力,阶段性“盖过”了海外风险(中美博弈+全球市场风险),使得A股迎来了“阶段性反弹”的契机。而随着金融F4同步讲话安抚市场预期,各地方、各部委密集出台政策,尤其是拿出“真金白银”接济资本市场“流动性”,A股迎来“年内最强反弹”。 博览财经强调:“国内,政策在给股市解压,海外,中美间为G20首脑会见也在积极向对方示好”这一决定短中期行情走势的基本逻辑框架没有改变,几根阴线的波动,目前不足以颠覆“短中期‘全面翻多’,坚定抄底”的基本判断! 但对新出现的变量,确实需要加以仔细的辨析,在我看来,最新的变化在于全球市场出现的新一轮“风险释放”,且从23日A股下跌的态势看,当日全球股市再次回落是其“暴涨之后立即回调”的宏观背景,也即,在A股大幅暴涨之后自身的“获利回吐盘(这也可见即期市场上诸多投资人,尤其是散户仍然是短线博价差、避险为主)”,恰好与全球市场的这一轮风险释放“叠加”。 需要强调的是,就短中期而言,我个人认为,“内部维稳”力量是主导性因素,外部风险当中,11月G20之前中美“互动寻求共识”仍是大趋势,此时,海外市场风险的再度发酵,更多起到了“干扰反弹”,而非“扼杀反弹”的作用,当然,前提是国内“维稳力量”切实落实政策,不放空炮! 好在我们看到,各部委与各地方落实政策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1、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刊文称,金融委第十次专题会议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以及国务院副总理、一行两会领导在同一天就股市同时发声,向市场传递出强烈的信号,高层领导的集中表态,在我国股票发展史上极为罕见,意在澄清各方对当前股市发展的认识,消除非理性恐慌情绪,稳定投资者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共同促进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2、10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有市场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提高对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针对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由人民银行依法向专业机构提供初始资金支持。 3、对国务院的号召,证券市场迅速做出了响应:500亿新增额度、千亿资管计划! 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称“中证协”)官方网站昨日晚间发布消息称,已初步形成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意向性方案。根据该方案,首次由11家券商达成出资210亿元设立母资管计划的意向,由此作为引导资金支持各家券商分别设立若干子资管计划。多渠道吸引资金,以形成1000亿元总规模的资管计划,专项用于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4、王炸!22万亿银行资管重塑,允许公募理财直接投资股票! 10月19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可直接投资股票。 总结 总结而言,22日大幅暴涨之后,A股即期的“技术性回调(获利回吐)”,既是投资人心态上不稳定的体现,也是对全球市场风险再袭的本能反应。但考虑到国内“维稳政策”的持续落实,内部稳定性力量仍然会与外部风险因素来一番“此消彼长”的博弈与对冲,只要国内维稳政策尽快落实(至少给给投资人以“这种预期”),A股的向上修复之旅,不会这么快就完结,只不过,大概率从“暴涨暴跌”的“暴力阶段”,进入到持续、但温和的“缓释阶段”。
博览视点
大涨两天后的“正常回调”姿态,其实更有利于巩固反弹趋势!
【研究员】:柏双
结论:刚出ICU,就进夜总会。所以蹦了两天迪,要回去打针,这是必然的。但本内参对A股已见政策和市场双底,短中线全面翻多的判断,会有任何改变。反而我们认为这种回调给后市继续上攻提供了缓冲蓄力。 在我看来,即便救市政策级别大幅抬高,但在经过两天超200点、一日市值飙升1.9万亿的疯狂大涨之后,情绪自然也宣泄的差不多了。市场会重新回归理性状态——原本的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对外部风险的关注,对股市本身羸弱面的重新重视上——但是,反弹本就不会一蹴而就,一段趋势性行情的到来也是伴随着曲折的不断来回拉锯和逐渐消灭看空派的过程的。 当然,预期的最亢奋阶段已过,所以接下来即便上涨,大概率也会相对平和一些。 回顾历史,A股的政策市特征客观规律是,反弹两三天后,对高级别政策效力的期待基本就会被消化的差不多,而转入短线获利盘与前期套路盘之间的博弈。所以对23日的反弹止歇,相信很多人并不意外,我觉得这也不是坏事。如某大V所言,毕竟现在我大A刚从ICU出来,马上就进夜总会嗨太久,很容易就被掏空,这其实对市场的看多信心建立其实很不利。 所以,再回去打针那是必然,也有助于市场重新辨析和确立对高级别政策救市的信任度。
【博览财经分析】刚出ICU,就进夜总会。所以蹦了两天迪,要回去打针,这是必然的。但本内参对A股已见政策和市场双底,短中线全面翻多的判断,会有任何改变。反而我们认为这种回调给后市继续上攻提供了缓冲蓄力。 在我看来,即便救市政策级别大幅抬高,但在经过两天超200点、一日市值飙升1.9万亿的疯狂大涨之后,情绪自然也宣泄的差不多了。市场会重新回归理性状态——原本的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对外部风险的关注,对股市本身羸弱面的重新重视上——但是,反弹本就不会一蹴而就,一段趋势性行情的到来也是伴随着曲折的不断来回拉锯和逐渐消灭看空派的过程的,这样留下来的才是更坚定的资金。 当然,预期的最亢奋阶段已过,所以接下来即便上涨,大概率也会相对平和一些。 回顾历史,A股的政策市特征客观规律是,反弹两三天后,对高级别政策效力的期待基本就会被消化的差不多,而转入短线获利盘与前期套路盘之间的博弈。所以对23日的反弹止歇,相信很多人并不意外,我觉得这也不是坏事。如某大V所言,毕竟现在我大A刚从ICU出来,马上就进夜总会嗨太久,很容易就被掏空,这其实对市场的看多信心建立其实很不利。 所以,再回去打针那是必然,也有助于市场重新辨析和确立对高级别政策救市的信任度。 不过,我也注意到,部分机构还有一个逻辑分歧点在于:政策底和市场底确实已现(我个人认为其实在上周高层发声前,政策底就早起明确),但“资金底”是否真的已经到了? 这从22日券商板块整体涨停的大奇迹日重现,但是沪深交易所公布的龙虎榜数据中竟然没有一只券商股上榜,而且当日龙虎榜资金总数据是呈现大幅净流出的诡异,可见市场看法还是不一。 再结合一些迹象显示,连舆论也在被引导——凡是看衰行情的消息,在微信等一些平台上是受到压制的!这反而让一些敏感的资金意识到,目前救市在真金白银投入的子弹还不够。所以,稍有获利后部分资金就退场观望一下,也是正常的。 在我看来,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政策救市的威力,把唱空派全都干掉了,政策的信心度才会重建。 而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言,政策对此次救市的流动性来源总结起来就是,上头要让银行理财子公司来买A、让上市公司自己买A、让险资来买A、让国资来买A、让外资来买A。 但股民最期待、最认可的郭嘉队资金目前没有看到非常大的动作。 虽然从五只郭嘉队基金近期净值又开始波动来看,郭嘉队并没有完全离场,但相比于2015年股灾时郭嘉队的大张旗鼓、动员上万亿规模的资金入市,此次郭嘉队几乎是“润物细无声”,迄今也没有看到政策层面在正面对此表态,也没有从资金面上观察到郭嘉队有大举动。 能够理解的是,今日不同往日,郭嘉队也有自己的难处。毕竟,2015年那是看起来已经系统性风险要爆发的节奏,情势危及,上头振臂一呼,群英汇聚,四方百应。而如今是钝刀割肉。股市虽然跌跌不休,但似乎并没有当时那般危险。而且郭嘉队下场救市后的这两年也是过的惊心动魄、争议很大,不久前好不容易才脱身出来。现在不会轻易再大规模入场了。 但必须承认,在政策特征愈发明显但政策信用度又愈发低迷的当下,郭嘉队资金的地位就是不容撼动。其体现的是上头救市的“诚意”! 可以看到,无论是银行理财资金、险资、国资、外资,还是上市公司自己的回购资金,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制度、身份、利益、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对市场预期,对机构和散户等资金的引导带动上的作用,要么是远水难解近渴,要么远小于郭嘉队的规模作用。 包括22日重磅会议指出,针对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由人民银行依法向专业机构提供初始资金支持。也只是曲线救大A罢了。 总之,虽然上周以来的救市政策算是比较准确地切中了当前市场的核心危机——因暴跌导致的高达数万亿市值的股权质押风险,包括22日券商股的集体涨停也被认为是坏账风险解除的一种预期好转。但当危机降低,模式效应也就相应降低。所以我们也看到证券板块23日就跟大盘一样走了个高台跳水,奇迹不再。 市场需要在对政策的激情亢奋后,进一步寻找新的反弹逻辑。 所以,短线重新进入观望节奏,调整一两天消化下这两天的涨幅是必然,也不是坏事,反弹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我们对博览纲领观点“短中期全面翻多”的趋势判断,并不会有任何改变。
决策参考
“股权质押”是怎么成为上市公司噩梦的?
【研究员】:徐志丹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这次股市危机从本质上说其实求是大量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面临平仓的流动性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解决了股权质押问题,就解决了这次股市危机。对于股市而言,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占比过高几乎困住了其“自救”的手脚,也伤害了普通投资者的信心。除了监管层与地方政府联手纾困外,恐怕股价上涨是化解质押股平仓危机的最好方式了!
【博览财经分析】不论上周五(19日)从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到“一行两会”的重要讲话,抑或是上周日(21日)的金融委专题会议,还是两大交易所和中国基金业协会的实施办法出台,上周最后72小时里的每一个高层谈话与行动,都聚焦同一内容:股票质押! 博览研究员认为,这次股市危机从本质上说其实求是大量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面临平仓的流动性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解决了股权质押问题,就解决了这次股市危机。 A股股票质押从2010年后开始爆发增长,特别是借助2015年杠杆牛市的东风,新增的股票质押涉及市值当年一举突破4万亿元,此后继续增长,逐渐在2017年形成了几乎无股不质押的局面,并延续至今。 为什么这么多上市公司热衷股权质押? 参照中登数据,截至10月19日,两市共有3485只个股涉及股票质押,占A股全体3554只个股的98.06%,换言之,两市仅69只个股完全没有涉及股票质押,几乎是“无股不押”,不过虽然A股市场绝大部分股票都涉及了股票质押,但并非指所有个股都存在质押风险。少数个股质押比例超高,但大部分个股的质押股数其实非常少,难以对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频发。有的公司跌破平仓线被强平,如华业资本、全新好、银禧科技、飞马国际、保龄宝、邦讯技术等公司已被动平仓;有的公司如印记传媒、未名医药、银河生物等由于股份被执行司法冻结及司法轮候冻结,无法被强制平仓。 作为民营经济的龙头,为何如此之多的上市公司陷入如此险境? 刘鹤副总理讲得很直白:“一些前期通过高负债扩张较快的民企,由于偏离主业,在流动性上遇到困难。” 一家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说,“我们公司董事长的稳健策略正确,不懂的行业不要做,不该借的钱不要借,做好自己的主业。”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方面,更多是因为上市公司大股东过于激进,高负债扩张,偏离主业,想赚快钱,才造成了股权质押占比过高的被动局面。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对于股市而言,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占比过高几乎困住了其“自救”的手脚,也伤害了普通投资者的信心。除了监管层与地方政府联手纾困外,恐怕股价上涨是化解质押股平仓危机的最好方式了! 117家公司大股东无股可补 各方出手助力缓解股权质押风险的背后,是伴随着今年A股深度调整,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平仓风险凸显。 股权质押比例是指上市公司股东质押股票数占总股本的比例,反映公司股东的融资需求。一般来说,质押股份比例越高,在股价出现暴跌后平仓风险越大,因为此时所能补充质押的股票极少。 根据WIND统计,目前所有股东质押比例低于30%的股票最多,共有2763只,占比近八成;而超过70%的有16家公司,占比极小,其中银亿股份、茂业商业、藏格控股位居前三。 尽管从数据来看,所有股东质押比例低于三成的公司较多,不过大股东质押比例高企的风险却不容忽视。根据统计,截至20日,共有642家公司大股东累计质押股数占持股数比例超过八成,其中共有117家公司大股东全部质押。 从上述上百家大股东全部质押的公司所属行业来看,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家数超过10家的有地产、机械设备、化工等行业,其中地产高达16家,如万通地产、阳光城、万业企业等。 “救市”其实是救信心! 监管层对股权质押风险高度重视,对券商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大股东股权质押跌破平仓线必须上报,未经同意不允许强平。 19日,监管高层更是纷纷表态将采取措施缓解股权质押危机。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鼓励地方政府管理的各类基金、合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券商资管产品分别或联合组织新的基金,帮助有发展前景但暂时陷入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纾解股票质押困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同一天,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表示,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地做好股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管理,在质押品触及止损线时,质权人应当综合评估出质人实际风险和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采取恰当方式稳妥处理。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银行业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平稳,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之一,商业银行已经有相当成熟的、差异化的业务体系。即便在触发平仓线时,商业银行首先做的也不是"一平了之",而是积极与相关企业协商。”该负责人表示,企业质押的股权仅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第一还款来源还是企业自身现金流,当前实体企业的经营基本面、前景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近期,在监管层的鼓励之下,包括深圳、北京、广州、杭州等地方政府和国资在内的多方面力量正在积极参与化解股权质押风险。业内预期,未来会有更多地方国资出手化解质押平仓风险。
投资参考
白酒股集体杀跌,暴露了A股市场另一个风险点!
【研究员】:林维
编者按:无论是机构对上市公司前景产生分歧、抑或是资金紧张必须抛出筹码,尽管动机不同,但造成的后果是一致的,那就是白马股的股价剧烈波动甚至闪崩。这也是场内资金面不断恶化的一个例证。当前股权质押风险被高度重视,而这一风险还未被投资者所关注。虽然机构资金的抛售,不一定会对整个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对个股而言,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博览财经研报】股权质押风险,是当前A股市场最为显著的潜在风险之一。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提振股市的措施,大部分都是为了化解这个风险。 但是,10月23日,白酒板块用极其惨烈的走势,告诉我们,A股市场中还存在另一类风险。那就是机构资金吃紧,大手笔抛售之后引发踩踏的风险。 10月23日,白酒板块闪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州茅台,也跌了7%还多点。 消息面上,据说是有《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二审稿“加强饮酒危害宣传”内容的影响。但这个东西就像吸烟有害健康健康一样,都印在烟盒上, 也没见烟民们少抽烟。 从业绩上看,有人认为,当前消费结构性升级,居民的白酒消费会逐步降低。但这种长期因素,而且是未见得能兑现的利空(比如说茅台的业绩增速,明年会下降很多吗?),用来解释短期白酒股集体“闪崩”,难免有些牵强。 从资金面来看,我注意到,白酒股大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机构资金扎堆。 联想到之前也有很多机构资金扎堆、质地还算优良的个股也都出现过跌停,或近乎跌停的现象。比如长春高新、上海机场、中国国旅等等。 当一批类似个股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有必要重视起来。 分析认为,机构资金扎堆的票,之所以“闪崩”,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机构资金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判断产生了巨大分析,机构之间的多空博弈导致股价剧烈波动。 其次,快到年底了,一些机构在股市里运作的资金是筹集而来。这时候需要为还本付息留出现金,所以大手笔抛售,回笼资金。 其三,经过19日和22日的强力反弹,之前敢于抄底的机构资金浮盈颇丰,有获利了结的冲动。 总之,无论是对上市公司前景产生分歧、抑或是资金紧张必须抛出筹码,尽管动机不同,但造成的后果是一致的,那就是白马股的股价剧烈波动甚至闪崩。这也是场内资金面不断恶化的一个例证。当前股权质押风险被高度重视,而这一风险还未被投资者所关注。虽然机构资金的抛售,不一定会对整个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对个股而言,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是风险也是机遇 可以看到,最近很多行业的白马龙头股都在大跌,这些股都是机构扎堆严重的股票。随着市场资金不足,抱团取暖的只有互相收割了。只不过现在杀到了茅台为代表的白酒这里了,当然比起中药界最近的扛把子“康美药业”,白酒跌起来还是没有多大药效的。 喝酒吃药一直是一个防守型题材,可以看到消息面上除了白酒的利空之外,关于云南白药的消息也到处渲染。 一时间,消费者感觉自己好像这么多年来都在交智商税。那么这些行业的白马还有投资价值吗?东方神水和东方神药的未来如何呢? 其实不妨回顾一下过去…… 以白酒行业为例,简要回顾下,2012年白酒行业的塑化剂危机过程,大体如下: 11月19日 媒体披露酒鬼酒“塑化剂超标”,其50度酒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为1.08mg/kg。 11月21日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检测结果,50度酒鬼酒DBP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 11月29日 自称是茅台投资者的“水晶皇”表示,购买了一瓶200毫升的53度飞天茅台,送香港一家化验中心去检测。 12月3日 酒鬼酒公告称,整改工作已于11月30日全面完成,已恢复包装生产。 12月9日 “水晶皇”出具检测报告显示,送检茅台含有塑化剂DEHP3.3mg/L,卫生部551函规定这一物质的最大残留量为1.5mg/kg。 12月10日 茅台股票停牌。 12月10日 茅台公告称,自送产品至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三家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均符合标准。 12月12日 卫生部卫生监督管理局局长苏志表示,对目前备受关注的白酒塑化剂风波,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正在开展调查工作。 12月13日 继茅台之后,五粮液、洋河等酒企也陷入塑化剂风波。 随后,我们来看看当时基本面相对最佳的贵州茅台走势。 历经一年多,260余个交易日的阴跌调整,明星白酒股贵州茅台都累积下跌了46%。而白酒板块的“始作俑者”——酒鬼酒,更是距最低点下跌超过78%。 “喝酒吃药”很长时间以来是A股市场上的“防守”品种,但是在这段时间白酒板块丝毫看不到任何“避险价值”,相反是市场上最危险的地方。 如今在“酒”出完问题后的这几年,“药”也开始出问题了,包括前阵子的疫苗。 这一两年的时间里,伴随着三公消费公开以及反腐倡廉,白酒市场更是在起初阶段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也恰恰是这段最阴暗的时间过去之后,高端白酒的市场逐步扩大,随着近几年消费升级的推动,市场对中高端白酒的需求不断凸显。 正是市场的真实需求的存在,在一段时间的负面因素抑制之后,释放出来的需求力量反而更加强大。自2014年1月8日,贵州茅台见底之后,截止今年7月23日,累计涨幅975.2%。伴随其中的是很多白酒股填补了当年“塑化剂”留下的坑,并创出新高。 其实,回过头来看当年的三聚氰胺也好,塑化剂也好,事后在短期整肃市场之后,国内的真实需求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沉重打击。 目前,虽然说长生生物疫苗事件让市场再次对生物医药集体悲观,但是我认为国内社会的真实需求仍然会在事后监管规范之后再度回到正常运转的状况。 当然,结合此前塑化剂事件可以看到,在较长时间内,市场会因为事件的恶劣社会影响而对整个板块出现一致性悲观预期。 但是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就是要敢于在优秀的龙头公司给出低位上车机会的时候上车,因为他们的核心价值并没有改变。尽管当前部分预期看空茅台,但是未来不久之后茅台包治百病的话题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