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地量”是否意味着“地价”?》: 在A股的历史上,“地量地价”也会遵循“量在价先”的原则。往往出现地量之后,股价还要持续低迷一阵子。在真正底部出现的时候,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放量。 这是因为底部确认之后,先知先觉的资金已经进场“抄底”,带来了成交量。就拿大家念念不忘的2016年1月的股灾熔断底2638点来说,这个低点是在当年1月27日创出的,但是当天的成交量为2.16亿手,并不是当时的地量。真正的地量出现了1月25日的1.53亿手。在创出地量之后,大盘连续两日大幅杀跌,沪指下挫近10%。 《大家的“消费降级”,与白酒板块的反弹逻辑》:白酒行业今年以来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消费结构升级的缩影。根据今年白酒销售数据来看,在今年“消费结构升级”大趋势中,白酒板块两个逻辑有望深化。 整体消费结构巨变,“少喝酒、喝好酒”理念正逐渐渗透市场,低端市场或将逐渐萎缩,次高端、中端市场尽享消费升级空间;除低端市场外,市场整体行业集中度或将持续提升,尤其是中端市场,各个白酒大省品牌或将呈现“战国时代”格局。 近期汾酒、舍得、老窖、洋河等二线品牌在反弹行情中表现抢眼,背后的逻辑基础,或并非简单的提价。
博览视点
新的“地量”是否意味着“地价”?
【研究员】:林维
编者按:在A股的历史上,“地量地价”也会遵循“量在价先”的原则。往往出现地量之后,股价还要持续低迷一阵子。在真正底部出现的时候,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放量。这是因为底部确认之后,先知先觉的资金已经进场“抄底”,带来了成交量。就拿大家念念不忘的2016年1月的股灾熔断底2638点来说,这个低点是在当年1月27日创出的,但是当天的成交量为2.16亿手,并不是当时的地量。真正的地量出现了1月25日的1.53亿手。在创出地量之后,大盘连续两日大幅杀跌,沪指下挫近10%。
【博览财经分析】截至12月11日收盘,当天沪市成交金额为854亿元,低于今年9月17日869.5亿元的成交额,创出2016年1月7日熔断以来的新低。 A股市场之低迷,人心之涣散,成交之清淡,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新的“地量”出现,有些投资者又在琢磨:“地价”也即A股的“大底”是否日益临近? 在技术分析体系之中,“量价学派”的观点认为,成交量对于市场的后续走向常常会有一定的预见性。 就短期而言,近期A股市场在连续四个交易日调整之后出现的“地量”,也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做空动能近似衰竭,短线反弹或一触即发。 但是,新的“地量”出现,也得考虑到季节性因素。每年年底都是机构们忙于结账的时候,不管赚钱没赚钱的都要结算,一些机构投资者呈现“出工不出力”的状态。因此,这个地量的“成色”是否很足?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A股历史表现总结的规律来看,“地量地价”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但在具体实践中地量与地价并非同时出现,而且地量往往先于地价出现。持续缩量阴跌下跌之后的再度放量暴跌,可能才是更明确的“大底”信号。 地价并非紧跟着地量出现 在量价关系理论中,有一句流传颇广的俗语——天量天价、地量地价。 在2016年上半年牛市气氛最浓厚的时期,沪市单日1.3万亿元的成交额固然令股民群情激昂,但如此天量,在事后看来,不啻为精准的见顶信号。 那么,现在沪市单日成交额不足900亿元的情况连续出现,这是不是地量呢? 历史数据显示,熊市底部成交量往往是上一轮牛市峰值的10%。 而A股成交额前期峰值为2015年6月8日的2.26万亿元。当前A股市场日成交额为2200亿元左右 (11日两市合计成交仅有2184亿元),约为前期峰值的10%。 单从成交额来看,当前沪深两市的成交额可确认为“地量”。 那么,这个新鲜出炉的沪市854亿元成交额是不是“见底信号”呢? 在纷纷扰扰的市场里,投资者大多有这样的认知,在接近底部的时候,市场人气低迷,成交极为清淡,成交量也会很低量会变得非常低。但是,这个“地量”的标准,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交易日的成交量,而是一段时期内的成交量比之前有明显的萎缩。 所以说,仅以12月11日的沪市成交金额创熔断以来的新低,仍不足以表明这就是市场大底的特征。 在A股的历史上,“地量地价”也会遵循“量在价先”的原则。往往出现地量之后,股价还要持续低迷一阵子。 在真正底部出现的时候,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放量。这是因为底部确认之后,先知先觉的资金已经进场“抄底”,带来了成交量。 就拿大家念念不忘的2016年1月的股灾熔断底2638点来说,这个低点是在当年1月27日创出的,但是当天的成交量为2.16亿手,并不是当时的地量。真正的地量出现了1月25日的1.53亿手。在创出地量之后,大盘连续两日大幅杀跌,沪指下挫近10%。 另外,大家也要注意到,时值年末,由于各路资金年底结算的缘故,落袋为安、多看少动、保住利润的心态使得很多投资者参与交易的意愿并不强烈。因此,当前的“地量”掺杂了季节性因素在其中,也许并不是真实的“地量”。 最后,还有一句话,大家也应该熟知,所谓“量在价先”,即使地量已经出现,但精准判断底部在哪一天出现,依然只能靠猜猜猜。
决策参考
两关键行业暴跌,消费降级再次笼罩,炒股又成奢侈行为!
【研究员】:柏双
编者按:昨日(12月11日)上午,中美贸易会谈的高层通话让A股实现了高开,但最终收盘沪指仅涨9个点。其中沪指12日更是创出了854亿元的熔断以来新低!这都是市场想要摆脱一潭死水,试图加强活性,却最终更加人气涣散的无奈表现。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在于能够驱动市场略有点兴奋的消息实在是乏善可陈。 两个消息让我感到经济形势非常担忧。一是11月乘用车跌幅扩大至18%。二是手机购机消费持续暴跌。11月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8.2%,环比下降8.2%。这说明整体的消费需求不振,给四季度的经济形势投下了非常不妙的阴影。甚至大概率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再创新低! 对股市而言,这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在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重新把“稳增值”作为首要任务,股市或许能够享受一段“宽松政策”带来的暖意,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但这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几率并不大。因为“稳经济”的口号其实政策层面已经喊了数年但数据上看并没有什么成效,所以监管层早已转向强调增长质量,并表态不会再轻易大防水; 二是市场对经济下行的恐慌重新成为市场的首要担忧。而这种概率是更高的。毕竟今年来经济稳增长并不仅仅是内部就能奏效的,而更大程度还受到中美经贸博弈的外部压力干扰,但这个外压却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最典型的是,从华为高管无故被扣押事件可见一斑。 消费降级的担忧恐再次笼罩在股民投资,“炒股”这种不符合消费降级大势的“奢侈行为”,又会受到唾弃!
【博览财经分析】昨日(12月11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中美经贸磋商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贸易代表莱特希泽通电话。就落实两国元首会晤共识、推进下一步经贸磋商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交换意见的消息,让A股实现了高开,但最终收盘沪指仅涨9个点,这还是在尾盘最后20分钟突然拉了个小V的情况下实现的。 事实上,最近几个交易日,两市的指数波动呈现两级分化:偶有大涨大跌,然后大部分日线呈现围绕前日收盘价极窄幅波动的态势。两市成交量也从之前的3000亿左右的交易区间,进一步向2000亿的历史极值跌落。其中沪指12日更是创出了854亿元的熔断以来新低! 这都是市场想要摆脱一潭死水,试图加强活性,却最终更加人气涣散的无奈表现。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在于能够驱动市场略有点兴奋的消息实在是乏善可陈。 两个消息让我感到经济形势非常担忧。消费降级的担忧恐怕再次笼罩在股民投资,“炒股”这种不符合消费降级大势的“奢侈行为”,又会受到唾弃。 一是11月乘用车跌幅扩大至18%。 12月10日,2015年同期。广义乘用车零售销量也同比下滑18%至205万辆。虽然同比跌幅比9、10月的13.2%扩大了4.8%,但月销量总算迈入了200万辆的大关,这也是今年内单月销量第二次超过200万。 另外,1-11月狭义乘用车累计销量为2015.2万辆,同比跌幅也扩大至4%,广义累计销量为2048.7万辆,同比跌幅为4.3%。 由于2017年狭义和广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分别为2,375.8万辆和2,423.8万辆,也就是说,今年前11个月,无论是狭义销量还是广义销量,都与2017年有超过350万辆的差距。同时考虑到去年12月购置税政策优惠末班车的抢购效应使得乘用车市场月销量高达274万辆,而今年12月是平稳消费的心态,可想而知,12月份汽车销售同比增速比11月份更大已是必然。而今年也将迎来中国车市27年来首次同比下滑已成定局。 二是手机购机消费持续暴跌。11月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8.2%,环比下降8.2%。 据中国信通院12月10日消息,当日发布的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11月份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及上市新机型数量同比均下降。 今年11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537.0万部,同比下降18.2%,环比下降8.2%;今年1至11 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79=亿部,同比下降15.6%。 智能手机出货量方面,今年11月,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329.8万部,同比下降17.5%,占同期国内手机出货量的94.1%。今年1至11月,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56亿部,同比下降15.3%,占同期国内手机出货量的94.1%。 如果说同比数据的大跌还较大程度受到基数波动的影响。那么,环比数据的快速下滑就非常清晰地反映了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代表,甚至是创新经济景气度象征的智能手机消费现在确实非常低迷。 在我看来,这两个行业数据的暴跌,反映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房地产市场从三季度末万科喊出“活下去”的口号后,除了万科等少数巨头还能逆势拿地或兼并扩张,整体上确实进入了“冷冻”。在这种情况下,汽车消费代表了对运输、物流、基建和上游的周期行业等工业类消费的需求倾向;而手机消费代表了老百姓对创新科技、互联网、文化传媒、游戏等服务性消费的取向,而现在这两大代表性指标都在快速下滑——其中固然有市场进入存量市场、换新需求不旺的部分影响——但这仍能说明整体的消费需求不振,给四季度的经济形势投下了非常不妙的阴影。 甚至大概率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再创新低!而要知道,三季度的经济增速6.7%仅仅略好于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可以作为这种预测印证的是,在更早几天(12月8日)公布的11月份进出口数据,出现相比10月份堪称断崖式的暴跌,。据海关总署的数据,11月份中国出口金额227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预期9.9%,进口金额1826.7亿美元,同比增长3%,预期14%。 而10月份的这两个数据分别是多少?15.5%和20.8%!由此可见,进出口数据下跌之严重了。 分析指出,贸易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事,出口,是我们的GDP,却是别国的问题,进口是别国的GDP,却是我们的问题。 对于11月份出口大幅下滑,除了对美国出口的抢关税窗口的效应确实在减弱。中国对其他地方的出口肯定也是不好的,这表明其他地方的经济堪忧。分项数据上也可以看到,除了对美出口下降,欧盟、东盟、日韩等重要贸易伙伴不约而同的11月都减少了对中国的进口,再联系美联储11月以来的态度转弯,外围国家的经济放缓已经是趋势了。 对于进口11月跌瞎眼睛,一是反映了我们的钱包变别了;二是反映了部分主要进口品种的价格大涨。石油价格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今年来石油的进口量增速较2017年已然放缓。但金额上看,排第一的原油进口大幅增长57.58%, 另外一个数据是,美国的关税收入18年三季度是突飞猛进的。而关税收入的增加主要贡献就是中国了。关税这个东西,体现在美国政府报表上是非常好看的收入,但体现在中美两国的上市公司身上,则是上升的成本和萎缩的商品或服务交易量。 那么对股市而言,这会带来两个结果: 一是在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重新把“稳增值”作为首要任务,股市或许能够享受一段“宽松政策”带来的暖意,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但这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几率并不大。因为“稳经济”的口号其实政策层面已经喊了数年但数据上看并没有什么成效,所以监管层早已转向强调增长质量,并表态不会再轻易大防水; 二是市场对经济下行的恐慌重新成为市场的首要担忧。而这种概率是更高的。毕竟今年来经济稳增长并不仅仅是内部就能奏效的,而更大程度还受到中美经贸博弈的外部压力干扰,但这个外压却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最典型的是,这从华为高管无故被扣押事件可见一斑。 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美国人,在整治了中兴之后,又将矛头对准了华为。而且做法真的是非常阴险歹毒。现在看来,尽管我方用巨大的努力在解决,但“扣押事件”在一顿操作猛如虎下,又成了中美经贸谈判中的一个筹码。 虽然在经过两次听证会后,当地时间11日下午3点多,孟晚舟终于以保释金1000万加元获得保释 ,但后续美国人可以作妖的地方依然很多。 根据央视新闻的消息,法官在声明中表示,逮捕孟女士是基于美国的要求,但是美国方面尚未对孟女士正式提出引渡要求。法官给美国提出的向加拿大提出引渡要求的期限是孟女士被捕之日起的60天之内。考虑到孟女士在中国和其他地方都没有刑事犯罪记录,以及目前存在健康问题,加上她本人目前愿意居住在温哥华、有合适的担保人等诸多情况,决定允许她保释。 孟晚舟保释条件包括:1000万加元保释金(其中700万是现金),包括她丈夫在内的5位担保人,交出护照,戴电子监控设备,外出时间和地域限制,由专业的团队进行全天候监视等。 这是非常屈辱和苛刻的条件! 现在再看12月6日商务部表态“中美经贸团队目前沟通顺畅、合作良好,对中美未来90天内达成经贸协议充满信心”,心里真的感到莫可名状。当然,针对外界对中方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对美国作出重大让步的质疑,中国商务部当然是明确表示:这不是“你进我退”,在保护知识产权、扩大市场准入等领域中美有共同诉求,这也与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向高度一致。 但股市的实际表现,会反映大众的真实看法。
投资参考
大家的“消费降级”,与白酒板块的反弹逻辑
【研究员】:陈淼
编者按:今年真的“消费降级”了么?支持“消费降级”观点者,近期拿出的最生动的证据莫过于:拼多多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总营收为人民币33.724亿元,同比增长697%,截止2018年9月30日之前的12个月GMV总额为3448亿元,去年同期为709亿元,同比增长386%。同时社会消费品数据似乎有力佐证了“消费降级”的观点: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8.6%(实际增长5.6%),增速为年内第二低位,仅高于5月份的8.5%。2012年以来,中国社零消费增速在趋势性下降,从2011年的18.5%逐步降至2018年的10%不到。 反对“消费降级”观点者,同样能拿出部分数据佐证:高端消费并未降级,高端白酒需求继续旺盛,涨价趋势延续。12月4日,北京两家官方专卖店均表示已收到涨价通知,近期价格将上涨10%左右。飞天茅台官方直营店仍处于缺货中,而市场价格已经上涨至1800元左右。 A股白酒股表现抢眼。12月截至11日收盘,在沪指7个交易日涨幅仅0.26%的情况下,舍得酒业同期涨幅达到11.93%,同花顺白酒行业18只个股中,12只表现超越沪指。如何看待这些相互矛盾的现象?
【博览财经研报】今年真的“消费降级”了么? 支持“消费降级”观点者,近期拿出的最生动的证据莫过于: 11月20日晚间,拼多多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总营收为人民币33.724亿元,同比增长697%,截止2018年9月30日之前的12个月GMV总额为3448亿元,去年同期为709亿元,同比增长386%。这样一份成绩单,几乎反驳了之前拼多多上市后的各种“看衰”观点。 同时社会消费品数据似乎有力佐证了“消费降级”的观点: 2018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8.6%(实际增长5.6%),增速为年内第二低位,仅高于5月份的8.5%。2012年以来,中国社零消费增速在趋势性下降,从2011年的18.5%逐步降至2018年的10%不到。 反对“消费降级”观点者,同样能拿出部分数据佐证: 高端消费并未降级,高端白酒需求继续旺盛,涨价趋势延续。中国白酒网记者12月4日走访市场发现,北京两家官方专卖店均表示已收到涨价通知,近期价格将上涨10%左右。记者走访发现,飞天茅台官方直营店仍处于缺货中,而市场价格已经上涨至1800元左右。 A股白酒股表现抢眼。12月截至11日收盘,在沪指7个交易日涨幅仅0.26%的情况下,舍得酒业同期涨幅达到11.93%,同花顺白酒行业18只个股中,12只表现超越沪指。 如何看待这些相互矛盾的现象? 消费总量承压,但结构反而“升级了”! 从总量角度看,社销数据与名义GDP同周期,意味着在当前名义增速放缓期,收入效应会拖累消费增速,当前消费数据可能会有周期性总量压力。 但“消费降级”这个词是个描述结构的词语,大概意思是低端消费快速增加,高端消费减少。从该角度出发,统计局社销数据统计口径内涵玄机,该数据的回落,代表消费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不能代表消费已经降级。 首先,若考察“低端必须消费”,可以考察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从近两年恩格尔系数走势来看,至少我国当前消费结构没有“降的那么严重”。
其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服务性消费,只包括商品性消费和餐饮消费,而根据数据统计,服务型消费总额在不断走高。 此外,从消费品类看,社零数据的增速下降主要由汽车、房地产等耐用消费品拖累,很大程度上是消费结构调整的结果。 汽车消费的下行,很大程度上被医疗保健教育等领域消费上行抵消,而社零数据无法敏锐反馈消费结构调整。 最后,季度GDP数据中,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拉动数据同时包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和虚拟消费。
可以看到,该数据与常用的社销、消费支出数据经常存在不同步现象,且从近期数据来看,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正在不断提升。 拼多多,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 我们认为,拼多多同样是消费结构变化的产物,反馈的仍然是消费升级。 首先,正方认为拼多多是“消费降级”的产物,或来自一二线城市对于中低端消费品的心理偏见,潜意识里认为“电商平台就该销售中高端消费品,如果销售低端消费品的电商平台放量,则意味着消费降级了”。 其次,消费习惯具备很强的不可逆性,消费者体验过更好的东西后,很难回到此前状态。拼多多主要针对的是三四线消费者,这部分人群多是第一次接触电商,如果他们买到的商品,比他们之前在乡镇的早市、集市、地摊上要好得多,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在消费升级。 拼多多向三四线下沉,反应出的是电商模式的下沉,而不是消费质量的下滑。以前产品从工厂出来,经过层层的流通渠道最后才到消费者手里,中间层层加价,而现在产品是直接从工厂就到消费者手里。因此从社销总额的角度来看,金额可能出现了萎缩,但对于三四线消费者而言,构成消费结构升级。 管中窥豹,白酒板块的“消费结构升级” 白酒行业今年以来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消费结构升级的缩影。根据今年白酒销售数据来,我们认为,在今年“消费结构升级”大趋势中,白酒板块两个逻辑有望深化。 整体消费结构巨变,“少喝酒、喝好酒”理念正逐渐渗透市场,低端市场或将逐渐萎缩,次高端、中端市场尽享消费升级空间;除低端市场外,市场整体行业集中度或将持续提升,尤其是中端市场,各个白酒大省品牌或将呈现“战国时代”格局。 因此我们认为,近期汾酒、舍得、老窖、洋河等二线品牌在反弹行情中表现抢眼,背后的逻辑基础,或并非简单的提价。
观察与思考
A股再现地量极值,但对券商喊反转不必太当真!
【研究员】:柏双
编者按:11日,A股三大股指虽全线收高,但沪市成交额再度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全天成交854.04亿元,除2016年1月7日熔断外(当日成交额799.82亿元),刷新2014年7月21日以来新低。更重要的是,这已经是沪市连续三天成交额不足千亿。 市场交投氛围已然降至冰点。但“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论点是否已经成立?“冰点”是否意味着“起点”?现在仍谁都无法给出结论。要看到,今年来券商唱多被打脸已经是常态。在我看来,券商当前热衷于唱多。一是政策正确的上级要求使然。毕竟是国企,要听招呼响应对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市场的要求的;二是利益使然。今年下半年来券商业绩暴跌已是众所皆知,裁员降薪压力很大,而这都需要行情上涨来解决。最关键的是,就目前股市存在的问题来看,基本都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不是靠券商喊几嗓子就能解决的。
【博览财经观察】11日,A股三大股指虽全线收高,但沪市成交额再度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全天成交854.04亿元,除2016年1月7日熔断外(当日成交额799.82亿元),刷新2014年7月21日以来新低。更重要的是,这已经是沪市连续三天成交额不足千亿。 市场交投氛围已然降至冰点。但“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论点是否已经成立?“冰点”是否意味着“起点”?现在仍谁都无法给出结论。 股市的地量地价越来越多 数据一:沪市成交额连续三日不足千亿。数据显示,自2014年7月21日以来,沪市成交额低于千亿的次数仅有11次,其中7次出现2018年。 数据二:两融月跌至四年前低位。截至12月10日,两市两融余额为7717.44亿元,这一数据区域已跌回4年前,2014年11月份,两融余额首次突破7000亿大关,此后两融余额一路飙升,最高值飙升至2.27万亿。 数据三:破净股数量位居历史高位。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沪深两市破净股数量达到333只,这一数据位居A股历史高位。万联证券表示,从历史数据来看,个股大面积破净多伴随着市场底部的到来,也是市场风险偏好被极度压缩的反应。2008年以来数据显示, 前两次破净潮与市场低点具有高度的共振性,虽然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破净股的配置价值却已逐渐凸显。 数据四:个股流动性危机再现。数据显示,11日成交额不足500万元的个股共有145只,而成交额不足千万的股票更多,多达628只,占A股市场股票总数的18%。剔除涨停或跌停的股票,不少低成交额的股票也出现了长时间的无成交现象,如万里股份、*ST康达、泰禾光电等。 数据五:外资加速流入A股。11日,北向资金结束三天持续净流出,11日净流入3.01亿元。数据显示,即使A股今年以来出现较大跌幅,但外资涌入A股的速度丝毫未减,反而呈现加速态势。截至12月11日,今年北向资金净流入A股市场金额高达2891.88亿元,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对于机构开始唱多A股,反映了一种信号,但也不能太较真 对于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公开唱多A股,个人的看法是,这反映了机构的思涨情绪,可以参考,但不用太认真。 海通策略荀玉根最新研报中指出,A股处在第五轮牛熊周期末期,估值已见底,战略上乐观:全球各国股市横向比较,A股吸引力更大,中国发展股权融资支持产业升级,居民资产配置将偏向股市。政策底已出现,市场短期反弹,但还要经历政策上业绩下的磨底期,黎明信号如广谱利率下降、信贷放量、改革落地。磨底期持有高股息率股及地产,2-3年的风格轮动开始偏向成长,战略性配置先进制造(5G+新能源车)、服务消费(医疗保健+保险)。 太平洋策略也提出,受益于政策利好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以及流动性边际改善,A股在春节期间有望迎来一轮反弹行情。此后库存周期下行拖累企业盈利,市场将重返底部。待经济拐点确认后,年末市场有望重新走强。在市场震荡期间,受政策层面释放财政减税、国企改革等利好,以及美国加息周期可能延缓等因素影响,市场将在底部区域出现结构性机会;同时,北上增量资金和企业回购规模将成为决定结构性行情高度的关键因素。 而从来不唱空的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过去28年来,A股出现过四个重要底部,分别是1994年的沪指325点,2005年的沪指998点,2008年的沪指1664点和2013年的沪指1849点。笔者认为,2018年10月19日,沪指出现2449点低位,有望成为A股第五个历史底部。 但同时要看到,今年来券商唱多被打脸已经是常态。 在我看来,券商当前热衷于唱多。一是政策正确的上级要求使然。毕竟是国企,要听招呼响应对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市场的要求的;二是利益使然。今年下半年来券商业绩暴跌已是众所皆知,裁员降薪压力很大,而这都需要行情上涨来解决。三是部分券商确实觉得要到底了。 但就目前股市存在的问题来看,基本都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不是靠券商喊几嗓子就能解决的。 仅以此前市场最担心的股权质押风险为例。证监会称,在多部门协作下,因急跌而形成的股权质押风险已得到遏制。截至11月底,A股市场触及平仓线市值约为7000亿元,对应风险暴露融资额约在6000亿-7000亿元,实际上强平只有98亿元,占比1.5%。 股权质押风险“排雷”确已初见成效。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全市场质押股数6374.42亿股, 连续6周下降。同时,接受驰援的上市公司数量也呈爆发的态势。Wind数据显示,9月以来,A股共计发生101次企业驰援,涉及79家A股公司。 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风险仍然存在。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全市场大股东质押股数6049.61亿股, 大股东质押股数占所持股份比6.64%, 大股东疑似触及平仓市值29528.52亿元,位于年中以来的高点。 而一些上市公司仍在不断“踩雷”。上海莱士日前发布预披露公告,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存在可能被动减持公司股票风险。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质押逾期的股权总计2.39亿股,按公告日收盘价计算,上述股权市值为41.99亿元。 所以,监管层的最终判断是:虽然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集中平仓带来的二级市场风险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融资到期仍是2019年无法回避的问题,质押融资信用风险依然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券商唱多又怎么可能得到市场多数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