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氛围跌入冰点,但底线思维并没有破》:尽管顶层政策层面不断强调对金融市场的重视和金融制度改革的规划及决心,包括吸引外资的有关政策及所谓央行超预期降息资金动向也能看到一些,但似乎曲高和寡或者说远水难解近渴。 不过,博览财经对股指下调的空间预期并不大。短线即便反弹幅度未如预期(3000点还是难破),但至少维持震荡格局几率还是最大。 博览财经注意到,一方面,外资保持着对A股的净流入,外资机构也依然看好A股。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在最高决策层接连开会强调对金融业的重视和金融市场治理的情况下,市场的托底思维是比较强烈的。尤其此前的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表述就是:极度的自信!显然,金融市场层面要体现出这种自信,接下来在证监会等执行层面,就不断需要有更细致的落实金融治理和改革工作的政策,且市场表现绝对不能太差! 此外,越来越多的经济数据显示,虽然决策层面一再强调增长质量无虞,但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不小,市场对监管层逆周期调节的周期一直存在。包括5日央行只略微降了一点点MLF的利率,市场就开始各种鼓噪,就是这种预期的一种体现。所以,尽管期待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大放水不现实,但伴随经济下行数据的流动性改善预期将始终存在于股市中。综上,个人强调,对6日的下跌不必过于大惊小怪。如果再跌,个人做波段是可以的。 《高盛喊沪深300指数年内挑战5000点,不靠谱!》:博览财经注意到,高盛的最新分析称,维持“超配”A股的观点;乐观假设在投资者对风险没有畏惧的情况下,沪深300指数有望挑战5000点。 博览财经认为,高盛分析师看牛市的思路无非是三因素共振,即经济,估值和资金面。 我认为,预期四季度中国经济企稳的观点还是过于乐观,笃信这一论断更像是一次押注。从某些侧面观察的角度可以了解宏观经济的现状,第一个视角是深圳2019年3季度的GDP同比增速,至于数值是多少,大家请看图中的计算,这都是根据统计部门的公开数据简单计算的结果。 第二个视角是A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统计情况。2019年前三季度,剔除金融行业之后,剩下全部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只增长0.13%。 通过上述两个视角的观察,我觉得从客观数据角度,并不足以佐证高盛分析师所提出的观点,而如果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核心逻辑不成立。 除高盛的观点外,险资近期也表现出对A股强烈看好的姿态。其实,站在险资的角度,逆周期战略配置是完全可取的投资策略,因为险资的资金运用本来就是定位于长期投资,而非短线炒作。 综上对两种观点的评述,博览财经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之后,股市完成大型底部的构造,开启一波大级别上涨行情是完全可以期待的,但把这个时间窗口锁定在今年4季度,则显得比较仓促,各方面条件并不成熟,故对于长线投资资金,固然是可以在当前这种不愠不火的市场环境下选择优质核心资产战略性配置,但对于短中线操作而已,并非大举配置的良机,依然还是做短线,看中线,等待变局信号为宜!
博览视点
市场氛围跌入冰点,但底线思维并没有破
【研究员】:大双
结论:尽管顶层政策层面不断强调对金融市场的重视和金融制度改革的规划及决心,包括吸引外资的有关政策及所谓央行超预期降息资金动向也能看到一些,但似乎曲高和寡或者说远水难解近渴。 不过,我个人对股指下调的空间预期并不大。短线即便反弹幅度未如预期(3000点还是难破),但至少维持震荡格局几率还是最大。 我注意到,一方面,外资保持着对A股的净流入,外资机构也依然看好A股。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在最高决策层接连开会强调对金融业的重视和金融市场治理的情况下,市场的托底思维是比较强烈的。尤其此前的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表述就是:极度的自信!显然,金融市场层面要体现出这种自信,接下来在证监会等执行层面,就不断需要有更细致的落实金融治理和改革工作的政策,且市场表现绝对不能太差! 此外,越来越多的经济数据显示,虽然决策层面一再强调增长质量无虞,但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不小,市场对监管层逆周期调节的周期一直存在。包括5日央行只略微降了一点点MLF的利率,市场就开始各种鼓噪,就是这种预期的一种体现。所以,尽管期待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大放水不现实,但伴随经济下行数据的流动性改善预期将始终存在于股市中。综上,个人强调,对6日的下跌不必过于大惊小怪。如果再跌,个人认为做波段进攻是可以的。
【博览财经分析】尽管顶层政策层面不断强调对金融市场的重视和金融制度改革的规划及决心,包括吸引外资的有关政策及所谓央行超预期降息资金动向也能看到一些,但似乎曲高和寡或者说远水难解近渴。 11月6日指数震荡走弱,午后跌幅进一步扩大,深成指一度跌逾1%。题材概念萎靡,仅军工板块逆势上涨,锂钴金属等表现活跃,养殖股、半导体、区块链等跌幅居前。就连科创板新股昊海生科、久日新材等盘中破发。个股普跌,涨停家数30余家,炸板个数走高,市场氛围渐入冰点。 如我们所料,央行所谓“降息”的利好已经被消耗殆尽,而监管层加快科创板IPO的态度,对本就紧张的股市流动性预期的冲击,则是更加现实的问题。 不过,我个人对股指下调的空间预期并不大。短线即便反弹幅度未如预期(3000点还是难破),但至少维持震荡格局几率还是最大。 我注意到,一方面,外资保持着对A股的净流入,外资机构也依然看好A股。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6日收盘,沪股通当日资金净流入9.22亿元,深股通当日资金净流出1.31亿元,北上资金当日累计净流入7.9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北上资金自今年10月24日以来,连续第10个交易日实现资金净流入,累计净流入金额高达351.76亿元。 分析指出,近期北上资金的持续大手笔买入,一方面与美联储降息致中美两国利差走阔有关,叠加当前A股较低的估值优势,有利于境外资金流入A股市场;另一方面,或与外资抢先布局MSCI年内第三次纳A扩容有关。 而高盛相关人士6日在“2019高盛中国媒体小型见面会”上表示,四季度中国经济企稳。顶层利好政策频现,A股市场估值较低,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投资机会。高盛首席亚太经济学家迪安竹表示,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19年中国GDP将实现同比增长6.1%。该机构维持“超配”A股的观点——尽管在这个公开场合高盛的表态具有一定偏正面的姿态,但其基本态度是非常明确的。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在最高决策层接连开会强调对金融业的重视和金融市场治理的情况下,市场的托底思维是比较强烈的。 继上周证监会易主席发表对金融市场的十点意见、习主席在第二届进博会上谈科创板定位后,11月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九次会议。研究深化中小银行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问题,部署金融领域重点工作。其中明确强调,要“自觉把金融工作放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中思考,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加强金融领域制度建设,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金融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齐心协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而此前的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表述就是:极度的自信!显然,金融市场层面要体现出这种自信,接下来在证监会等执行层面,就不断需要有更细致的落实金融治理和改革工作的政策,且市场表现绝对不能太差! 比如,11月6日军工股的崛起,就与政策层面强调通过军工资产化改革推动行业与资本共同成长有较大关系。 11月5日晚间,中航飞机公告称,拟将部分飞机零部件制造业务资产与中航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航空工业飞机)部分飞机整机制造及维修业务资产进行置换。受此消息影响,中航飞机股价6日早盘迅速拉升并封住涨停,截至午间收盘,仍有22.5万手封单。 中航飞机此番资本运作还令市场对军工资产证券化的关注度迅速升温,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板块同样大幅上涨。不少正在筹划或已经完成资产重组的军工个股受到资金的垂青,交易量有所放大。 从区块链到进博会概念再到军工,可以预料的是,类似的政策落实带来的A股题材概念结构性机会未来一段时间还会层出不穷,这虽不足以解决A股市场整体的谨慎预期,但至少会不断提高新的结构机会或短炒热点,维持市场不至于过于低迷。 此外,越来越多的经济数据显示,虽然决策层面一再强调增长质量无虞,但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不小,市场对监管层逆周期调节的周期一直存在。包括5日央行只略微降了一点点MLF的利率,市场就开始各种鼓噪,就是这种预期的一种体现。 所以,尽管期待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大放水显然不现实,但伴随经济下行数据的流动性改善预期将始终存在于股市中。而只要经济并非失速,相比之下,A股投资者历来更关注的是经济回落趋势下的流动性回升之势。 综上,个人强调,对6日的下跌不必过于大惊小怪。如果再跌,个人认为做波段进攻是可以的。
焦点透视
高盛喊沪深300指数年内挑战5000点,不靠谱!
【研究员】:考股砖家
结论:在11月6日的文章《股指再攻3000点,突破概率3成》里,我明确不看好上证指数对3000能成功突破。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中线上涨逻辑,仅仅因为短线利好消息刺激,无法形成合力,当然也不能突破关键的压力位。 所以股指仅仅是11月5日在MLF变相降息利好刺激下,冲击了一次3000点,很快就露出本来的面目了,也就是缩量震荡行情,典型的存量博弈。 当然,市场环境是在不断演变的,短线的格局不代表中长线就没有大转折的机会,主要还是观察的时间周期和角度的差异。本文就选取市场上两种对后市行情比较乐观的观点来简单评述,以便更全面地观察市场格局。 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之后,股市完成大型底部的构造,开启一波大级别上涨行情是完全可以期待的,但把这个时间窗口锁定在今年4季度,则显得比较仓促,各方面条件并不成熟,故对于长线投资资金,固然是可以在当前这种不愠不火的市场环境下选择优质核心资产战略性配置,但对于短中线操作而已,并非大举配置的良机,依然还是做短线,看中线,等待变局信号为宜!
【博览财经研报】在11月6日的文章《股指再攻3000点,突破概率3成》里,我明确不看好上证指数对3000能成功突破。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中线上涨逻辑,仅仅因为短线利好消息刺激,无法形成合力,当然也不能突破关键的压力位。 所以股指仅仅是11月5日在MLF变相降息利好刺激下,冲击了一次3000点,很快就露出本来的面目了,也就是缩量震荡行情,典型的存量博弈。 当然,市场环境是在不断演变的,短线的格局不代表中长线就没有大转折的机会,主要还是观察的时间周期和角度的差异。本文就选取市场上两种对后市行情比较乐观的观点来简单评述,以便更全面地观察市场格局。 11月5日-6日,高盛2019中国投资论坛年会在深圳举办。来自高盛的分析师表示,维持“超配”A股的观点;沪深300指数年内基于基本面的目标是4200点;乐观假设在投资者对风险没有畏惧的情况下,沪深300指数有望挑战5000点。 我看了其主要的论证逻辑,核心论点是预期四季度中国经济企稳。中国经济企稳有三大支撑,首先是中国货币政策仍存在放松空间(当然取决于CPI涨幅程度),其次房地产也是重要推动力,再者私人企业投资有望改善。 其次,目前各项估值指标均显示,A股和H股估值水平略低于历史均值。预计沪深300指数在年底估值为12.5倍。此外,以2018年的市场底部为基准,当前A股估值下调空间不大,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依然有利。 高盛报告还表示,A股纳入国际指数会继续带动北向资金流入,11月MSCI扩容,A股预计将吸引400亿美元资金净流入。 说白了,高盛分析师看牛市的思路无非是三因素共振,即经济,估值和资金面。 我认为,预期四季度中国经济企稳的观点还是过于乐观,笃信这一论断更像是一次押注。尽管宏观经济的底部肯定是事后才能确认的,但至少应该能通过月度高频数据来一窥端倪,但至少9、10月份的数据没有看到这一方面的征兆。相反,倒是从某些侧面观察的角度可以了解宏观经济的现状,我个人并不觉得预期四季度中国经济企稳的胜算很大。 第一个视角是深圳2019年3季度的GDP同比增速,至于数值是多少,大家请看图中的计算,这都是根据统计部门的公开数据简单计算的结果。 第二个视角是A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统计情况。2019年前三季度,剔除金融行业之后,剩下全部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只增长0.13%。 通过上述两个视角的观察,我觉得从客观数据角度,并不足以佐证高盛分析师所提出的观点,而如果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核心逻辑不成立,谈牛市就有点“奢侈”了 ,至于11月份MSCI扩容,会为A股引来一部分外资配置,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不要忽略了资金方面的压力也是可以预期到的。 短期来看,A股增量资金明显不足,特别是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共1514亿股集中解禁(总市值约1.9万亿元)。证监会目前正在对减持规则进行修订,投资者应注意短期筹码风险。 除高盛的观点外,我还注意到险资近期也表现出对A股强烈看好的姿态。 一家大型保险公司股票部负责人表示:每到四季度,都是保险公司为来年布局的关键时候。我们目前的判断是,明年会有一波牛市,所以眼下正是布局的时候。至于市场短期波动,对于长期资金而言,无需太过理会,只要是低估值、行业景气度还不差的个股,拿在手里、放到明年,绝对收益肯定不会差。 其实,站在险资的角度,逆周期战略配置是完全可取的投资策略,因为险资的资金运用本来就是定位于长期投资,而非短线炒作。 综上对两种观点的评述,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之后,股市完成大型底部的构造,开启一波大级别上涨行情是完全可以期待的,但把这个时间窗口锁定在今年4季度,则显得比较仓促,各方面条件并不成熟,故对于长线投资资金,固然是可以在当前这种不愠不火的市场环境下选择优质核心资产战略性配置,但对于短中线操作而已,并非大举配置的良机,依然还是做短线,看中线,等待变局信号为宜!
科创板破发!市场见底的标志还是政策救市的信号?
【研究员】:盐老狮
编者按:科创板在一天之内,两只新股“破发”,如果从这两只个股具体来分析,破发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两个股票IPO的估值都偏高了,而站在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科创板差异与主板最大的特点是试验了IPO注册制,以及在涨跌幅限制上弹性更大,这在相当程度上加速了市场价值发现的进程,让市场化的定价和约束机制发挥的更充分,新股“破发”是IPO注册制下的新常态,这与核准制下“新股不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博览财经研报】科创板破发了,还是一天两只,祸不单行: 昊海生科(688366)上市第六个交易日,开盘后即跌破了89.23元的发行价,其后被艰难的又推回到发行价之上; 久日新材(688199)上市第二交易日,开盘没破发,但收盘价跌破了66.68元的发行价。 这让市场大跌眼镜,财经媒体的记者很兴奋、很开心,又找了一个热点题材可以曝光。 毕竟,在3000点攻坚战的前夜,作为政策试验田、硬科技孵化器的科创板,居然出现了破发现象。 而且科创板新股由于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往往能在首日录得不俗的涨幅,如涨幅最高的安集科技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逾400%。 这次破发风波,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市场信心,当天行情趋势明显偏疲软。 如果从这两只个股具体来分析,破发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两个股票IPO的估值都偏高了: 目前昊海生科在科创板的股价对应的动态市盈率约为48倍,而公司目前在港股上市的市盈率在18倍左右。9日,昊海生科在A股的收盘价是89.85元,在港股的收盘价为44.9港元,不到A股的一半。 而久日新材原本是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在登陆A股市场的首个交易日,总市值达到80亿元,相当于在新三板时市值暴涨了近8倍。 同时,久日新材在A股市场发行价为66.68元/股,对应发行市盈率为42.16倍数,高出同期行业市盈率一倍以上。 事实上,对于破发,A股股民并不陌生,最激烈的破发潮,发生在2011年到2012年之间: 2012年1月8日,首日登陆中小板的三只新股集体破发:N加加、N利君和N博彦分别较发行价大跌26.33%、16.88%和9.41%,让打新资金全线套牢。同一天,沪指创下了近两年的新低,2132点。 而在2011年,在A股上市的282只新股中,有199只处于破发状态,占比70.57%。其中,上市首日破发的个股达77只,占比27.3%。这一惨淡的数据,让2011年的打新族伤痕累累。 其后,形势一度发展到,一级资金开始大规模撤退,管理层不得不放缓乃至最终暂停了IPO,并在通过融资融券等制度改革的方式,试图激活二级市场,以救市的方式来救发。 两年之后,A股迎来一波急剧拉升的杠杆牛,“破发潮”也成为了熊市进入尾声的标志之一。 那么,这一次科创板的破发,跟7年前发出是同一个信号么? 对这个问题,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上周接受央视财经频道采访时易主席就已经回答了“近期一些科创板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分化,是市场逐步回归理性的必然过程,更加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必须通过充分博弈来发挥。” 易主席表示,“在一百天的交易里面,股票有上有下,我觉得都非常正常。有些公司有一定的回归跟分化,这也是博弈的结果。要稳步推行注册制,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更大程度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科创板差异与主板最大的特点是试验了IPO注册制,以及在涨跌幅限制上弹性更大,这在相当程度上加速了市场价值发现的进程,让市场化的定价和约束机制发挥的更充分。 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新股“破发”是IPO注册制下的新常态,这与核准制下“新股不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破发对新股生态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是约束投行等机构在新股发行定价过程中更加理性,未来新股定价过高,可能会面临“发不出去”的尴尬;另一方面也能改变新股不败带来的各种投机恶习,例如海量资金堆积在一级市场无风险套利,只要企业上市都能卖个“好价钱”等,让市场化定价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最终形成自动调节、自我约束的市场化力量,这正是科创板试点IPO注册制收获的最大改革成果。 因此,新制度下的“破发”与行情之间的关系,正在日益降低,此前,留在股民脑海中关于通过“救市”进而“救发”的逻辑链条,已彻底断裂!
决策参考
指数上行承压,短期配置注意这两点!
【研究员】:朱映迪
结论:本周以来,大盘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沪指从2950点附近运行至3000点关口,随后3000点得而复失,市场调整压力凸显。从盘面上看,金融权重与蓝筹白马是带领指数冲关的主力,但目前的存量博弈格局难以支撑大盘股持续活跃。市场在经历短暂修复后重回疲弱走势。博览财经认为,四季度宏观下行压力不减,高猪价导致的结构性通胀仍在升温,滞涨预期叠加年末机构兑现需求,市场风险偏好难有根本性回升。在此背景下,预计市场结构性机会将聚焦低估值与业绩确定性,重点把握大金融、地产后周期以及消费蓝筹三条主线。
【博览财经研报】本周以来,大盘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沪指从2950点附近运行至3000点关口,随后3000点得而复失,市场调整压力凸显。从盘面上看,金融权重与蓝筹白马是带领指数冲关的主力,但目前的存量博弈格局难以支撑大盘股持续活跃,市场在经历短暂修复后重回疲弱走势。 博览财经认为,四季度宏观下行压力不减,高猪价导致的结构性通胀仍在升温,滞涨预期叠加年末机构兑现需求,市场风险偏好难有根本性回升。在此背景下,预计市场结构性机会将聚焦低估值与业绩确定性,重点把握大金融、地产后周期以及消费蓝筹三条主线。 大金融:低估值+货币宽松驱动估值修复 博览财经曾在《十月行情开启,配置策略如何把握?》中提示投资者把握金融板块的估值修复行情,核心逻辑是盈利稳定与流动性宽松。目前来看,这些核心逻辑得到进一步强化。十一月,乃至整个四季度,金融股的板块行情都值得重视。 一方面,从基本面来看,前三季度,剔除2018年下半年以来新上市银行,26家上市银行营收同比增长10.4%,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7.1%。上市银行前三季度业绩表现稳健,资产质量整体稳定。证券行业来看,前三季度131家券商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611.95亿元,同比增加37.96%;实现净利润931.05亿元,同比增长87.50%。券商业绩总体保持较高增速。 另一方面,从流动性来看,11月5日,央行进行4000亿元一年期MLF续做,利率从3.3%下调至3.25%。此前市场担心高居不下的通胀会制约货款政策的宽松节奏,而央行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市场的疑虑。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全球降息潮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结构性通胀不会成为货币政策的根本制约。 除此之外,10月以来,金融市场开放举措快速落地,金融股显著受益。日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年内将继续推动包括进一步修订QFII、RQFII制度规则,抓紧发布H股全流通工作指引,拓展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投资渠道,以及持续扩大期货特定品种范围等在内的四项开放措施落地。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利好的不断落地,券商龙头将深度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以来,部分次新银行股陆续面临一定的限售解禁压力,在配置上需要尽量规避。 地产后周期:地产竣工回暖,后周期景气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9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4.67亿平米,同比下降8.6%,降幅收窄1.4pct。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7月和8月降幅收窄之后,9月单月房屋(住宅)竣工面积增速1.13%,出现年内首次正增长,延续三季度以来地产竣工回暖的向好趋势。 预计四季度地产竣工仍将延续阶段性复苏:一方面,2018年2月-10月是期房销售阶段性高峰,由此带来的交付压力将迫使房企加快施工、竣工。另一方面,从前瞻指标来看,电梯产量9月开始回升,玻璃价格自今年3月以来便维持高位运行,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房屋竣工回暖具备较强的持续性。在此背景下,地产竣工回暖带动的后周期产业链复苏也就具备较强的持续性。 由于此前市场对于地产链的预期较为悲观,所以投资者对于地产后周期产业链的复苏存在一定的预期差。从市场层面来看,在市场疲弱的情况下,这种预期差支撑了地产后周期产业链的细分龙头走出独立行情。具体来看,家电(尤其是厨电龙头)、家居、消费建材等领域都将受益于地产竣工的改善。 消费股:又到MSCI权重提升窗口 日前MSCI官方发布消息称,11月MSCI半年度指数评估结果将于北京时间11月8日公布,该变动将于11月26日收盘后生效。本次扩容后,A股整体纳入MSCI的权重将提升至20%,大约带来2200亿增量资金。 虽然这是年内最后一次扩容,但外资入场尚在初级阶段。目前外资在国内市场占比仅为3%左右,远低于日韩台等市场普遍15%以上的比例。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持续落地,外资中长期流入是大势所趋。从行业层面来看,外资依旧偏好高市值、低估值、业绩优以及高股息的蓝筹股标的,食品饮料、医药制造等蓝筹股仍然具有配置价值。 从宏观环境来看,四季度基本面下行压力不减,猪价上行导致的结构性通胀仍在升温,滞涨预期开始主导资金配置。叠加年末资金兑现需求较大,预计市场风险偏好难有显著的回升。在此背景下,盈利稳健、外资偏爱的蓝筹股具备较强的防御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