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透视
给居民减税:把举债买房的利息全部抵消,居民部门就可重拾消费信心
本次会议强调了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稳中有变,且首次提出变中有忧,同时,前期政策中强调的多项问题得以持续推进,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加强。而本次会议中,对经济问题提出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预计后续政策全面性增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为主线:首次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预计前期各类相关政策后续仍将继续推行,但针对性更强;提出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包括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从制度层面保障企业成长;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生产、经济、就业、金融、实体的良性循环。
七项重点任务揭示稳定预期,再提需求:发现2018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工作中,绝大多数在今年得以延续,制造业升级、国企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开放等均在2019年的七项任务中得以体现,稳定预期非常明显。在政策延续的同时,发现其方向明显细化,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显示出政府施政逻辑由大水漫灌向针对性改变。与此同时,2019年重点工作中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2019年的全新提法,拆解开看着重提到居民消费及投资,会议强调“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从表述中看,制造业投资将加大投入,基建表现大概率好于2018年。
而刺激消费和投资,需要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包括加大财政支出、适度扩张财政赤字,加大转移支付的效果,并且能够用财政加大政府基建的开支,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未来减税等方面还需要看明年两会期间对财税政策的调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赤字率的扩大%),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专项债不纳入财政赤字,给了地方政府更的融资空间,预计供给量有可能达到2万亿元)。
针对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减税,这次会议也给出了答案,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预计增值税将是减税的重点,测算在16%这一档降至14%、10%与6%两档合并时,增值税以及对应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减免规模在1万亿左右。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报告有三处提及:一是“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二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三是“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综合起来看,地方政府债务约束不会显著放松,但是开正门力度会加大。
如果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能够落地,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将有望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和创新驱动。
目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债务激增。过去3年居民新增债务20万亿,按照5%左右的贷款利息,相当于居民每年要多付1万亿的贷款利息。但这两年我们的个税改革给居民减负了3000亿左右,而如果增值税减免可以达到1.5万亿规模,假定其中的一半属于居民,那么相当于我们给居民部门累计减税了1万亿,相当于把过去几年举债买房的利息全部抵消了,居民部门就可以轻装上阵,重拾消费信心。
如果我们也能抑制货币超发冲动,不走刺激地产老路,而是大力给居民企业减税降费,那么未来我们也有希望走向消费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因此,按照中国50%左右的政府债务率,目前依然远低于美国的97%、日本的100%,欧元区的87%。特朗普在政府债务率高达97%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发动万亿美元的减税政策,而我们的政府债务率远低于美国,这就意味着我们也具备举债来减税的能力。
而政府举债的另一个约束是财政赤字率,通常各国都把《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规定的3%作为财政赤字率的红线。
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去一直把3%作为财政赤字率的红线。18年中国的财政赤字预算为23800亿,预算赤字率为2.6%。假设19年预算赤字率提高到3%,GDP升至97万亿,那么19年的预算赤字可以上升至29100亿,比18年增加5300亿,上升空间有限。
综合来看,要想大幅提高19年我国实际财政赤字,除了增加名义财政赤字率从2.6%到3%、增加5300亿名义赤字以外,还可以使用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
因此,加总新增名义赤字、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之后,19年的实际赤字总规模可以比18年增加约4万亿,达到6万亿的规模。其中的3万亿来自于名义财政赤字、2万亿来自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其余1万亿来自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博览财经分析】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出现了新的变化,去掉了“中性”,增加了“松紧适度”的说法。
博览财经认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明年依然会保持偏宽松的基调,但会加强对短端利率的引导,保证其在政策利率附近波动,避免出现过松或过紧的流动性环境。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到“稳健”,表明2019年的货币将比今年更加宽松,m2、m1触底回升可期。
但今年下半年以来,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对下阶段形势的判断要求货币政策作出前瞻性、灵活性的调整。调整的方向就是松紧适度,采取逆周期调控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与去年较为笼统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不同,今年的会议提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显得更有针对性,或表明了发债仍将作为突破口来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本次会议将“逆周期调节”及“稳定总需求”放在首位,先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体现政策以稳为主的总基调。财政政策方面,预计明年减税(增值税为主)降费(社保费率调降为主)累计将超今年总体水平,预计在1.3万亿以上。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将会出现向稳增长切换的过程,逐渐由灵活适度转向稳健略宽松。预计明年政策调控方向将着力发展制造业投资,基建和地产等传统动能作为储备政策。
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疏通传导机制,使得银行间资金面的宽松可以传导到实体,尤其是民企和小微企业,预计明年还会有更多针对扶持民企和小微企业的政策。最近出台的TMLF就是其中一例。
而此次会议明确货币政策定调不再提“中性”,在这一层面罕见提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会议提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一提法在央行层面表述较多,而在中央层面表述非常罕见,这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改善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的传导,应当表现为期限利差的收窄;二是改善无风险利率向风险利率的传导,应当表现为信用利差的收窄。中国不仅应当加快建立有效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应当建立有效的信用定价曲线,而不应当除了无风险就是高风险,两级严重分化。
另外,今年强调要“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去年的提法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从今年来看,央行在货币政策调控、保持流动性稳定方面效果明显,市场的利率趋于回落。但是整体信用紧缩的状况还是对实体经济,包括一些民营、中小微企业带来压力,如何将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能是明年的一个重点。
由于货币到信用的传导受阻,货币已经形成流动性陷阱,单方面宽松货币的意义有限,所以会议并未强调宽松或中性,而是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预计货币政策不会简单降息(贷款基准利率)刺激,降息无益于疏通货币信贷向实体经济的传导路径,反而会形成刺激房地产的政策预期。易纲行长也在长安金融论坛上提到:“基础利率和基本利率没有变,但市场上最重要的七天回购利率下半年比上半年有所降低,可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与去年稳健中性的表态相比,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取消了“中性”的表述,结合当前TMLF定向降息,此前央行降准、支持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融资等情况来看,货币政策宽松的态势是十分明显的,预期未来降准、降息仍在2019年政策工具箱当中。
年初兰州、年末菏泽,蹚出房地产调控“红线”
【博览财经研报】2018年的楼市调控故事,以1月份兰州试探性“放松限购”未果开头,而却是菏泽的“放松限售”的成功收尾。
部分地方这试探性的一步棋,先从一个小地方开始,如果没有上面的“负面反馈”,那么接下来很可能是大面积的,雨后春笋一样的放松调控。
根据一城一策,甚至一城多策的政策诉求,分类调控是本轮调控的主要基调。未来库存过多的区域松绑政策,库存少的区域则加码调控,而非“一刀切”,据悉,省住建厅不干涉各个地方住建部门的具体政策,有的政策需要报备,有的不需要报备。
……
博览财经清晰的记得,此前就屡屡出现过“上面要是没有负面反应,后面就会有诸多城市跟进‘松绑’,如果上面有负面的声音,则往往就以‘继续研究’为词不了了之”的情况。
博览财经注意到,现在楼市虽然已经明显回头,一二线热点城市调控成效显著,不仅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连续3个月环比下跌,而且连续2个月超过10个热点城市二手房价格下调,这一现象是全国4年来首次出现。
(2)河南:三四线城市,比如驻马店、平顶山、安阳、濮阳、商丘、新乡等
(4)湖北:襄阳、宜昌等
(6)江苏:徐州等。
博览财经注意到,这些地方有几个共同的特征,一是都是三四线城市,二是都是人口大省(返乡置业量大),三是很多是老工业城市(棚改体量大)。2016年以来的棚改带来多重利好,让地方政府突然之间享受到了“掉馅饼”的好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但烟花易冷,到了退潮的时候也是最痛苦的。
本轮房地产调控最大的特点是一城一策,而分类调控是本轮调控的主要基调。未来在房地产发展平稳健康的总体要求下,不仅仅是一城一策,也可能是一城多策。库存过多的区域松绑政策,库存少的区域加码调控。
调控需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这也是去年以来中央强化地方调控主体责任,在把握“房住不炒”和“稳房价”大前提下由各地方政府自行调控的原因。今年以来的确有部分城市对政策进行了调整,如兰州取消了对部分库存较大的偏远地区的限购措施,并以限售替代限购,而对住房供求矛盾突出的主城区仍从严实施限购等调控措施;广州针对“双合同”问题,在调控力度不放松、保持房价稳定的前提下,对新房预售和网签价指导机制做优化,严禁房企拆分价格报备。截至目前,这些地方的政策“调整”确实尚未突破“房住不炒”的底线,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是为了落实分类调控、因域施策,提高调控的精准性。
政策上,要让房地产成为实体经济,限制地价(包括配建保障房、公共设施以及租赁住房)、限制房价就是必然的。限售退出后,给地方政府调控主导权,但限价、限购、限贷继续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