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并未对股市宏观流动性有根本改善,但仍带来希望》:降准看似释放1.5万亿资金,但并没有整体上改善流动性格局。不过,降准最主要的作用其实是重新给了市场迎来未来流动性政策会发生转变的信号,市场仍会报以期待和希望为主。至少本周短期市场还是会以看涨情绪占据上风。 首先,此间的一系列举措起码缓解了货币集中回笼前夕的短期资金紧张局面,也对市场的预期起到了提振作用。其次,尽管我个人包括场内相当一部分冷静的人对全面降准是否代表大放水局面存在很多质疑,但也有一种观点指出,这次不采取定向而采取全面降准,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之。 更重要的是,过去一年多来一直被作为A股重要参考系的美股走势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的表述也有了重大转折动向。美股近期的暴跌已经让美国当局有了“救市”意识,毕竟全民皆基还是让政府部门面对股市的下跌亚历山大。此间美联储说缩表政策可能改变,是一个对中国局势有利的暗示。这意味着全球流动性有可能开始从收缩去杠杆转向稳杠杆,中国做了三年的去杠杆和去产能,后续也能在全球货币政策趋稳的环境下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比如降息之类的——这对A股的中期走向会具有更持续性的影响。 总之,本周我们的主流观点认为可以相对提升仓位做进一步的观察。 《“楼市松绑”遮遮掩掩,地产股何去何从?》:在房价涨势不再,跌势初显的背景下,考虑到目前宏观经济和地方财政所面临的压力,楼市调控政策进一步趋严(加码)的基础还存在吗?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其政策诉求在于控制房价涨幅,而2018年以来重点城市的房价增速已基本得到抑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地方债务的兑付压力也催生了较强的财政诉求,房价压力小的地方政府或具备隐性调整地产政策的动力。
博览视点
降准并未对股市宏观流动性有根本改善,但仍带来希望
【研究员】:柏双
结论:我们的主流观点认为,降准看似释放1.5万亿资金,但并没有整体上改善流动性格局。不过,降准最主要的作用其实是重新给了市场迎来未来流动性政策会发生转变的信号,市场仍会报以期待和希望为主。至少本周短期市场还是会以看涨情绪占据上风。 首先,此间的一系列举措起码缓解了货币集中回笼前夕的短期资金紧张局面,也对市场的预期起到了提振作用。其次,尽管我个人包括场内相当一部分冷静的人对全面降准是否代表大放水局面存在很多质疑,但也有一种观点指出,这次不采取定向而采取全面降准,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之。 更重要的是,过去一年多来一直被作为A股重要参考系的美股走势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的表述也有了重大转折动向。美股近期的暴跌已经让美国当局有了“救市”意识,毕竟全民皆基还是让政府部门面对股市的下跌亚历山大。此间美联储说缩表政策可能改变,是一个对中国局势有利的暗示。这意味着全球流动性有可能开始从收缩去杠杆转向稳杠杆,中国做了三年的去杠杆和去产能,后续也能在全球货币政策趋稳的环境下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比如降息之类的——这对A股的中期走向会具有更持续性的影响。总之,本周我们的主流观点认为可以相对提升仓位做进一步的观察。
【博览财经分析】我们的主流观点认为,降准看似释放1.5万亿资金,但并没有整体上改善流动性格局。不过,降准最主要的作用其实是重新给了市场迎来未来流动性政策会发生转变的信号,市场仍会报以期待和希望为主。至少本周短期市场还是会以看涨情绪占据上风。 在上周五(4日),总理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进一步采取减税降费措施,运用好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这句话里面超预期的一点就是全面降准,让人意外的就是央行实施的速度竟会如此迅速,这种超预期恐怕也是当日股市反响如此热烈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首先需要驳斥的一个错误观点是:全面降准后,股市整体的外围宏观流动性真的有显著好转吗? 近期特麻辣粉(TMLF)叠加扩大普惠金融政策覆盖面后,迅即又出手全面降准,政策面稳定跨年流动性的意图还是十分明显。不过股市外围的宏观流动性局面这个账还是得算算: 央行宣布将于1月15日、25日分别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0.5%,累计释放资金约1.5万亿元。 加上即将开展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所释放的资金,再考虑今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不再续做的因素后,净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 不包括逆回购与国库定存到期,今年1-2月有较高的资金回笼,包括: 1)MLF一季度到期1.2万亿; 2)春节前的现金漏损提现大约1.5万亿; 3)1月份缴税大月,财政存款增长大约6000亿(过往四年均值); 4)地方债发行提前冲量(3000亿以上)。 加总至少3.7万亿!也就是说,降准释放1.5万亿仍然不能完全填补回笼造成的缺口。所以算笔账之后会发现对于一季度的流动性而言也没有想的那么宽松。 不过,对冲之后,全面降准实际释放流动性规模极度有限并不代表股市流动性环境整体没有改善性。 首先,此间的一系列举措起码缓解了货币集中回笼前夕的短期资金紧张局面,也对市场的预期起到了提振作用。 其次,尽管我个人包括场内相当一部分冷静的人对全面降准是否代表大放水局面存在很多质疑,但也有一种观点指出,这次不采取定向而采取全面降准,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之。 第一是货币传导机制的失效令央行开始采取全面性的政策。 回顾今年也可以看到,结构性的宽松政策有过很多次了,但是都见效不大,说了很多次的扶持小微企业融资也比较尴尬。 结构性的政策反而让底层信用板块得不到多少政策面的优惠,与其导致流动性被截留,倒不如直接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受到美国国内股市影响的环境下顺势实施全面降准,这样水涨船高也能让各个市场雨露均沾一点。 第二是在当前越来越突出的经济下行压力,要求决策层不得不祭出相对扩大放水的招数来,只是决策层在表面上并不会承认这种趋势,只会在事后得到确认罢了。但股市层面仍会反馈。 此外,克强总理在4日的座谈会上,再度表达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是2015年股灾后,总理首次对A股表态,这对本周的短线市场信号作用也会非常强。 更重要的是,过去一年多来一直被作为A股重要参考系的美股走势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的表述也有了重大转折动向。 回顾历史,此前中国之所以搞去产能、去杠杆,本质上还是因为美国带领全球货币政策的收缩,整体流动性变少了,中国只得把有限的钱集中到有效的资产上去。因此,中国何时能够转向宽松的核心就是盯住外部美联储的动作。 而现在我们确实注意到,美股近期的暴跌已经让美国当局有了“救市”意识,毕竟全民皆基还是让政府部门面对股市的下跌亚历山大。此间美联储说缩表政策可能改变,是一个对中国局势有利的暗示。这意味着全球流动性有可能开始从收缩去杠杆转向稳杠杆,中国做了三年的去杠杆和去产能,后续也能在全球货币政策趋稳的环境下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比如降息之类的——这对A股的中期走向会具有更持续性的影响。 可以看到,与中国降准不约而同的是,美联储2019年第一次亮相,却也透出了利率松动的迹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一改半个月前对市场的“冷漠”,强调政策并不死板,表示视情况可能改变收紧货币的步调,试图缓解市场担忧。 受此消息影响,美股周五大幅攀升,三大股指涨幅均超过3%,道指飙升逾700点——这对本周的A股,无论是在市场表现还是政策与方面,都同样带来了正面的示范效应。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事传闻,则是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调任证券行业新的监管首脑的消息周末在网上疯传,限于合规性要求,本文这里不方便展开,各位自行去网上搜索相关消息,这里要说的是,历史上,金融监管高层的人事变动,向来会在市场层面引发所谓“新人新面貌”的自嗨期待。何况很多人指出,此位的名称对市场的兆头更好! 总之,本周我们的主流观点认为可以相对提升仓位作进一步的观察。
多维观察
少数派观点:降准后可相对提升仓位,但趋势性上涨几率仍不大
【研究员】:柏双
编者按:开门见山:总体上,市场主流对降准对股市的预期偏乐观,但是也有很多有惨痛历史教训的投资者是有疑虑的。不同于上文侧重谈希望,本文会更多陈述一些疑惑之处,算是现在市场情绪的碰撞。 大A股上周五(1月4日)无惧美股黑天鹅的强势大涨(三大指数涨幅均超2%、全天沪指从最低到最高点的拉升幅度接近4%),而盘后央行果真如盘中传闻的大放水消息那般一次性全面降准1个百分(从幅度和规模上看,都是显著超出往次的降准的!),这两大“重大转折喜讯”叠加,看起来,似乎很值得说道说道,似乎真的代表了A股要迎来否极泰来的希望了?! 不过,仔细一分析,个人以为,暂时还是不能太早下定论,过去一年多降准进行了多次,更高级别会议对于稳定股市的表态也承诺号召过多次。但从实际结果来看,大部分都只是起到短线续命的作用后,预期就很快被消化殆尽,有的甚至连续命作用都未能体现,此次全面降准只是因超预期性较大而市场反馈较热烈,但是否是转折点,还是要继续观察。 个人高度提醒,依然要特别防范此前已经在市场演绎过太多次的:政策没动静时,极度期待政策救市;政策救市来了又极度怀疑救市诚意和成效的,极速变化的矛盾心态,在市场继续演绎。 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是,鉴于市场此次对降准有较高期待的力量还是占据上风,本周短线还是可以折腾数日,可以相对提升仓位。但降准是否代表大放水前兆,能否成为趋势性上涨的信号,几率仍然不大!
【博览财经分析】开门见山:总体上,市场主流对降准对股市的预期偏乐观,但是也有很多有惨痛历史教训的投资者是有疑虑的。不同于上文侧重谈希望,本文会更多陈述一些疑惑之处,算是现在市场情绪的碰撞。 大A股上周五(1月4日)无惧美股黑天鹅的强势大涨(三大指数涨幅均超2%、全天沪指从最低到最高点的拉升幅度接近4%),而盘后央行果真如盘中传闻的大放水消息那般一次性全面降准1个百分(从幅度和规模上看,都是显著超出往次的降准的!),这两大“重大转折喜讯”叠加,看起来,似乎很值得说道说道,似乎真的代表了A股要迎来否极泰来的希望了?! 不过,仔细一分析,个人以为,暂时还是不能太早下定论,过去一年多降准进行了多次,更高级别会议对于稳定股市的表态也承诺号召过多次。但从实际结果来看,大部分都只是起到短线续命的作用后,预期就很快被消化殆尽,有的甚至连续命作用都未能体现,此次全面降准只是因超预期性较大而市场反馈较热烈,但是否是转折点,还是要继续观察。 回顾当日行情,应该说,1月4日早盘的低开是在市场的预料之内的,在隔夜美股道指再度暴跌六百多点的黑天鹅之下,相信很多人(包括政策君)对4日当天A股的表现是不看好的。但之后随着大放水传闻的扩散,指数就开始了在高涨幅上的亢奋。 我们看到,在当日开市不久,一个消息扩散开来: 简单说,当日克强总理再度亲自出马,带领刘鹤副总理及一行两会首脑一干人马巡视有关金融机构总行。欢声笑语中,传来大放水的传闻。 而随着传闻扩散并最终局部得到官方确认(官方新闻通稿盘后将巡视金融系统确认了,但是不是“大放水”仍待考证),当日分时线走势也就从早盘的低开,然后到午盘之后就是高位盘旋,并收高,其中,被传将享受国家注资的券商则毫无例外地成为当天的领涨板块。
但你仔细一研究就会发现,这不还是典型的市场在跌破前低后“极度悲观甚至绝望,但同时也可称为预期一致性见底”的情况下,对政策层面及时传来“救市大利好”的“政策市”特征演绎么?! 但个人高度提醒,依然要特别防范此前已经在市场演绎过太多次的:政策没动静时,极度期待政策救市;政策救市来了又极度怀疑救市诚意和成效的,极速变化的矛盾心态,在市场继续演绎。 其结果是,一旦没有持续的信息证实“救市诚意和救市强度”都会不断攀升(这种概率是很大的),则短线的大涨随时会变成前期深套资金的夺路而逃机会,然后反弹就立马完蛋的结局。 毕竟,降准并不是啥出人意料的套路,之前央行早就降准过多次,从实际结果来看,对股市的作用非常有限。 统计显示,历次降准后上证指数次日上涨概率不足四成。回顾历史,央行16次降低大型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消息公布次日沪指表现看,平均下跌0.57%,上涨概率为37.5%;从消息公布后5个交易日沪指表现看,平均上涨0.22%,上涨概率43.75%。 经历过太多次“救市套路的伤痛”的股民们都早已明白,救市第一天是可以兴奋一下的,至于后面嘛?就看谁能踩准撤退的点儿了。 我个人之所以认为,4号的大涨能否成为一个拐点(即便不考虑后续对大放水的一些澄清会降低预期,仅仅考虑到市场熊了这么久),也是需要打个大问号。也是因为还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明确: 其一,从去年的12.13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货币政策虽然拿掉了“中性”二字,只强调“稳健”,而财政政策系相对扩大债务、推动基建扩张的态度也很明显,但也并没有任何大放水的意思。 而熟悉中国政策宏调套路的人都知道,这两个最重磅会议一般至少能管未来三个月,现在连会议精神都还不能说全部下发到基层,这么快高层政策就改弦更张了? 这是需要怀疑的?! 的确,对于央行一次性全面降准1个百分点(据称释放约1.5万亿元资金),从幅度和规模上看,都是超出往次的降准的,确实体现出一定的放水诚意。 但,一则,这跟降息对股市的预期效果和实际影响还是不能等量齐观。 二则,克强总理和央行都已经明确表态,降准也跟股市无关,是为了对冲春节前的现金流动性紧张和扶持民企实体经济来的。 所以才把这个全面降准分成“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而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在于“能够基本对冲今年春节前由于现金投放造成的流动性波动,有利于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其二,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过,股市现在面临多个层面的根源性矛盾,但能否解决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 1是,顶层设计将“激发市场活力”与大干快上推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划上等号。而投资者认为激发市场活力应该是推动一波上涨行情,让市场恢复一定的赚钱效应,从而才能吸引增量资金入市。 2是,顶层设计将股市定位为主要是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输血的场所,而投资者希望肯定金融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金融市场本身的繁荣与经济繁荣之间应具有匹配性。 3是,顶层设计将贸易争端的国际国内影响定位在“高度可控”,这固然是出于我方利益的必然强硬,但更重预期影响的A股投资者却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高度担忧、非常重视。 这也导致金融监管层始终特别强调股市的融资功能,无论行情阴晴,都对IPO常态化坚持不变,而投资者希望股市再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上应该相对平衡。这也导致各种出于中长线制度建设的所谓“制度创新”,没过多久却就陷入了或被打脸,或不断打补丁堵漏洞,甚至改选更张的矛盾。 而上述这些核心问题,都不是靠放水能够解决的,甚至可以说降准是在回避这些更核心的问题。而这些根本性的矛盾没有得到梳理和纠偏,决定了即便大放水,市场也是扭曲的,无法真正建立趋势性上涨信心的! 何况是否真会有大放水,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至少从本周末的有关消息来看,官方在明面上是直接否认了大放水的说法的。 未来,投资者需要继续观察决策层对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是否会有进一步放水指示,也要看有关金融监管层是否有更多比较实际的、直接指向有利于股市“大放水”的表态。 如果,“大放水”真的要来。OK,没的说,大举压上,随便买。 否则,就仍只是给了大家一个偷鸡和解套减亏的短暂机会罢了,很快还是会打回原型! 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是,鉴于市场此次对降准有较高期待的力量还是占据上风,本周短线还是可以折腾数日,可以相对提升仓位。但降准是否代表大放水前兆,能否成为趋势性上涨的信号,几率仍然不大!
投资参考
“楼市松绑”遮遮掩掩,地产股何去何从?
【研究员】:林维
编者按:在房价涨势不再,跌势初显的背景下,考虑到目前宏观经济和地方财政所面临的压力,楼市调控政策进一步趋严(加码)的基础还存在吗?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其政策诉求在于控制房价涨幅,而2018年以来重点城市的房价增速已基本得到抑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地方债务的兑付压力也催生了较强的财政诉求,房价压力小的地方政府或具备隐性调整地产政策的动力。
【博览财经分析】2018年楼市在各地遮遮掩掩的“松绑调控”中结束。自山东菏泽打响第一枪后,广州、珠海、杭州、衡阳、合肥等地都传出了楼市新政。虽然政策震动不大、甚至遭遇“朝令夕改”、“否认放松”,但也暗示着2019年房地产市场即将到来的政策微调。那么,调控政策边际放松,对2018年跌幅靠前的地产板块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 综合来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房价走势相对平稳,置换刚需未得到充分满足,在“房住不炒”和“长效机制”的前提下,调控政策仍将以严为主,但边际可能有所放松,对原本极度悲观的行业情绪有提振作用。 政策略有“松动” 作为一个受调控政策影响极大的行业,地产股博弈的关键就是博弈政策的松与紧。未来对于楼市的调控,还会更严厉吗? 可以看到,目前楼市所面临的调控有点像一个大冰柜。调控的目的是让市场降温、让购房者冷静。限购、限贷和限价等手段一出来,想不冷都不行了。既然市场冷了,那么房价也就有点“凉凉”了。最近公布的房价数据,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房价环比下滑的城市数量在增多。 但是,也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需要思考。在房价涨势不再,跌势初显的背景下,考虑到目前宏观经济和地方财政所面临的压力,楼市调控政策进一步趋严(加码)的基础还存在吗?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其政策诉求在于控制房价涨幅,而18年以来重点城市的房价增速已基本得到抑制。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地方债务的兑付压力也催生了较强的财政诉求,房价压力小的地方政府或具备隐性调整地产政策的动力。 从近期的政策动向来看,楼市调控边际放松的苗头已经出现了。 先来看“打响第一枪”的菏泽。菏泽市住建局关于取消二手房转让期限规定的情况说明中,把这“压力”归于老百姓的迫切愿望以及原规定带来的二手房价格大涨。 对住建部门来说,楼市调控选择松还是紧,也犯难。在衡阳市发改委、住建局松绑限价政策不到一天,衡阳市政府便撤回了这一文件。 看来,对过去严厉的行政管控进行适度修正,是房地产市场恢复稳定运行的必要举措,预计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会适当调整。 另一个迹象则是,宏观层面的“去杠杆”向“稳杠杆”转变。去年10月下旬以来,为了缓解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金融系统和地方政府都在出钱出力,市场资金面逐渐由前期过紧状态转为稳健充裕。随后有媒体报道,北京、广州、杭州、南京、武汉等重点一二线城市首套房利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央到地方,依然明确要求“房住不炒”,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不会发生改变。 历史的借鉴 其实,当前房地产行业和地产股所面临的环境,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 受欧债危机的拖累,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加速放缓,并在2012年持续探底,与当前的宏观环境如出一辙。同时,2008年底“四万亿”催生房地产“泡沫”,2010年起房地产调控不断加码,商品房销售也逐渐转冷。 从市场走势来看,2012年A股呈现“先扬后抑、整体震荡”的态势,上证综指全年仅小幅上涨3.17%。但房地产板块却走出独立行情,2012年全年大涨31.73%。
从2012年的房地产行情来看,政策边际缓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土地流拍数量增多,地方财政困难加剧,稳增长、保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持续严格的调控政策,也对住房刚需产生较大的抑制。因此,虽然房地产调控主基调仍然从严,但边际上出现一些微调。 这也与当前政策环境有些类似。 另外,从业绩上看,房地产股的内生价值较为扎实,尤其在A股磨底震荡阶段,板块低估值之下的价值回归仍然可期! 首先,不少企业在2016年房价大涨前取得丰富的土地储备,良好的存量资源使得企业资产价值明确。 其次,尽管2018年下半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速会比上半年显著下降,但全年维持商品房销售金额实现正增长确定性高,意味着2018年和2019年销售业绩确认结转后,房企核心净利润仍有较强支撑。 最后,资金和土地资源正加速流向头部公司,支撑头部公司销售强增长,助推资金集中度提升、土地资源集中度提升、销售集中度提升。
国际金价能否连续上涨?A股白银板块为何异动?
【研究员】:陈淼
编者按:本内参数周前曾强调过,国际金价、A股贵金属板块短期存在做多预期,白银比黄金更为值得留意。从结果上看,纽约黄金现货价格已从当时的1228美元左右,涨至目前接近1300美元关口位置。A股黄金板块多股阶段新高,且近几个交易日,白银板块多股表现强势,金贵银业、兴业矿业均出现大涨。 黄金短期涨幅较大,如何看待后续表现?白银板块后续潜力如何? 我们认为,中期来看,美国CPI通胀率的变化,对黄金价格存在较大影响,由于美国通胀水平仍然较低且预期未来较长时间仍然较低,因此金价连续上涨可能性较小。从策略上看,只要金价在1月份不出现大幅回调,1-2月将是金银比修复的重要时期,若能回归到60以下水平,白银板块滞后于黄金板块表现,显然值得投资者期待。
【博览财经研报】本内参数周前曾强调过,国际金价、A股贵金属板块短期存在做多预期,白银比黄金更为值得留意。从结果上看,纽约黄金现货价格已从当时的1228美元左右,涨至目前接近1300美元关口位置。A股黄金板块多股阶段新高,且近几个交易日,白银板块多股表现强势,金贵银业、兴业矿业均出现大涨。 黄金短期涨幅较大,如何看待后续表现?白银板块后续潜力如何? 我们认为,中期来看,美国CPI通胀率的变化,对黄金价格存在较大影响,由于美国通胀水平仍然较低且预期未来较长时间仍然较低,因此金价连续上涨可能性较小。从策略上看,只要金价在1月份不出现大幅回调,1-2月将是金银比修复的重要时期,若能回归到60以下水平,白银板块滞后于黄金板块表现,显然值得投资者期待。 短期不宜过分看高金价 我们认为短期金价已进入见顶区间,谈三点思考。 第一,市场普遍认为,美元指数既然与金价负相关,所以近期美元指数下跌,市场出现鸽派一致性预期,金价就该持续上涨。我们的不同观点是,从事件驱动、事件研究的角度来看,美元指数下跌,往往构成黄金价格上涨的“窗口事件”,但在事件之后,黄金价格涨幅能有多高?是不一定的。 非常明显,从二者历史变化的幅度来看,黄金价格的涨跌幅度则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美元弱势并不足以促使黄金价格大幅反弹。 第二,中期来看,美国CPI通胀率的变化,对黄金价格存在较大影响。 由于持有黄金没有利息,因此黄金的避险功能与实际利率水平成反比。如果实际利率上升,持有黄金的成本上升,黄金的吸引力下降,价格有下跌压力;若实际利率下降,则持有黄金的成本下降,价格有上涨动力。 可以明显观察到,虽然利率对金价确实有影响,但影响的大小,与通胀率的高低有较大关联。 在1972 年至1983 年期间,美国通胀水平经历过两轮快速上行并下降,期间美国CPI 同比均值为7.84%,通胀率整体维持较高水平,期间黄金价格和通胀率的相关系数达到0.46,黄金和实际利率也是高度负相关;但在通胀率较低的1988-2005年代,黄金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就明显松很多。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都非常低,伯南克时期以后,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机制发生变化,通胀率长期维持相对低位,这引发实际利率对于金价的传导不畅。 因此从中期来看,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美国通胀水平会在近两年大幅提升,因此黄金保值功能也较难中期持续受到高度追捧。 第三,短期来看,事件驱动所引发的短期避险情绪,往往是黄金价格出现短期巨幅波动、出现明显超额收益的导火线。例如2008年9月17日,雷曼兄弟东窗事发,黄金当日大涨10.79%。 短期来看,在近期市场忧虑美国经济走弱的背景下,叠加美股大跌,日元兑美元汇率出现巨幅波动,引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是近几个交易日现货黄金价格能够快速冲击1300关口的主要推动因素。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黄金价格当前维持高位,更多是短期避险情绪驱动,由于上文两个中期关键因素没有出现彻底改变,因此金价持续上攻动力并不充分。 白银价格或仍有“最后一涨” 多年经验表明,黄金的货币属性强于白银,白银的核心定价因素实质就是黄金价格,黄金价格在变化波动时,白银金融属性就会使得白银价格和黄金价格同涨同跌。换句话说,白银是黄金的“影子”。 但在金价对银价的影响方面,应注意两点。 第一,白银价格上涨,往往在黄金价格上涨之后才会出现,即,金银比的修复比黄金价格的上涨来得晚。 第二,每轮黄金牛市,金价上涨的幅度往往小于银价上涨的幅度,即,策略上看,黄金若出现中期上涨走势,投资者应该“先买金、后买银”。 目前来看,金银比处于80高位,存在很强修复预期,且前期黄金价格已连续上涨。因此从策略上看,只要金价在1月份不出现大幅回调,1-2月将是金银比修复的重要时期,若能回归到60以下水平,白银板块滞后于黄金板块表现,显然值得投资者期待。对此,本内参将做持续跟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