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继续落实两条路线,但预期已由松转紧-首席证券内参2018.11.2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6 08: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月政策展望:继续落实两条路线,但预期已“由松转紧”》:回顾11月迄今的行情,整个11月份监管层面都非常明确地在围绕落实“激发市场活力”(加速推出科创板成政治任务)和“纾困民企”两条路线加速落实。而同期股市的行情表现和热点板块也是围绕这两条路线展开——可以确认,12月份这两大路线不会改变。所以,12月份救市政策与预期的对冲,依旧在路上,以及科创板概念的表现也将根据市场对科创板进展的快慢、预期好坏而进行演绎。
不过,由于11月中上旬游资对低价股、垃圾股和科创概念的炒作过于疯狂,以及部分大股东借政策纾困民企的档口疯狂减持,到11月下旬,政策口风有所收紧,部分基调转向规范。
11月16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随后不仅垃圾股炒作退潮,牵连的创投、雄安等符合政策指向的概念也在跌。
11月23日,沪深交易所均发布了高送转信息披露指引,这一对严防部分业绩差的公司借高送转混淆视听,掩盖公司治理问题,甚至借机拉抬股价为自身减持创造条件的混乱行为具有重要抑制作用。
同在11月23日,证监会发布对上市公司回购的新要求,其核心在于,预防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回购渔利,特别防范大股东借机减持的行为——11月上半月,回购概念成为市场一大热点的情况,在未来会显著降温了。
因此,我们提请注意,12月份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又要防范部分投机资金借机扰乱政策的原本意图,将会是政策面上的重要攻防战,这对股市层面的预期也可能就阶段性地在看涨与谨慎之间徘徊。
12月热点展望:科创概念暂退潮,但仍是资金最宠儿》:在11月份,“估值调整充分”的创业板,在11月中上旬是向上修复最确定的板块,创业板ETF备受大机构青睐,其中科创板概念又是龙头。但在11月下旬,受政策重新对游资收紧的影响,科创板有所退潮。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坏事。12月份,可以比较确信地说,围绕科创板的利好政策仍会更多且更细化,随着科创板工作进一步推进,这一概念仍将是最有政策利好、最受资金关注的板块。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博览视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12月政策展望:继续落实两条路线,但预期已“由松转紧”                 
【研究员】:柏双
结论:回顾11月迄今的行情,整个11月份监管层面都非常明确地在围绕落实“激发市场活力”(加速推出科创板成政治任务)和“纾困民企”两条路线加速落实。而同期股市的行情表现和热点板块也是围绕这两条路线展开——可以确认,12月份这两大路线不会改变。所以,12月份救市政策与预期的对冲,依旧在路上,以及科创板概念的表现也将根据市场对科创板进展的快慢、预期好坏而进行演绎。 不过,由于11月中上旬游资对低价股、垃圾股和科创概念的炒作过于疯狂,以及部分大股东借政策纾困民企的档口疯狂减持,到11月下旬,政策口风有所收紧,部分基调转向规范。 11月16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随后不仅垃圾股炒作退潮,牵连的创投、雄安等符合政策指向的概念也在跌。 11月23日,沪深交易所均发布了高送转信息披露指引,这一对严防部分业绩差的公司借高送转混淆视听,掩盖公司治理问题,甚至借机拉抬股价为自身减持创造条件的混乱行为具有重要抑制作用。 同在11月23日,证监会发布对上市公司回购的新要求,其核心在于,预防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回购渔利,特别防范大股东借机减持的行为——11月上半月,回购概念成为市场一大热点的情况,在未来会显著降温了。 因此,我们提请注意,12月份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又要防范部分投机资金借机扰乱政策的原本意图,将会是政策面上的重要攻防战,这对股市层面的预期也可能就阶段性地在看涨与谨慎之间徘徊。

                                 
【博览财经分析】回顾11月迄今的行情,在10月末政治局会议和11月初的最高级别民企座谈会后,整个11月份监管层面都非常明确地在围绕落实“激发市场活力”(加速推出科创板成政治任务)和“纾困民企”两条路线加速落实。而同期股市的行情表现和热点板块也是围绕这两条路线展开——政策的重要背景是,中央对经济政策重心正朝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方向偏移。可以确认,12月份这两大路线不会改变。所以,12月份救市政策与预期的对冲,依旧在路上,以及科创板概念的表现也将根据市场对科创板进展的快慢、预期好坏而进行演绎。
10月末,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公司法》有关公司股份回购的规定,对股份回购条件的进一步放宽。此举激发了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热情。11月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进展公告。统计显示,10月份以来,已有超过14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方案。密集回购进展公告显示,多家上市公司为回购掏出了“真金白银”。
11月6日,证监会宣布发布《关于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停复牌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停牌期现、信息披露、配套机制等四项内容都进行了具体规定:
1、确立上市公司股票停复牌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保障交易机会。明确以不停牌为原则、停牌为例外,短期停牌为原则、长期停牌为例外,间断性停牌为原则、连续性停牌为例外。上市公司发生重大事项,应当按照及时披露的原则,分阶段披露有关事项的具体情况,不得以相关事项不确定为由随意申请股票停牌,不得以申请股票停牌代替相关各方的保密义务。
2、压缩股票停牌期限,增强市场流动性。进一步缩短重大资产重组最长停牌期限;明确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期间其股票原则不停牌;并购重组委审核期间,上市公司股票在并购重组委工作会议召开当天应当停牌。上市公司股票超过规定期限仍不复牌的,证券交易所应当强制复牌。
3、强化股票停复牌信息披露要求,明确市场预期。提高初始停牌时的信息披露标准,对停牌期间重点阶段的信息披露事项提出明确要求,并严格落实强制停复牌情形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明确相应配套工作安排。证券交易所应当建立股票停牌时间与成分股指数剔除挂钩机制和停牌信息公示制度,并定期向市场公告上市公司停牌频次、时长排序情况,督促上市公司采取措施减少停牌。
这被称为史上最严停复牌制度,以后上市公司再也不能随意、长期任性停牌了,是有助于稳定市场对上市公司预期的。
11月8日,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金融资本与互联网技术创新”分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放话:科创板和注册制一定要搞成。引来现场一片掌声。这样的字眼无疑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决心。中国资本市场深度变革的号角再次吹响。科创板关系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而注册制的意义更为远大。这一制度意味着监管机构向市场“让渡”权力,股市上的供需双方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上述宽松政策吹风下,同期上证指数展开了200多点,10%左右的上涨行情,市场预期也大为改善。
不过,由于11月中上旬游资对低价股、垃圾股和科创概念的炒作过于疯狂,以及部分大股东借政策纾困民企的档口疯狂减持,到11月下旬,政策口风有所收紧,部分基调转向规范。
11月16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其中核心是进一步完善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内容,强化了交易所对重大违法公司实施强制退市的决策主体责任。
分析指出,这对于当前市场爆炒低价股和垃圾股可能是一个冲击,特别是ST股的炒作可能消退。
事实上,政策出台后,不仅垃圾股炒作退潮,牵连的创投、雄安等符合政策指向的概念也在跌,包括资金层面出现的退潮迹象,都反映了对这一号称史上最严退市政策的担忧。
11月23日,沪深交易所均发布了高送转信息披露指引,明确了符合高送转公司的多个基本条件。首先在指引中明确了高送转的认定条件,共同条件是“公司送红股或以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转增股份”,但上交所的提出的是“10送5以上”,深交所则是“每10股分别达到或者超过5股、8股、10股”。
指引还规定了多种情形不得高送转。包括最近一个报告期净利润为负、净利润同比下降50%以上,或者送转股后每股收益低于0.2元的,不得披露该报告期内的高送转方案等。
除了在净利润上有要求,将高送转与公司业绩挂钩,还针对存在股东减持做了明确的规定。指引提出,上市公司提议股东、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相关股东)在前3个月存在减持情形或者后3个月存在减持计划的,公司不得披露高送转方案。
可以说,这一政策对严防部分业绩差的公司借高送转混淆视听,掩盖公司治理问题,甚至借机拉抬股价为自身减持创造条件的混乱行为具有重要抑制作用。毕竟,从既往表现来看,严重背离公司经营业绩的高送转,往往容易偏离权益调整的本源目的,推出高送转公司的股价虽然在短期内有所上升,但基本呈现过山车走势,快涨慢跌、涨少跌多,中小投资者极易被“割韭菜”。
同在11月23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的通知,表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要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完善股份回购机制,依法实施股份回购。全体董事应当履职尽责,确保回购股份不损害上市公司的债务履行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回购后的股权分布原则上仍应符合上市条件。同时,强调任何人不得利用股份回购从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证券违法行为。
简单来说,政策对明确回购细则的适合范围,回购后的股份如何处置,回购期限由半年延长至一年,加强规范严打违规回购(加强规范严打违规,严打“忽悠式”回购,强化信息披露,合理控制回购节奏)
可以看到,此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回购政策的核心在于,预防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回购渔利,特别防范大股东借机减持的行为,要求在减持时,对上市公司也有一系列规定,包括需要在首次卖出的15个交易日前进行减持预披露、每日减持的数量不得超过减持预披露日前二十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量的25%等——11月上半月,回购概念成为市场一大热点的情况,可能在未来会显著降温了。
因此,我们提请注意,12月份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又要防范部分投机资金借机扰乱政策的原本意图,将会是政策面上的重要攻防战,这对股市层面的预期也可能就阶段性地在看涨与谨慎之间徘徊。


                        

12月策略展望:外看贸易争端走向,内视经济工作会释红利                 
【研究员】:柏双
结论:全年行情已经所剩无多,市场所期待的所谓吃饭行情,修复行情,甚至部分券商鼓吹的牛市开端,是否戛然而止?当前作为指数下轨的“政策底”是否会失效?是眼下我们最需清醒认识的问题。 我们的看法是,技术指标的超跌放大了对救市政策的信任度。市场涨多了,个股冲狠了,调一调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上周指数一口气快速的跌破所有的均线支撑,周线直接阴包阳,这确实打乱了市场情绪——这就需要政策面上尽快给予积极回应稳固预期。 不过,当前内外政策能否尽快带来暖意,还都处于观察状态,但本周(也就是12月初),就应该能够明朗了。外部方面,11月30日的G20会议将明确中美贸易战会否和解;内部政策的对冲与救市依旧在路上,甚至还有很多。但12月也是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窗口期,要评估会否带来新的较强政策红利。 综合来看,中美贸易摩擦的疑云需要时间去清晰,在此之前市场趁势去消化反弹压力,反弹行情减速降温的概率较大,市场有可能重新回到震荡筑底的格局当中,但后续政策窗口的密集到来,将成为支撑和引导行情的关键,也将是当前政策底最重要的依靠。所以,12月份行情仍是可以进行局部进攻的一个月份。

                                 
【博览财经观察】全年行情已经所剩无多,市场所期待的所谓吃饭行情,修复行情,甚至部分券商鼓吹的牛市开端,是否戛然而止?当前作为指数下轨的“政策底”是否会失效?是眼下我们最需清醒认识的问题。
我们的看法是,技术指标的超跌放大了对救市政策的信任度。市场涨多了,个股冲狠了,调一调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上周指数一口气快速的跌破所有的均线支撑,周线直接阴包阳,这确实打乱了市场情绪——这就需要政策面上尽快给予积极回应稳固预期。
不过,当前内外政策能否尽快带来暖意,还都处于观察状态,但本周(也就是12月初),就应该能够明朗了。
外部方面,中美贸易摩擦的扑朔迷离是引发市场情绪剧烈波动的关键要素,美股的接连大跌,对新兴市场的冲击,让A股也不可忽视。市场此前寄希望于11月30日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能够就中美贸易摩擦达成和解。为了进行有效的磋商,95岁高龄的基辛格夜访北京为中美双方搭桥铺路,此后双发也一度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但本月APEC会议成为了关键试金石,APEC会议罕见的没有发表集体宣言,究其原因在于中美双方分歧过大,这一信号打消了市场原本的乐观预期。随后,市场传闻刘鹤副总理取消了赴美磋商的计划,这一信号更是让G20峰会中美双发达成贸易和解蒙上阴影,并提升了贸易战升级为中美新冷战的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和解预期的波折,直接打击了市场的风险偏好,给中美股市都形成了冲击,同时也使得11月30日之前的这段时光成为一个各方谨慎观望的观察期。
中美贸易会否和解,市场主线能否切换企稳,我们且走且看,暂不给定论。跳出当下,看未来的时间与环境,可能更有利于去把握行情的核心脉络。本轮反弹自10月19日以来,持续了接近1个月,期间主要依靠不断的政策救市与快速落地,各路资金入场托底疏困,才有了这一个月的反弹窗口。
但这半个月多来市场10%左右的反弹已经引发不少负面反弹。眼下来看,政策的对冲与救市依旧在路上,甚至还有很多。
比如,鼓励上市公司回购的政策口风还没执行多久,就因为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回购消息大肆减持,而引发监管层发布回购制度规范征求意见,以规范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上市公司回购概念将暂歇。包括上周对发布高送转利好的“前提条件”的要求。一方面,是从中期层面稳定救市政策的条理性不能乱。但就短期而言,确实会直接打击市场的炒作情绪。
未来最关键的要点在于,本该在10月底11月初召开的四中全会,迟迟没有召开。根据目前高层的行程来看,四中全会极有可能紧接着G20峰会之后的12月召开。也许是习惯了美国人的临场变卦,也许是早就不对G20峰会抱有期望,所以才把这一关键的政策会议放在了中美摩擦的敏感节点之后。这样即便中美贸易纠纷不能和解,我们也依然有政策大招能够对冲与托底,目前基建稳增长与大规模减税均是频频吹风却引而不发。不要轻视政策托底的力量,因为10月19日之后的反弹我们已经见识过一次政策作底色的修复反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12月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窗口,这一决定明年经济任务部署的最重要的会议,如果能够和四中全会均在12月召开,那么这最后一个月很可能成为全年最强的政策窗口。
除此之外,12月还有资本市场的开放红利有待释放,如反复吹风并且已经完成准备工作的沪伦通极有可能在12月正式落地;还有不断吹风并且加紧筹备的富时罗素指数,也正在进入冲刺阶段;这些对外开放的红利,能为市场带来多少真金白银我们依然暂且不论,但至少能否券商板块带来一点续命的预期,主线不倒或许行情就没完。
此外,总体上,11月份资金层面保持了相对宽松,央行有21天没有进行公开市场的操作,市场流动性保持央行所期待的合理充裕,全面降息基本不可能。
但连续的定向降准依然值得期待,有机构认为进入2019年,定向降准将大概率保持每一季度一次、每次50bp的节奏,巩固市场利率稳步下行的预期。下一次定向降准将大概率发生在2019年第一季度,在春节前落地的概率要高于春节后。降准的预期以及流动性的合理宽裕,对于市场熬过12月这段流动性紧缺的窗口多一份底气,同时也未金融股的企稳带来一些预期。
综合来看,中美贸易摩擦的疑云需要时间去清晰,在此之前市场趁势去消化反弹压力,反弹行情减速降温的概率较大,市场有可能重新回到震荡筑底的格局当中,但后续政策窗口的密集到来,将成为支撑和引导行情的关键,也将是当前政策底最重要的依靠。
所以,12月份行情仍是可以进行局部进攻的一个月份。


                                 
                                           决策参考
                 



12月热点展望:科创概念暂退潮,但仍是资金最宠儿                 
【研究员】:柏双
结论:在11月份,“估值调整充分”的创业板,在11月中上旬是向上修复最确定的板块,创业板ETF备受大机构青睐,其中科创板概念又是龙头。但在11月下旬,受政策重新对游资收紧的影响,科创板有所退潮。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坏事。12月份,可以比较确信地说,围绕科创板的利好政策仍会更多且更细化,随着科创板工作进一步推进,这一概念仍将是最有政策利好、最受资金关注的板块。

                                 
【博览财经分析】在11月份,“估值调整充分”的创业板,在11月中上旬是向上修复最确定的板块,创业板ETF备受大机构青睐,其中科创板概念又是龙头。但在11月下旬,受政策重新对游资收紧的影响,科创板有所退潮。但12月份,随着科创板工作进一步推进,这一概念仍将是最有政策利好、最受资金关注的板块。
毫无疑问,在11月初最高决策层提出以“推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作为激发资本市场活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后,排除万难推出科创板已是未来数月金融监管层主要的政策任务。而12月份股市层面要想规避外部不确定性,主要还得把握住国内政策主轴,跟随决策层指引的大方向,才是“生存法则”!因此结合来看,在政策利好不断加持下,“科创板概念”也反复受到市场传闻“关照”的格局,正在得到加强。
近日有消息称,“科创板最早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推出,而上交所科创板相关人士已经要求某创投机构推选50家左右行业排名靠前企业,上交所将视情况重点调研”。
随即,上交所再次声明目前无所谓的“挂牌企业名单”,上交所任何人员均未就报道内容征询过创投机构。提醒各市场投资者,不要盲目听信网络传言,再出现未与上交所核实的不实报道,上交所将对发布人追究责任。
而在不久之前,上交所也曾经紧急发文否认过“20家试点企业”一说。
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反复出现的关于科创板“XX家试点企业的谣言”,更是凸显出市场对“科创概念”投资机会的高度关切。
虽然科创板是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但有关方面的政策扶持,也是其“价值体现”之一。而此时传闻出相关部委与各地方为试点科创板“精心挑选、准备”的“种子选手”,大概率是会成为科创板试点初期被各路资金值得关注的对象——
1、以当年创业板初创之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恢弘气魄与大幅盈利的历史经验来看,此次,受到更高层面“关切”的科创板,几乎同样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科创板试点时期的路径和走势,有可能复制前人的轨迹;
2、在当前内外环境的现实要求下(尤其是美方新近祭出“更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的情况下),集中各方力量确保“科创板在质量提升、效益创新”方面取得成功,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3、如此,科创板试点初期被有关方面相中的“重点培养对象”,势必是“优中选优”的,各方面都将为“凸显其投资价值”创造条件。
4、因此,科创板虽是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但有关方面的政策扶持,也是其“价值体现”之一。而此时传闻出相关部委与各地方为试点科创板“精心挑选、准备”的“种子选手”,大概率是会成为科创板试点初期被各路资金值得关注的对象。
……
从决策层今年以来的系列表态来看,中国经济寻求“新增量”的突破口,基本上锁定在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上;
从美方最近发布“出口管制”新政来看,中国科技创新已经很难再延续此前那种更多依赖“进口、消化、本土化”的旧有模式;
也因此,决策层领导早就发出了“高科技买不来,求不来”,“抢占高科技产业制高点”的号召。
而这也就引发了,去年底以来的两大政策变奏——
1、在实体经济方面,有关方面以“独角兽海归”为代表,大力扶持那些注册在国内、外的、但显然是“中国特色”的新兴行业,大范围的培育中国经济产业升级的“孵化器”,这也一度引发了围绕“独角兽概念”的炒作潮;
2、在金融政策方面,在经历了2、3年的“去杠杆、强监管”后,在决战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有关方面的金融资本市场政策也转变为“全力扶持高科技产业与中小、民营企业”,进入到“事实上的、针对性的‘加杠杆’”新阶段!
而在经历了10月以来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之后,各地方、各部委已经相继进入“加快落实政策”的阶段,从近期有关方面“密集落实的扶持民营企业政策”的力度与密度看,作为决策层另一个“突破口”的产业升级,也势必获得“同等量级”的扶持与落实。
虽然上交所已经连续否认了多次“XX家试点企业”的传闻,但仍然有尚待确证的消息称,工信部精选了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地工信委则准备了一批小巨人企业名单,几乎每个省都在100至300家,明确他们是创新主力军,甚至有些地方明确说要让他们优先上市。工信部年底要在这些企业中优中选优,精选300家。
与此同时,也有消息称,在监管层的对接协调下,部分地方金融主管部门正在计划对具有科创板上市意愿,且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进行统计。
经过40年的改革创新,我国第三产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50%。全球252家独角兽企业中,我国就有98家。
目前来看,A股科技股占总市值只有11%,远远落后于美股26%的占比,也不及日股科技股占比的一半,层级结构上确有进一步大幅“科技化”的必要。
总结而言,如果上述关于工信部、各省市工信委“精选的几百家优质企业”的消息属实,则一旦它们最终如愿在科创板上市,则大概率会成为资金关注的对象,甚至重复当年创业板初创时、以及后来独角兽概念的盈利机会。
总之,市场反复出现的关于科创板“XX家试点企业的谣言”,更是凸显出市场对“科创概念”投资机会的高度关切。在当前内外环境的现实要求下(尤其是美方新近祭出“更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的情况下),集中各方力量确保“科创板在质量提升、效益创新”方面取得成功,也就成为当务之急。在经历了10月以来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之后,各地方、各部委已经相继进入“加快落实政策”的阶段,从近期有关方面“密集落实的扶持民营企业政策”的力度与密度看,作为决策层另一个“突破口”的产业升级,也势必获得“同等量级”的扶持与落实。当前,市场炒作重心正在转向创业板,这一格局,在“科创板概念”反复受到市场传闻“关照”的情况下,正在得到加强。
所以,虽然目前科创板概念的炒作暂时受到了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打击,暂时退潮。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坏事。12月份,可以比较确信地说,围绕科创板的利好政策仍会更多且更细化,市场围绕科创板概念的炒作,仍会市场上最具认同性的一个板块概念。


                                 
                                           投资参考
                 



回购新规来了,对A股有何影响?                 
【研究员】:林维
编者按: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向市场释放正面信号,推动股价回归合理价值。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可视为短期利好因素。但是,股价运行的大势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基本面,回购并不能改变上市公司的中长期业绩状况。因此,投资者也不能奢望,仅仅依靠上市公司的回购操作,就可以推动A股短期内实现大幅上涨。

                                 
【博览财经分析对A股市场来说,激发市场活力的举措正在向“纵深”发展。
11月23日晚间,沪深交易所先后发布《回购细则》,为上市公司在新的法律框架下进行股份回购,提供可操作、可实施的具体指引。其中,回购细则明确了回购股份的处理方式、决策程序、资金来源和防范忽悠式回购的措施。其亮点在于,从法规层面对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进行大幅松绑。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向市场释放正面信号,推动股价回归合理价值。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可视为短期利好因素。但是,股价运行的大势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基本面,回购并不能改变上市公司的中长期业绩状况。因此,投资者也不能奢望,仅仅依靠上市公司的回购操作,就可以推动A股实现短期内的大幅上涨
回购松绑,是“激发市场活力”之举
今年10月末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
对资本市场,“激发市场活力”是中央政治局会议三年来首次用词。这标志着继2015年年中展开的金融去杠杆、金融强监管的方针出现重大改变!资本市场从抑制活力到激发活力,从一刀切式严控风险到激发式的制度建设,表明资本监管方式开始转向,我希望监管从人治偏好走向制度有章可依。
那么,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者们,将如何激发市场活力呢?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在眼下的A股市场上,监管层鼓励上市公司参与回购,上市公司也积极响应,这就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具体操作之一。

11月23日晚间,上交所和深交所先后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具体来看,这两份“回购细则”具有以下核心看点——
1、新增股份回购的具体情形。
2、回购6个月后可集中竞价卖出。
3、可以用自有资金、借款及融资进行回购。
4、回购期限延长至一年。
5、严控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减持行为。
6、股份回购信息披露具备明确预期。
7、回购方案需披露各目的用途对应的回购数量、金额。
8、限定一定时期内的回购数量。
9、明确界定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
可以看到,《回购细则》主要提高了上市公司进行回购操作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其实,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的回购力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史上最大回购潮”已然出现。
2018年以来,已有638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回购,累计回购次数930次,累计回购规模356.54亿元,回购股票数量50.42亿股。从回购规模来看,2018年以来A股公司回购规模较2017年全年增长了2.88倍,且已接近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四年总和。
实际上,早在11月9日,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意见》拓宽回购资金来源、适当简化实施程序、引导完善治理安排,鼓励各类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强化激励约束,促进公司夯实估值基础,提升公司管理风险能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意见公布后,多家上市公司顺势提议修改公司章程。截止到11月23日,沪深两市已有138家上市公司发布修改公司章程公告,为回购做准备。
可预期的是,随着“回购细则”出台以及落地,在政策催化下,上市公司回购热情有望持续上升,回购力度有望继续加大。
回购行不行,关键看疗效
大规模股票回购主要集中在市场处于较低位置或市场连续下跌之时,股份回购的相关规定将大大增加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积极性,并将提振市场信心。
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大额回购确实有利于股价表现。如果将回购股份超过总股本1%的事件成为“大额回购”,并以2010年至2018年公布预案的大额回购事件为样本,就会发现上市公司发布大额回购预案后,公司股价将相对大盘取得明显的超额收益。
大额回购之所以能对股价产生积极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作为最了解上市公司的持股人,回购反映了决策层认为公司的价值被低估,向市场传递了对公司长期看好的信号:
(2)股份回购缩减了公司股本总额,每股盈利(EPS)随之上升;
(3)股票回购有利于改善资本结构。
从个股的角度来说,股票回购确实有利于稳定股价。而从历史上来看,市场的底部往往也是在大量上市公司的回购中建立。然而,就目前A股的市场环境来看,股票回购要托起大盘仍需积蓄能量,这是要是因为还有部分企业现金流相对紧张,大额回购的空间相对有限。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031%2F1541000920372052.jpg
另据兴业证券研究统计,A股上市公司现金及等价物占资产比重平均值达15%,远高于美股上市公司的5.8%。政策松绑之后,鼓励现金较多的公司主动回购,可形成持续回购的可行路径。截至2018年中报,全部A股现金及等价物总额达26.15万亿。假设现金持有占比超过8%的公司将超出部分用于回购,共有2212家上市公司可进行回购,总金额达3.49万亿元,对于46万亿元总市值的A股提振效应明显。
不过,有些投资者认为,不排除有些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公司通过喊话回购进行“市值管理”,在股价大跌时发布股票回购计划,在股价企稳后又借各种理由终止计划,忽悠市场和投资者。
对此,监管层早有准备。根据《回购细则》,监管层将从强化信息披露、规范回购提议、限制特定主体减持、不得随意变更或终止回购方案等方面入手,严格治理“利益输送”“忽悠式”回购等违法违规行为。
总之,股票回购制度改革之后,虽然短期催生牛市比较困难,但大额回购更加便捷,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稳定上市公司每股盈利,提振投资者长期信心,从而尽早迎来中长期上涨的大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5-4-29 09:20 , Processed in 0.188396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