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会议之所以未让市场产生信心,币策不清是主因》上周五(14日)的大幅下跌,验证了我们对1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内容的一些基本判断,可能也是市场上多数散户和机构的基本判断。 此次会议并没有太多新提法,主要政策思路依然是延续着7月份和10月份同级别会议的定调,主基调仍然是“稳”字当先,反映中央对明年的宏观经济形势预判跟今年年中会议时相比,并没有转向乐观的迹象,当前的政策组合大概率将继续延续。而股市流动性“审慎”格局没变! 实际上,对12.13会议,市场最重视,但也最迷惑的,还是对于意料之内的经济下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否更宽松?但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一是12.13会议没有直接提及;二是有关的金融监管层在表述上,给出的是非常模糊不清的回答。 简单来说,12.13会议没啥亮点,尤其在市场最关心的与股市流动性有关的问题上,依然是模糊不清。金融监管层的说法固然似乎有理,要控制金融风险,要经济升级转型,流动性规模要适度合理等等,但考虑到当前实际经济形势的低迷,以及中美“熬战”的长期化,这种“模糊不清”。对股市预期却是致命的一个利空! 博览财经首席李宏图:预期混乱,静待进攻时机!(每周评论) 上周周评,我给出的观点是“紧跟美股,同步操盘”,除了上周五外,这个方法真管用,但为何上周五A股行情反而出现大跌呢? 是“华为事件”出现突变吗?没有,如期假释;是中美谈判出现变数吗?没有,特朗普宣称中美双方都将收获。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上周四,也就是13日中央政治局开了会并发布了一个通稿,我注意到,市场有观点认为,这个通稿与市场预期有差距,而今天(17日)将召开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担心13日会议是今天会议的基调。 市场究竟在担心什么?市场究竟有着怎么的预期呢? 今天晚上7点的直播,我将全面揭晓------
观察与思考
11月经济指标降!降!降!政策将以“弱刺激”应对?
【研究员】:柏双
编者按:本文摘自中泰宏观梁中华的文章《11月经济数据透露的信号:五大逆转已经悄然发生》,咋一看标题似乎是否极泰来,曙光将现的意思,但其实从文章对11月经济数据各细项的分析比较来看,我们的一个基本印象就是:降、新低、更差!几乎所有关键性的局部宏观数据和行业数据,都在不同程度出现下降,有的数据在11月份下降还很明显。 涉及股市层面,我们当然不好简单地、表面地、马后炮地认为,上周五的暴跌是股民对12.12重磅会议有关总结和展望的失望的反映。但是,12.12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形势的总结和预判,与实际经济数据表现之前存在的明显偏差,确实是实情。这至少说明,经济形势的不振对股市的负面趋势预期是显然存在的。而未来鉴于经济下行压力短期内难以看到缓解的迹象,而当前金融监管层面对货币政策宽松度的“适当性”打起了嘴仗——围绕影子银行的争论就是典型例证——也就是希望政策在经济不振下大力放水的希望也并不高,因此,这将依然是制约后市行情的一个关键变因。
【博览财经观察】本文摘自中泰宏观梁中华的文章《11月经济数据透露的信号:五大逆转已经悄然发生》,咋一看标题似乎是否极泰来,曙光将现的意思,但其实从文章对11月经济数据各细项的分析比较来看,我们的一个基本印象就是:降、新低、更差!几乎所有关键性的局部宏观数据和行业数据,都在不同程度出现下降,有的数据在11月份下降还很明显。 工业生产由控到放、地产基建此消彼长、小城地产由热转凉、服务消费也在走弱、出口贸易全面减速……放眼明年,中泰宏观认为稳增长将采用弱刺激,改革开放必将加速。 涉及股市层面,我们当然不好简单地、表面地、马后炮地认为,上周五的暴跌是股民对12.12重磅会议有关总结和展望的失望的反映。但是,12.12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形势的总结和预判,与实际经济数据表现之前存在的明显偏差,确实是实情。这至少说明,经济形势的不振对股市的负面趋势预期是显然存在的。而未来鉴于经济下行压力短期内难以看到缓解的迹象,而当前金融监管层面对货币政策宽松度的“适当性”打起了嘴仗——围绕影子银行的争论就是典型例证——也就是希望政策在经济不振下大力放水的希望也并不高,因此,这将依然是制约后市行情的一个关键变因。 文章主要的分析内容,指向11月经济数据的五大转变: 一:工业生产由控到放。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反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值得关注的是,之前受到去产能、环保限产压制的部分行业,生产活动明显扩张。预计供给端的纠偏政策未来会持续,商品价格在2019年会进一步回调。 二:地产基建此消彼长。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升,制造业是主要支撑。基建投资增速再度触底回升,稳增长继续发力,预计2019年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将回升至10%附近;房地产投资增速仍高,但单月销售同比跌幅扩大,预计2019年投资增速将大幅走弱。 三:小城地产由热转凉。从16年调控政策分化后,一二线大城市和其他中小城市房地产走势明显分化,但近几个月以来,随着棚改货币化政策的边际减弱,小城市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向大城市走势收敛。 四:服务消费也在走弱。11月社零消费增速进一步下滑,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持平上月的7.2%,累计同比继续降至7.7%,说明不仅仅是商品消费在下滑,服务类消费也在受到冲击。 五:出口贸易全面减速。根据WTO的最新统计,全球商品出口同比增速已经从今年1月18%的高点降至不足4%。11月我国出口增速大降至4.3%,进口增速降至3%,也是全球贸易降温的反映。 据此,该券商认为,考虑到全社会杠杆率已经处于高位,以“弱刺激”来减缓经济下行速度,或许是明年的主要基调。而另一方面,明年将是WTO改革的关键节点,欧洲、日本等也会有相近诉求,加快改革开放既是国内自身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缓解外部压力的重要方式。 转变一:工业生产由控到放 18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长5.4%,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反映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在加大。其中采矿业同比增长2.3%,回落1.5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比增长5.6%,回落0.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水同比增长9.8%,加快3个百分点。 从具体行业来看,之前高增长的汽车制造、医药制造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滑,汽车制造业跌幅进一步扩大至3.2%,医药制造业从年中的10%以上降至6.6%。纺织、化工、橡胶塑料、金属制品等行业增加值延续低增长状态。 而转型经济板块增速依然较高,11月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跳升至12.4%,电子设备制造增速虽有回落,但仍有12.3%的高增长。另外,统计局发布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0.8%,反映经济转型升级仍在继续。 最值得关注的是,之前受到去产能、环保限产压制的部分行业,生产活动明显扩张。例如11月黑金冶炼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进一步回升至10.4%,有色冶炼回升至12.8%,非金属矿制品增速虽略有下降,但仍远高于年初增速。此外,11月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同比增速均维持在10%附近或以上,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速高达12.7%,均说明供给端压制政策正在松绑。 10月以来钢铁价格的大幅走弱与供给端限制缓解有很大关系,当前钢铁、煤炭等商品领域利润率仍处于历史高位,预计供给端的纠偏政策未来会持续,商品价格在2019年会进一步回调。 转变二:地产基建此消彼长 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升,累计同比从上月的5.7%回升至5.9%,其中制造业是主要支撑。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从9.1%回升至9.5%,电子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速都在10-20%之间,反映产业转型升级在继续。而纺织、食品、汽车、医药等行业投资增速则普遍偏低。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预计企业盈利在2019年将会降低,制造业投资增速或稳中略降。 基建投资增速继续回升,稳增长继续发力。今年以来,受到政府债务规范影响,基建投资增速一路下滑,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拖累。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稳增长再度升温,包含电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回升,当前已经回升至1.2%的水平。2019年基建投资增速会继续回升,对整体投资的作用由拖累转向带动,但是地方政府隐性负债依然受到融资和政府规范的制约,预计2019年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将回升至10%附近。 房地产投资增速仍高,但单月销售同比跌幅扩大,预计2019年投资增速将大幅走弱。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9.7%,计算当月同比增长9.7%,较10月回升1.6个百分点,土地购置仍是主要支撑。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继续走高至16.8%,施工面积同比回升至4.7%,房企周转加速。但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继续降至1.4%,单月增速-5.1%,随着棚改政策的降温,三四五线城市房地产销售、投资等均会受到影响,预计2019年房地产投资增速降至0值附近。 转变三:小城地产由热转凉。 从16年调控政策分化后,一二线大城市和其他中小城市房地产走势明显分化,但近几个月以来,随着棚改货币化政策的边际减弱,小城市房地产市场逐渐降温,向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收敛。 从销售端来看,一二线大城市房地产销售面积一直维持低迷状态,截至10月累计同比增速仍保持在-0.9%的负增长,其它中小城市房地产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则从接近6%的增长下降至不到4%。从当月同比增速来看,中小城市之前一直高于大城市,但当前已经连续两个月维持负增长。 从投资端来看,之前中小城市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增速也一直远高于一二线大城市,但最近几个月中小城市房地产投资增速是大幅走弱的,逐步向大城市收敛。 从土地成交状况来看,一线城市土地成交连续负增长,且跌幅基本都在20%以上,而中小城市土地成交一直高增长,但近几个月也开始大幅走弱。与此同时,中小城市土地成交溢价率也大幅走低,向一二线城市收敛。 随着棚改货币化政策的边际收紧,三四五线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销售、投资、土地成交,向一二线城市收敛的趋势依然会延续,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 转变四:服务消费也在走弱 11月社零消费增速进一步下滑。社零名义同比增速从8.6%回落至8.1%,实际增速尽管小幅回升,但仍处于6%以下的低位,限额以上零售增速进一步下滑至2.1%。从结构上来看,尽管地产相关消费增速短期反弹,日用品类消费增速仍高,但汽车消费跌幅扩大至10%,油价回调导致石油制品消费增速减半。整体来看,在去杠杆政策的影响下,商品消费增速仍在下滑通道。 服务类消费也在降温。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持平上月的7.2%,累计同比继续降至7.7%。另外,从下半年以来,官方服务业PMI指数已经从54的高点下降至11月的52.4,新订单指数从50.4降至48.9。这说明不仅仅是商品消费在下滑,服务类消费也在受到冲击。 转变五:出口贸易全面减速 11月我国出口增速大降至4.3%,进口增速降至3%,除了高基数影响外,我国进出口增速的大幅放缓也是全球贸易降温的反映。根据WTO的最新统计,全球商品出口同比增速已经从今年1月18%的高点降至不足4%,而贸易摩擦不断、WTO改革的悬而未决都会对全球贸易增长构成威胁。 贸易降温的背后是全球经济在逐步减速。今年以来,全球综合PMI指数从54.8的高位下降至当前的53.2,其中制造业PMI从54.5降至52,服务业PMI从54.8降至53.7。从GDP同比增速来看,中国从去年四季度的6.8%回落至今年三季度的6.5%,欧元区从2.7%回落至只有1.7%,日本从2.0%回落至0.4%,未来美国经济大概率也会走弱。 全球经济放缓、贸易降温,“抢出口”渐退,未来国内进出口增速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预计未来政策走向:稳增长弱刺激,改革开放必将加速 从11月的各项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稳增长措施会继续加码。近期的政策会议也提出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且强调“六稳”,淡化房地产调控。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基建投资上行方向确定,但幅度上受制于地方隐性负债的限制;房地产调控以稳为主,房价调整较多的城市存在“因城施策”、边际放松的可能性,但很难回到全面的强刺激。而且考虑到全社会杠杆率已经处于高位,以“弱刺激”来减缓经济下行速度,或许是明年的主要基调。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内外环境决定了,明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必将加速推进。内部环境已非常明了,需要改革开放来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从外部来看,今年的热点问题在于中美,国内的国企改革、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是美国关注的焦点;而明年将是WTO改革的关键节点,欧洲、日本等也会有相近诉求。所以加快改革开放既是国内自身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缓解外部压力的重要方式。(摘自华尔街见闻,作者:中泰宏观梁中华、杨畅、吴嘉璐)
投资参考
西部基建存重磅“预期差”,板块逻辑注意两点
【研究员】:陈淼
编者按:本内参前期曾强调过,基建板块“相对确定性”的意义,以及高铁板块在近期市场舆论中的重要性。从盘面上看,近期西部基建表现较为活跃,应如何看待? 我们认为,预测2019年基建行业,“中央层面看轨道交通”的主线逻辑已经受到市场认可,对于地方基建(“炒地图”)而言,重点仍然在于西部基建存在的市场预期差。 若将建筑央企和地方基建公司分开看,近两日二者炒作均较为火热。13日周四次新股新疆基建涨停,带动重庆路桥、四川路桥、西藏的高争民爆等表现活跃。我们认为,中西部地区基建“炒地图”表现活跃,背后同样有两大基本面“预期差”做支撑。
【博览财经研报】本内参前期曾强调过,基建板块“相对确定性”的意义,以及高铁板块在近期市场舆论中的重要性。从盘面上看,近期西部基建表现较为活跃,应如何看待? 我们认为,预测2019年基建行业,“中央层面看轨道交通”的主线逻辑已经受到市场认可,对于地方基建(“炒地图”)而言,重点仍然在于西部基建存在的市场预期差。 西部基建存在的“预期差” 若将建筑央企和地方基建公司分开看,近两日二者炒作均较为火热。13日周四次新股新疆基建涨停,带动重庆路桥、四川路桥、西藏的高争民爆等表现活跃。我们认为,中西部地区基建“炒地图”表现活跃,背后同样有两大基本面“预期差”做支撑。 预期差一:“十三五”规划中,决策层、地方政府对于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都有目标。但是,西部基建前两年完成度较低,因此接下来若预算放松,西部基建具备“凶悍发力”的空间! 根据统计,西南地区各省综合交通规划“十三五”总体投资差距较大,投入最大的为四川省的10300亿元,最少的为重庆市的4670亿元。 从公路方面的投资进度情况来看,重庆市和云南省的公路投资进度较慢,后续需要加速。而且当将各地区的民用汽车拥有量作为衡量公路发展程度的因素时,西南地区的公路建设速度将有待进一步提高。 铁路方面,西藏自治区的铁路建设暂无进展,四川省和贵州省建设进度较慢,后续需加快。 因此7月底基建预期升温以来,市场对于西藏基建持续青睐有加,并非空穴来风。 预期差二:PPP政策后续有望迎来放松,按地区看,放松的重点方向大概率同样是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部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管理的通知》,要求中国PPP基金注重区域、领域均衡,加大对西部偏远区域的支持力度;对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要给予倾斜。不能只投大不投小、投发达不投欠发达地区。 根据近两年经验,确实可以看到,中东部PPP项目主要集中在公共设施、环保等领域,而西部专项债、PPP,均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园林等领域。因此PPP相关政策放松,或对于西部基建存在较大刺激作用。 补充:基建政策预期,对板块表现具备较强刺激作用 本内参周五曾强调过,对房地产板块而言,政策博弈对其股价影响,比基本面变动对股价影响要大。与房地产板块类似,基建板块同样对于政策面变动非常敏感。 今年基建板块整体表现欠佳,截至12月12日收盘,建筑行业指数今年下跌-27.65%,是跑输上证指数-20.35%跌幅的。与此同时,建筑板块PE已跌至10.72倍位置,处于历史低位区间。 复盘建筑行业今年走势,可以明显看出,地方债务问题、去杠杆对板块整体走势产生较大影响。而7月底、近期基建政策面表态变化,均引发建筑板块出现明显反弹。因此展望后市,近期相对积极的基建政策表态,若落地到落实阶段,叠加发改委、地方政府大量项目有望在年底、明年初明确,后续建筑板块事件驱动潜力仍然值得重视。 中央基建看高铁、地方基建看西部 发改委项目层面的基建推动,主要看高铁板块预期差,本内参前期已有所强调,不再赘述。 地方基建的重点仍然在于“补短板”、区域振兴,因此西部基建仍然是地方基建的“重中之重”。 从基本面角度看,据统计,西南地区共4家基础建设企业,2家分布在四川省(四川路桥、成都路桥),1家贵州省(勘设股份),1家西藏自治区(西藏天路)。从订单情况来看,四川路桥2017年的新签订单金额明显上升, 2017年新签订单金额相对2016年增长率为138.72%,排名最前。 从近期市场炒作轨迹来看,由于7月市场已经经历过一轮西部基建行情,因此当前市场活跃资金对于概念关注的路径,基本在重复7月轨迹。因此对于激进型投资者而言,7月表现相对强势的基建设计、炸药、西部水泥等方向,同样值得观察。
A股进入短暂的“迷茫期”,等待政策“实锤”落地
【研究员】:林维
编者按:前期化解市场内部股权质押风险以及为民企提供更加适合发展的经营环境,种种措施陆续开始“落地”。但是,这也来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前期政策利好被市场消化之后,没有新的政策利好来刺激市场情绪,A股就进入了“迷茫期”——在不大的空间里面反复震荡。当然,这一点也和季节性因素有关。
【博览财经研报】这年头,干点啥事儿都要“实锤”,娱乐圈如此,咱大A股也是如此。只不过“贵圈”实锤只是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A股的实锤是利空和利好,与股民账户资产息息相关。 现在大家都期待能够有更给力的政策出台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在我看来,这个预期也是比较靠谱的。因为,年末一般还有一个重磅的经济工作会议。应该会有一些好的消息。令人纠结的是,正如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一样,高规格的会议通常都是聚焦顶层设计,路线图的属性十分强烈,而政策的“实锤”——诸如“减税几万亿”等等之类的具体措施、何时落地等等都很难在短时期内看到。 您的2018年余额已不足,对股民来说,只有11个交易日了。在此期间,由于各路资金年底结算的缘故,落袋为安、多看少动、保住利润的心态使得很多投资者参与交易的意愿并不强烈。另外,年底也很少有什么重磅政策“落地”,失去了政策的指引,A股就会进入“迷茫期”。 A股的“迷茫期” 从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以及上半年中美经贸关系变化带来的外部压力,已经开始体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10月回落0.5个百分点;11月CPI、PPI环比均负增长…… 海关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中国11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4%,增速较上月下滑10.2个百分点;11月进口同比增长3%,增速较上月大幅下跌18.4个百分点…… 总之,无论是零售端数据、投资还是进出口、物价数据均不及预期,经济趋冷态势明显。 从舆情动态来看,近期有关裁员和薪资(年终奖)的话题有所升温。国务院近期出台“稳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就显得十分及时。 海外市场也不平静。12月第一周,美股收跌,道指下跌4.5%;标普指数下跌4.6%;第二周,持续宽幅震荡。道琼斯指数动辄单日下跌500点,这引起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开始蔓延。 可以说,A股现在面临的环境就是“内忧外患”。在这种背景下,A股市场虽然呈现弱势,但并没有跟随美股大幅下跌。沪指本月微涨0.67%,摆脱了“跟跌不跟涨”的宿命。 这完全得益于“政策托底”。前期化解市场内部股权质押风险以及为民企提供更加适合发展的经营环境,种种措施陆续开始“落地”。但是,这也来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前期政策利好被市场消化之后,没有新的政策利好来刺激市场情绪,A股就进入了“迷茫期”——在不大的空间里面反复震荡。当然,这一点也和季节性因素有关。毕竟是年末,大家都比较谨慎,要保住这一年的“胜利果实”,投资者参与交易的意愿并不是很足。除了以陆股通“北向资金”为代表的外资整体保持买买买的节奏之外,目前A股市场上并看不到什么特别抢眼的其他主流资金。 期待政策利好的“实锤” 至于新的政策刺激,很可能会来自于按照惯例在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也引发一定的政策托底效应。 12月13日,决策层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从此次会议公报公布的“分析研究2019年经济工作”的内容来看,此次政治局会议,应该是对通常在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基本的调子”。如果说每年岁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来年经济工作、政策的路线图,那么,通常在岁末召开的这次以研究来年经济工作为主题的政治局会议,则是大方向的“指南针”。 在12月13日政治局会议公报中,没有出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相关表述。这应该是留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来阐述的事情。 不过,即使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现相关政策的部署,预计政策“落地”也要等到2019年了。 总之,由于政策利好是可以期待的,现在就是要等待“实锤”落地。如果利好政策的力度超预期,市场情绪将有望在明年年初被点燃。
博览视点
重磅会议之所以未让市场产生信心,币策不清是主因
【研究员】:柏双
结论:上周五(14日)的大幅下跌,验证了我们对1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内容的一些基本判断,可能也是市场上多数散户和机构的基本判断。 此次会议并没有太多新提法,主要政策思路依然是延续着7月份和10月份同级别会议的定调,主基调仍然是“稳”字当先,反映中央对明年的宏观经济形势预判跟今年年中会议时相比,并没有转向乐观的迹象,当前的政策组合大概率将继续延续。而股市流动性“审慎”格局没变!实际上,对12.13会议,市场最重视,但也最迷惑的,还是对于意料之内的经济下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否更宽松?但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一是12.13会议没有直接提及;二是有关的金融监管层在表述上,给出的是非常模糊不清的回答。 简单来说,12.13会议没啥亮点,尤其在市场最关心的与股市流动性有关的问题上,依然是模糊不清。金融监管层的说法固然似乎有理,要控制金融风险,要经济升级转型,流动性规模要适度合理等等,但考虑到当前实际经济形势的低迷,以及中美“熬战”的长期化,这种“模糊不清”。对股市预期却是致命的一个利空!
【博览财经分析】上周五(14日)的大幅下跌,验证了我们对1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内容的一些基本判断,可能也是市场上多数散户和机构的基本判断。 我在上周五(14日)的文章中写道,政策方面,《12.13政治局会议以稳为主,给短炒机会,难改市场原有态势!》;资金方面,虽然上周四(13日)《北向资金再次大幅涌入,但股市流动性“审慎”格局没变!》。 我们的分析认为,此次会议并没有太多新提法,主要政策思路依然是延续着7月份和10月份同级别会议的定调,主基调仍然是“稳”字当先,反映中央对明年的宏观经济形势预判跟今年年中会议时相比,并没有转向乐观的迹象,当前的政策组合大概率将继续延续。 有利的一点是,本次政治局会议释放出对明年更强的忧患意识和稳经济的信号,未来宽松政策的托底意愿将延续。这对股市而言,意味着继13日在基建和创投大涨后,短线有希望继续维持强势! 不过,这仍只是短线的博预期差机会,而非趋势好转。在最高决策层之前的两次“激活市场”和“纾困民企”的高级别会议都未能改变市场心态,而只是让行情涨了几天就打回原形的前车之鉴下,市场恐怕很难再因为一次时间上并没有太多超预期、政策表述上并没有太多超预期之处的会议,而兴奋太久。 同时我们认为,北上资金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还是非常有个性的投资者,他们对行业有独到的品味,对个股也有不一样的偏好,且在交易风格上有较大不同。概况来说,北上资金仍是一个偏好蓝筹、交易换手较少的A股大多头。但同时,影响A股的力量不止北上资金,这一大多头在当前“去散户化但散户仍占主导”的市场上,并不总是能决定市场的方向! 实际上,对12.13会议,市场最重视,但也最迷惑的,还是对于意料之内的经济下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否更宽松?但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一是12.13会议没有直接提及;二是有关的金融监管层在表述上,给出的是非常模糊不清的回答。 市场广泛议论的,就是与政治局会议召开同一天,也就是12月13日晚,央行行长易纲出席《新浪•长安讲坛》时发表的主题演讲提到:要注意风险在股债汇市场传染的可能,对市场的预期警示更加直白,也等于间接回应了外界对政治局会议明年货币政策会否更宽的讨论——但结果是,易纲仍然是两面话都说了,这让股市预期变得更加缺乏信心。 易纲行长提到,资金量的调整或转向价格调整,即利率的升降;需要宽松货币条件但要考虑内外均衡;影子银行是必要补充但要合法经营 这种说辞,就像就像某段子所调侃的—— 语文老师:请用既是....又是.....还是......造句 监管机构:影子银行在中国既是重大金融风险隐患,又是资金脱实向虚的罪魁祸首,还是金融市场的必要补充。这段话基本可以形容这次讲话对影子银行的定性。 分析指出,从这种表述来看,易行长似乎是支持货币政策宽松的。毕竟,货币政策收紧的环境下,大家都拿不到钱谁还愿意去冒险搞影子银行?所以资金价格双轨制产生的前提是货币政策宽松。只有中国货币政策转向偏宽松之际才能让影子银行更为有效地帮助央行解决民间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而这次易行长也提到了“宽松”这两个字眼。为避免误读上原话: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但宽松的货币条件必须考虑外部均衡,也不能太宽松了,因为如果太宽松,利率太低,会影响汇率,要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当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产生了矛盾,就要以内部均衡为主,兼顾外部均衡,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 看完这句话大家觉得货币政策要宽松起来了吗?慢,先注意一下它的前提。 对于下一步政策的方向,易纲表示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做好预调微调,把握好度。 所以,货币政策仍然是稳健中性的。对于前面的“相对宽松”是中国经济需要它,需要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就像中国经济需要快速增长,但是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了。 易纲称,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正在逐渐从数量调控为主向价格调控为主的转变。在个过程中,数量调控也用,价格调控也用。相对过去,价格调控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基础和机制,人们的思维习惯,数量的调控目前也没有放弃。 这句话也就是说后续调量的同时央行要开始调价了,即利率。结合上述相对宽松的措辞,后期央行是否真能宽松的关键是考虑外部和内部的均衡,即要是出现美联储不加息或少加息的情况,我们可以降息,这也就是我之前文章中谈到的2019年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运作空间会因为美联储加息放缓而打开。 从易纲在这次论坛讲话来看,央行自身而言还是希望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动用货币宽松来刺激的,只不过何时刺激,刺激的度多大还得看外部美联储是怎么走向。这种模棱两可的“萝卜话”虽然符合官方的一贯风格,但好歹还是给了市场一个期许明年走向相对宽松的希望。 但这个希望何时能来,我们谁也不知道! 总结 简单来说,12.13会议没啥亮点,尤其在市场最关心的与股市流动性有关的问题上,依然是模糊不清。金融监管层的说法固然似乎有理,要控制金融风险,要经济升级转型,流动性规模要适度合理等等,但考虑到当前实际经济形势的低迷,以及中美“熬战”的长期化,这种“模糊不清”。对股市预期却是致命的一个利空! 博览财经首席李宏图:预期混乱,静待进攻时机!(每周评论) 上周周评,我给出的观点是“紧跟美股,同步操盘”,除了上周五外,这个方法真管用,但为何上周五A股行情反而出现大跌呢? 是“华为事件”出现突变吗?没有,如期假释;是中美谈判出现变数吗?没有,特朗普宣称中美双方都将收获。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上周四,也就是13日中央政治局开了会并发布了一个通稿,我注意到,市场有观点认为,这个通稿与市场预期有差距,而今天(17日)将召开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担心13日会议是今天会议的基调。 市场究竟在担心什么?市场究竟有着怎么的预期呢? 今天晚上7点的直播,我将全面揭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