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稳委“高举高打”+美股再度暴跌,A股继续规避风险!》:市场已经破了前低,监管层确实已经行动起来在“乞求市场稳定”。不过,一点也不给力的流动性释放节奏和规模,老掉重弹、毫无新意甚至令人反弹的开会救市套路和对市场现状的掩耳盗铃,决定了投资者并不会对救市措施有什么认同和信心,市场依然会沿着既有的成交疲软、人心涣散、板块接连沦陷、指数大概率继续创新低的趋势运行! 另外,受美国政府停摆可能性加大传闻的影响,20日的隔夜美股连续第二天暴跌,标普跌1.59%。道指跌超450点,纳指跌1.6%,油价重挫5%,黄金创近半年新高,这恐怕让今日的A股再度受到波及! 《原来,A股的利好都是跌出来!》:通过盘中喊话的方式释放利好,在两个月之内已经用了三次。时至年末,目前市场依然在期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9年国内政策指明方向,交易型资金仍在观望,谨慎的情绪还是占据上风。记得《曹刿论战》中有一句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每一次A股大幅下跌,逼出来的利好,就好像吃了“速效救心丸”,一时间生龙活虎。等药效过去了,就又颓废了。关键是药效可能一次比一次短暂。当然,这也符合熊市末期的一个明显特征,再多的利好也无法让市场上涨。
博览视点
金稳委“高举高打”+美股再度暴跌,A股继续规避风险!
【研究员】:柏双
编者按:市场已经破了前低,监管层确实已经行动起来在“乞求市场稳定”。不过,一点也不给力的流动性释放节奏和规模,老掉重弹、毫无新意甚至令人反弹的开会救市套路和对市场现状的掩耳盗铃,决定了投资者并不会对救市措施有什么认同和信心,市场依然会沿着既有的成交疲软、人心涣散、板块接连沦陷、指数大概率继续创新低的趋势运行! 另外,受美国政府停摆可能性加大传闻的影响,20日的隔夜美股连续第二天暴跌,标普跌1.59%。道指跌超450点,纳指跌1.6%,油价重挫5%,黄金创近半年新高,这恐怕让今日的A股再度受到波及!
【博览财经分析】市场已经破了前低,监管层确实已经行动起来在“乞求市场稳定”。不过,一点也不给力的流动性释放节奏和规模,老掉重弹、毫无新意甚至令人反弹的开会救市套路和对市场现状的掩耳盗铃,决定了投资者并不会对救市措施有什么认同和信心,市场依然会沿着既有的成交疲软、人心涣散、板块接连沦陷、指数大概率继续创新低的趋势运行! 另外,受美国政府停摆可能性加大传闻的影响,20日的隔夜美股连续第二天暴跌,标普跌1.59%。道指跌超450点,纳指跌1.6%,油价重挫5%,黄金创近半年新高,这恐怕让今日的A股再度受到波及! 可以看到,2个月后(12月20日),沪指正在步步逼近10月19日“救出来”的政策底部:2449点。 这一次,没有等美联储加息落定,央行先行一步,一连推出2大法宝:5500亿元流动性+定向降息。 截止12月20日,央行本周一重启逆回购操作,本周累计投放5500亿元流动性; 19日晚间,央行出手,推出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定向降息”15个基点,同时,根据中小金融机构情况,决定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000亿元。 在央行2大法宝加持下,A股3大指数早盘无惧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以及美股全线下挫和亚太股市大幅低开的的利空,小幅低开后,迅速翻红,但“疗效”最终也并未持续太久,沪指一路震荡走低,午后一度跌逾1%,险些跌破2500点。 跌势更剧烈的是上证50,一度跌破2018年最低点,并创出新低2319点。 数据显示,截至当日收盘时,上证50指数跌幅在主要指数中依然最大,且收盘指数创下一年来新低。而从今年整体表现来看,上证50指数已累计下跌18.37%,跌幅在沪深主要指数中排名最低。 更危险的是,若行情继续弱势,上证50指数将创下近八年来最差表现。数据显示,近八年来,上证50指数年度跌幅最大的1次出现在2011年,当年累计跌幅18.19%。 在我看来,市场之所以忽视政策提前放水对冲美联储加息而依旧大跌。 一个重要原因是,此次定向降息的基本背景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缩迹象明显、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低。 近期CPI、PPI双降,PPI加快下跌,企业利润将下行。 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贵问题更趋严峻。 1-11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7.64万亿元,同比减少3.2万亿元,11月广义货币供应M2增速为8.0%,为近20年低点。 而当前股市疲弱,市场对利空更加敏感而对利好是不怎么感冒的。投资者更加关注的恐怕是所谓“定向降息”背后所暴露的经济下行压力是有多严峻的问题。何况,所谓的定向降息一出,也就明确了央行仍严守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不会大放水的基调。市场对流动性局面依然是以但以后为主。 这从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收盘,沪深市场融资融券余额报7653.29亿元,打破12月14日7665.26亿元水平,续创阶段新低,也可见市场真实的流动性情况已经投资者的交易情绪了。 就在当日,监管层面又开会讨论“救市”的问题了——但这个会议的内容和表述基调,恐怕也只能起到反作用罢了。 12月20日,人民银行副行长、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国强主持部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对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银保监会、证监会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着提升资本市场战略地位、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培育资本市场投资群体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具体建议。 分析称,会中传递出4个关键信号: 而一些主流媒体据此又声称,此次座谈会,高层很准确地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基本出发点。来自监管层的这一最新动态显示:资本市场政策正在回归本源,其核心体现在中央的明确要求——要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资本市场。
简单说,金融委又开了一次级别其实不太高但依然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信心满怀的大会”——当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市场自然不会选择无视,而必定以“打脸的表现”回应这样的监管论调了。 实在无力吐槽,市场已经凄惨至此,一些监管者还在说着“百姓无米,何不食肉糜”的梦呓!的确,越跌市场的风险释放越多,但“价值是跌出来的”这句话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当夜壶般拿出来忽悠对此早已麻木甚至反感的场内仅剩不多的投资者的。如此自我感觉良好,而不正视股市的一些根本性矛盾,股市怎么可能真正刮骨疗毒迎来涅槃、反转? 前车之鉴是,与本次会议提出的政策基调一脉相承,10月底,证监会曾罕见发布盘中声明,同样提到“减少对交易环节的不必要干预,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预期,让投资者有公平交易的机会”。但结果呢?从行情表现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A股市场继续以与监管层面所期待的“稳定”相反的方向运行,恐怕是不会有什么悬念的了。 另外,从市场层面而言,当沪指再度逼近2449点的前低位置时,股权质押的风险又重新升温! 据天风证券测算,10月19日(沪指2449点)时,触及预警线的上市公司公司接近800家,质押市值接近 5000 亿。 另外,股价逼近股权质押的平仓线的上市公司共666家,跌破平仓线的市值达到4000亿。 而目前,当沪指再度朝着政策底:2449点靠近,股权质押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依然严峻。 据中登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的股权质押数据,A股质押股数为6358.22亿股,占A股总股本的9.92%。 虽然,拆雷效果初见成果,自11月2日至12月14日,A股质押股数量减少98亿股。但截至12月14日,A股质押市值仍高达44350.7亿元,中信建投证券以沪指2600点为起点,对A股的股权质押规模进行压力测试,得出: 沪指下跌至2600点时,触及平仓线的规模大概是3073亿元; 沪指下跌到2550点左右,触及的平仓规模增加到3270亿元; 如果进一步下跌至2350点左右,触及平仓的规模达到4120亿元。 可见,当前股权质押风险仍在,拆雷股权质押仍需要时间,基于此,当前A股的逻辑仍没有变化,防范风险的底线思维和化解风险的应对策略。 综上,重申短线跌幅很可能破位!规避风险为上。
焦点透视
原来,A股的利好都是跌出来!
【研究员】:林维
编者按:通过盘中喊话的方式释放利好,在两个月之内已经用了三次。时至年末,目前市场依然在期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9年国内政策指明方向,交易型资金仍在观望,谨慎的情绪还是占据上风。记得《曹刿论战》中有一句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每一次A股大幅下跌,逼出来的利好,就好像吃了“速效救心丸”,一时间生龙活虎。等药效过去了,就又颓废了。关键是药效可能一次比一次短暂。当然,这也符合熊市末期的一个明显特征,再多的利好也无法让市场上涨。
【博览财经研报】前两天,看到某基金经理说了一句惊人之语——A股的价值是跌出来的。 当时看到这句话,就觉得纳闷,股票的投资价值难道不是应该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和上市公司持续增长的业绩的基础之上吗? 如果说,一个市场跌跌不休就会有投资价值,那么今年币圈诸多币值归零的奇闻又该如何理解。 在我看来,下跌,是一个风险释放的过程。大幅下跌,只能代表风险释放较为充分,而无法衡量市场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难点在于,风险这个东西不好量化,它和泡沫一样——在泡沫破裂之前,没人知道泡沫藏身何处。对于风险而言,因为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偏好不同,所以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比如今年沪指从3500点跌到3000点的时候,有些人觉得,已经跌了500点啦,还能再跌多少呢?风险不大!结果一路跌到2449点。 那么,沪指2449点的A股就有没风险了吗?2449点是市场公认的“政策底”,在政策的加持下,一波反弹之后A股依然大幅回调。10月30日的沪指最低点2521点,如果没有证监会在盘中罕见地发声,A股再度考验2449点支撑并非不可能。 回到昨天(12月20日),沪深两市双双低开。银行、基建等权重股领跌两市,沪指一度跌跳水跌逾1%,上证50指数跌逾2%,最低下探至2319点,刷新2017年5月以来低点。 眼看又跌到了比较敏感的位置,我们终于等来了“金稳委”盘中发声。 12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金稳委”)办公室召开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座谈会。 会议认为,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资本市场……当前资本市场风险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已经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与会代表认为,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要更加注重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要坚决落实市场化原则,减少对交易的行政干预。要借鉴国际上通行做法,积极培育中长期投资者……监管部门要加强与市场沟通,积极倾听市场声音。 然后A股止住了下跌的势头,有所回升。 就此来看,A股能不能跌出价值,这个真不好说。但是10月下旬以来,几乎所有盘中突发的政策利好,都是通过大幅下跌逼出来的。 10月中旬,当股权质押风险暴露的时候,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和“一行两会”的三位一把手集体向A股市场传递“呵护”之意。 一时间,利好云集。10月沪指低点定格于2449点,是为“政策底1.0”。 10月下旬,当资金纷纷出逃,强势股批量跌停,场内有可能发生踩踏时,证监会在盘中罕见发布声明称,减少交易环节不必要干预。10月下旬沪指低点定格于10月30日的最低点2521点,是为“政策底2.0”。 今天,当权重股纷纷下挫,上证50指数刷新2017年5月以来低点的时候,“金稳委”终于发声。今天沪指低点定格于2516点,是为“政策底3.0”。 政策底一个接着一个,因为,大家都知道,真的不能再这么跌下去了。再跌一阵,“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没准就会被突破!而现在能够短暂刺激A股的,只有政策信号。 如果在2499点,金融系统的领导们不出来喊话,那么股权质押风险将完全暴露,有可能引发上市公司流动性危机,进而形成局部的、区域性的金融危机。 如果在2521点,证监会不在盘中放出三个所谓“利好”,那么之前“政策底1.0”时候各位领导的喊话就算白费了。因为,任由场内机构资金踩踏风险发酵,强势股集体跌停带动整体市场下行,股权质押风险将再次暴露。 同理,12月20日在2516点,金稳委如果不说点什么,那么政策底1.0和2.0大概率都守不住了。因为,A股历史上的底部规律已经表明,市场底往往比政策底的位置还要低一些。 现在A股的状态是这样的,剧烈波动→风险暴露→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逼出政策利好→股市稳住→为化解危机争取时间。而通过盘中喊话的方式释放利好,在两个月之内已经用了三次。时至年末,目前市场依然在期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9年国内政策指明方向,交易型资金仍在观望,谨慎的情绪还是占据上风。 记得《曹刿论战》中有一句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每一次A股大幅下跌,逼出来的利好,就好像吃了“速效救心丸”,一时间生龙活虎。等药效过去了,就又颓废了。关键是药效可能一次比一次短暂。当然,这也符合熊市末期的一个明显特征,再多的利好也无法让市场上涨。
作为压舱石的银行股都顶不住了,焉能不再跌?!
【研究员】:柏双
编者按:这两天,银行股作为指数的最大权重,中流砥柱,连续杀跌。看来大部分的银行分析师,要把写好的2019年行业策略报告,撕掉重写了…… 而作为指数中最后一个坚挺板块的上证50指数20日跌破今年七月份以来的一个长达半年的平台,一个很重要直接原因也就是招商银行和平安的连续大跌。特别招行两天跌了7%,这是比较少见的。 银行股,怎么了?我们注意到,对此众说纷纭,观点不同,有的说是今年银行融资规模未完成,也有说是利润未达标,还有说是市场风格变了。一个传言最广的,是近日银监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他们“适度控制”利润增速,让2018全年的业绩增速“不要放太高”。同时,还要求某些城/农商行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四季度末的贷款利率须低于三季度末。甚至,连央行都罕见出手,指导部分区域的银行针对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成本适度降低”。 总之,似乎共识不多。但一个侧面也说明:银行股可吐槽的地方也不少!因为不管哪种原因是真正导致银行暴跌,都说明,在各个板块都已经一骑绝尘大跌之后,现在连最后的堡垒银行股也保不住了,作为指数权重,这对下一步股指可能造成的杀伤不能忽视!
【博览财经观察】这两天,银行股作为指数的最大权重,中流砥柱,连续杀跌。看来大部分的银行分析师,要把写好的2019年行业策略报告,撕掉重写了…… 而作为指数中最后一个坚挺板块的上证50指数20日跌破今年七月份以来的一个长达半年的平台,一个很重要直接原因也就是招商银行和平安的连续大跌。特别招行两天跌了7%,这是比较少见的。 银行股,怎么了? 我们注意到,对此众说纷纭,观点不同,似乎共识不多。但一个侧面也说明:银行股可吐槽的地方也不少! 有人说是因为昨晚央妈的深夜降准,有人说是因为20日下午,央行发布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还有朋友说,2018年银行计划融资4000亿,之前几个月,市场低迷,貌似只完成了1600亿,缺口挺大。于是最近几天公告多家银行密集出台融资计划,结果,银行股集体下跌。 也有大V认为,真正的原因,恐怕是证券时报的独家报道:近日银监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他们“适度控制”利润增速,让2018全年的业绩增速“不要放太高”。同时,还要求某些城/农商行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四季度末的贷款利率须低于三季度末。甚至,连央行都罕见出手,指导部分区域的银行针对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成本适度降低”。 神了吧,部分银行竟然被嫌弃钱赚多了,要求放慢利润增速。既然利润增速要放慢,那么估值就不能这么估了,机构先抛为敬。 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对部分银行的“窗口指导”既没有发文,也没有通知,是“一个建议”,但跟一些银行提及“适度调控”。 因此也有不同的观点否认道,未来银行业基本面变化的可能性并不大,主要还是市场风格变了! 其指出,其实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建筑、中国石化等蓝筹最近都比较弱。所以更像是一种风格的运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补跌,直接原因可能是一些机构在这种弱势环境下,机构对相对高位股票的减仓。 但不管哪种原因是真正导致银行暴跌,都说明,在各个板块都已经一骑绝尘大跌之后,现在连最后的堡垒银行股也保不住了,作为指数权重,这对下一步股指可能造成的杀伤不能忽视! 最抗跌的招行也开始暴跌反映了什么信号? 尤其连作为最抗跌股票之一的招商银行——相比大盘跌幅已逾20%,在周三之前招行的股价仅下跌了0.93%——都已经扛不住了,可见现在银行板块面临的窘境。周三招商银行大跌4%,今天收盘再跌3.21%。而最近招行股价已大跌近10%, 招商银行的大跌来自一则传言。周三,香港市场有传言称,招商银行内部定调2019年营收零增长,净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增长。若真如此,业绩将会大幅低于市场预期。 虽然昨日盘后招商银行回应,并没有收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但对招行这种巨无霸而言,如此跌幅实属罕见,传闻很可能并非空穴来风,获悉内幕的机构开始提前跑路。 基金今年三季报显示,基金三季度前5大重仓股分别是中国平安、贵州茅台、伊利股份、招商银行、格力电器。而除了招商银行之外,中国平安、伊利股份等在近日也出现了连续4日下跌,中国平安近4个交易日下跌了近5%,伊利股份近4个交易日下跌了5.5%。 此外还有一些基金重仓股也跌幅很大,如:长春高新,隆基股份,通策医疗、乐普医疗。 分析指出,这次杀跌的资金非同一般。50ETF期权持仓量首次突破260万张,这表明相当多的资金在流动性有限的市场中无法对冲风险。而资金当前的对冲意愿极为迫切,这就导致了50ETF的持仓创出了历史高点。 从期权的迹象上看,杀跌的资金绝对不是散户,因为散户不可能想到用期权这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对冲。同时对一般的资金来说,不存在出不掉的流动性风险,因此可以断定,本次的杀跌资金极有可能是机构类型的资金,具体来说可能就是基金、保险、银行理财这类资金。 机构资金杀跌的动机是:首先,由于时至年底这一特殊时间点,各类资金的回笼让市场捉襟见肘,甚至已经出现了部分基金因为遭受巨额赎回,而不得不实施延期赎回的现象。卖股以应对赎回压力就成为了基金重仓股当前最大的“利空”。 其次,在整个市场90%以上的个股都出现了惨烈下跌,股价跌回5年、甚至10年的背景下,那些股价还高高在上、其中资金依旧赚得盆满钵满的个股,自然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兑现压力。 不过也有辩证观点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恰恰这类个股的补跌,就是市场铸就中期大底的最后阶段。但由于它们的权重性和介入资金过于庞大,往往它们的调整时间和幅度都将成为影响中期大底何时完成的首要因素。 所以,对招行也开始跌?到底是更恐慌,还是看到希望?
投资参考
锂电池中的“三元高镍”是什么意思?
【研究员】:陈淼
编者按:本内参持续关注锂电池、新能车板块,可以观察到,周四行情虽然萎靡,但锂电池板块仍然维持相对活跃,多股逆势上涨。 首先,总结一下2018年锂电池行业的几个发展趋势。新能车行业维持飞速发展。2018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约80.3万辆,同比增长70%,乘用车市场增长迅猛,甚至超200%,但分化严重,真正受益的仅限于几家车企及排名靠前的几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行业方面,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约34.72GWh,同比增长97%。其中电池装机总电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合计产能约30GWh,占整体的86%。关于前10的座次之争,宁德时代、比亚迪稳居前两位。虽然每个单月中位于第三位的排名均有变动,却也主要被国轩高科、孚能科技、力神等不超过5家电池企业占据,越往后企业排名的变动越大。 而今年以来,锂电池提升能量密度的发展趋势无非两种:软包降低重量、三元正极提升能量密度。本内参之前已强调过软包趋势,今天再来讲讲,高镍三元的发展趋势为什么值得重视。 鉴于NCA暂时无法用软包技术封装,随着软包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国产动力电池在2019年仍有加速跟上的希望。LG化学CF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批量生产NCM 811正极材料的电池用于电动公交车,软包电池仍是NCM622型应用于大多数新能源汽车。
【博览财经研报】本内参持续关注锂电池、新能车板块,可以观察到,周四行情虽然萎靡,但锂电池板块仍然维持相对活跃,多股逆势上涨。 今年以来,锂电池提升能量密度的发展趋势无非两种:软包降低重量、三元正极提升能量密度。本内参之前已强调过软包趋势,今天再来讲讲,高镍三元的发展趋势为什么值得重视。 效率提升的主流路径:高镍三元 与芯片行业的制程发展高度类似,锂电池行业发展的目标是更轻便、能量密度更大,这个标准也是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要求。从财政部补跌的变化可以看出,对于新能源汽车,监管层最大的目标是,力促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升级: 与传统电池不同,锂电动力电池拥有一个庞大的正极、较小的负极、和较少的电解液,正极成本达到动力电池整体成本的40%左右。从目前技术来看,锂电池能量密度升级的主要攻关方向,一个是降低封装外壳的重量(软包),二个就是提升正极所能携带的能量密度。 三元锂电里的“三元”,纯粹指代正极技术,意思是,正极材料是由三种金属制成的。上一代动力电池我们叫磷酸铁锂,是因为正极材料是磷酸铁锂制成的,磷酸铁锂虽然安全,但能量密度无法提升到160Wh/kg以上。 三元正极有两个方向。一个叫NCM,N=镍、C=钴、M=锰,后面往往带数字,例如NCM523是当前主流,意思是三种元素的配比是5:2:3;另一种技术叫NCA,A=铝,NCA电池的配比相对固定在8:1.5:0.5。 那么什么叫高镍三元?NCM电池三种元素中,随着镍元素占比升高,三元正极材料的比容量逐渐升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也会随之提高。但是,随着镍元素的升高,NCM电池内的锰元素较难稳定更多的镍,导致体系能量密度稍低,所以续航表现不如NCA电池。 那么为什么国内厂商不生产NCA电池?因为技术达不到。NCA电池铝的含量非常少,因此可以理解它接近二元材料,以Al代替锰,是将镍钴锰酸锂通过离子掺杂和表面包覆进行改性,离子掺杂可以增强材料的稳定性,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但是镍钴铝电池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因为,Al为两性金属(可以同时与酸和碱发生化学反应),不易沉淀,因此NCA材料在较高温度的情况下,会发生热失控,从而引发危险。 NCA技术主要集中在日韩厂商(LG、松下)手中,中国企业技术主要差在两点。一是,制程方面,NCA要求在电池生产全过程均要控制湿度在10%以下,这对国内企业形成了很大的挑战;二是NCA目前必须采用耐压的圆柱电池壳,这不是国内厂商电池包装技术发展的方向。 NCA技术和NCM技术差距多大? 2018年初,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在NCA电池技术方面获突破性进展,能量密度再提升30%,并且生产成本大幅下降,特斯拉车型的续航里程可达到640km以上;6月时特斯拉强调,再次在电池技术方面获突破性进展,能量密度再提升30%,预计达到330Wh/kg水平。 国产电池当前量产的较高水平来自宁德时代,其NCM622技术在第11批推荐目录中达到了170Wh/kg水平。从目前国内技术来看,接下来NCM811装车,有望达到210Wh/kg水平。 但是,鉴于NCA暂时无法用软包技术封装,随着软包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国产动力电池在2019年仍有加速跟上的希望。LG化学CF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批量生产NCM 811正极材料的电池用于电动公交车,软包电池仍是NCM622型应用于大多数新能源汽车。 锂电池产业已出现高度集中化趋势 总结一下2018年锂电池行业的几个发展趋势。 新能车行业维持飞速发展。2018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约80.3万辆,同比增长70%,乘用车市场增长迅猛,甚至超200%,但分化严重,真正受益的仅限于几家车企及排名靠前的几家动力电池企业。 动力电池行业方面,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约34.72GWh,同比增长97%。其中电池装机总电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合计产能约30GWh,占整体的86%。关于前10的座次之争,宁德时代、比亚迪稳居前两位。虽然每个单月中位于第三位的排名均有变动,却也主要被国轩高科、孚能科技、力神等不超过5家电池企业占据,越往后企业排名的变动越大。 锂电生产设备方面,排名前10的设备企业今年市场份额超60%,预计明后年将超80%。同时,新进入者将变少,各细分领域逐渐衍生出龙头企业,比如卷绕机领域先导智能领先;涂布机领域新嘉拓、浩能科技领先。 国内三元正极材料产能主要集中在三家: 当升科技:深度绑定比亚迪,NCM811已量产,NCA已完成中试工艺定型。 国轩高科:NCM622绑定北汽、众泰,明年初或小批量生产NCM811软包。 杉杉股份:NCM811产能8200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