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问道

理想化的投资标的: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
1、哲学: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投资是科学?是艺术?都是。但在真正的高手看来,投资是一门哲学。是“唯快不破”,上海重阳投资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裘国根谈及他的投资哲学: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裘国根认为,投资是一项无极限的极限运动。成功没有其它捷径,“正确的方法+勤奋”就是“捷径”。在他看来,理想的境界是:研究快人一步,投资快人半步。这一方面要求克服人性中的过度自信,另一方面,在反复检查思考、认定自己正确无误的情况下,“要学会在寂寞中坚守”。
投资成功的第一要义是避免太亏,平庸和精彩交替的结果是惊人的复合收益率。
技术分析的前提,未来会重复历史,市场是强有效的。我觉得这两点都是不扎实的。时代在变化,技术分析用历史的数据揭示未来。如果投资有层次的话,我觉得它是,最低层次见风使舵,第二层次是技术分析,第三是基本面分析,最高层次是投资哲学化、洞悉人性。基本面在变化,人性没有变。还是找到适合自己人性的方法。历史表明像巴菲特这样能赚钱,但巴菲特只有一个。
觉得左侧和右侧是个伪命题。左侧和右侧只有事后才知道,顶和底也是一样,我觉得这种都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依据宏观分析等各种分析,得出他的未来成长性等结论,不论是左侧还是右侧,都可以去买。关键是在公司深刻的理解,而这离不开对公司团队,核心竞争力,对行业,竞争对手,上下游的理解。研究是不可割裂的,我不相信对宏观、中观没有丝毫研究的人,能对公司研究的很深。
一个人的成才,其实也可以建立函数关系,智商,情商,勤奋程度,聚焦程度等。首先要专业化,然后多元化。情商,沟通能力,很重要。Iq很重要,eq更重要。
2、心态:追求完美和随波逐流
生活中,幸福指数往往与欲望成反比,“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要追求完美,管理预期并珍惜拥有,方能提升人生幸福指数。
而在投资中,必须追求完美,投资成功的核心之核心是风险管理,投资成功的要诀“第一是不要亏损,第二是不要亏损,第三还是不要亏损”;只有追求完美,才能尽可能消除盲点和误区,最大程度排除风险隐患。
追求完美只是过程,它并不能带来一个完美的结果;即使你小心翼翼,竭尽全力地追求完美,结果一般并不完美。人性的弱点往往导致投资者只渴求结果的完美,而在过程中却选择随波逐流;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追求过程的完美和严谨,对于结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个合格的投资者首先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在这方面我比较认可美国人做过的一个总结,那就是合格投资者在性格中最好能具备独立性(independence)、好奇心(curiosity)和诚实(integrity)三个特点。
独立性是不盲目受别人观点的影响,投资决策是考虑各种可能性后在严谨的逻辑下独立做出的。独立性要和主观臆断严格区分开来。要取得高质量的投资决策,关键在于尽可能前瞻地预知未来,而好奇心能驱使他去探究事物的本源,从而为前瞻奠定基础。诚实是自己不欺骗自己,有自知之明,在投资中懂得扬己所长、避己所短。总为自己的失误找客观理由就是不诚实,一般的失误不足惧,足惧的是不能从失误中吸取教训而为下一次失误埋下种子。股票价值是未来收益的折现,所以成功的投资人很多是一个基于谨慎原则的乐观主义者。
在资产泡沫和经济危机中最能体现人性的弱点。当某一类资产发生严重泡沫的时候,情绪乐观的人们总以为这次和以前不一样,这次是颠覆性的,必将极大地提升未来。而当每次大危机来临的时候,身处极度恐慌中的人们,总觉得这一次危机很难过去。事后看,泡沫总会破,危机总会过去,世界一般情况下总在曲折中循序渐进。
一个好的投资人必须具备相当的抗压能力。很多人在市场恐慌和疯狂的时候不够胆魄和冷静是因为顶不住压力,因为释放压力最好的方法是随波逐流。
3、方法:归纳和演绎完美结合
归纳是从个体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个体,最好的分析推理方法是归纳和演绎的结合。
分析是从整体到局部,综合是从局部到整体。研究和投资中要养成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习惯,方可有大局观和战略思维,方可防微杜渐,避免江心补漏,也方可在投资中具备伯乐眼光,尽早发现早期成长型公司。
杨振宁写过一篇文章,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探究,中国人重归纳,轻演绎。如果没有演绎,很难取得突破性的发明。真正的大师,像牛顿,爱因斯坦,没有推理的在里面,但最终证明是对的。我们的演绎有一定的推理在里面,归纳后再演绎的话,犯错的概率会降低。我强调先有些投资逻辑。看了很多报告和数据,先有逻辑,有了投资逻辑再去做实证。实证后证明你的投资思路是站得住脚的,再去跟踪行业公司,犯错的概率会降低。一点逻辑都没有,到处调研,效率会很低。
4、习惯:要养成“疑”的习惯
在处理亲友和社会关系时要“信”,敢于率先释放信任,不怕吃亏,不怕被人当“傻子”。在研究和投资中要养成“疑”的习惯,不要轻易相信第三方的信息和结论,不怕“错疑”。
信息可以分为合规信息和内幕信息,大众信息和独家信息,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我们首先要问:源自何处?是否靠谱?
投资以研究为基础,研究以信息为基础。你获取的信息是否违背常识?是否经得起刨根问底?是否经得起从原点开始推导?这都是我们需要问的。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我们的策略提的比较多的是护城河在加深加宽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不一定是大盘股,也无论强周期或弱周期。我们看五六年以前,无论三一、海螺还是格力,从销售、盈利能力和股价,毫无疑问是成长公司,而且都有高速的成长能力。按照我们的观点,它们肯定是强周期行业。另外一些弱周期行业,包括最近在香港跌的很惨的李宁、苏宁环球,酒类,很多企业都没了。真正的看公司,不能简单的以强周期和弱周期一概而论,弱周期行业里当然有成长公司,但强周期行业里也会有。还是要放在大的宏观背景下去看行业看公司。现在比较看好已经经历行业洗牌、没有被市场预期的、有核心竞争力的这些公司。
5、情绪:感性和理性交织市场
投资人的瞬间情绪是影响市场波动的最直接力量或最后力量,研究和博弈都是理性层面,但最终决定投资人买卖行为的是情绪,而情绪是感性的。
为什么说机构投资者占比高的市场稳定性高?除了机构投资人在投资理念上相对成熟,研究力量上相对领先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机构投资人由于其“体量”比散户大,受制于流动性,“船大难调头”,使得其投资行为“被迫”理性,不能任性,不能感性。
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为什么波动率大、投机性高?除了理念和研究力量方面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有感性任性的基础——船小好调头,逻辑上也符合人性。每个人都想赚快钱,都想博短差,从而实现快速致富,但如果把散户群看成一个整体,其很难实现纳什均衡,个体行为会损害别人利益——你低买高卖了,对应地,肯定有人高买低卖了。
6、基础:独立思考和广泛交流
投资的基础是研究,而高质量的研究需要和上市公司、分析师、同行等进行深入交流,以获取有效信息,并了解大众情绪。只有交流又是明显不够的,需要给自己留足时间独立思考,静思容易激发投资创意,也容易尽早发现风险点。
换个角度,无论是分析师还是基金经理,交流越多,观点越容易被同化;反之,若不与同行交流,离市场太远,可保持独立,但一旦发生“群众运动”,将很被动。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基金经理要在独立思考和同行交流之间保持平衡。
7、选择:逆人性和顺人性考验
对于自有资本来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句话一般不会出错。巴菲特被人讥笑,往往是他要大赢的信号。
而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这句话要适当修正,要在逆人性和顺人性中间找平衡。投资要选择差异化之路没错,但客户的心理承受能力未必像基金经理一样强大,且基金经理心中有底的策略,客户未必心中有底,这就要求基金经理在逆人性和顺人性中找到一个平衡。
8、标的:什么是理想投资标的
有四类投资标的:赢面大+收益率高;赢面大+收益率低;赢面小+收益率高;赢面小+收益率低。对于稳健或风险偏好度低的投资人,1和2是优选。对于激进或风险偏好度高的投资人,1和3是优选。无论如何,4不是理性投资人的选择,因为4不符合可逆原则。
我个人属稳健或风险偏好度低的投资人,在2和3之间,会选2,因为2的可逆性比3好。
纵深如何理解呢?当自己的中短期投资策略与市场走势不吻合,但坚信自己长期的策略是正确的时候,考验自己策略是否具备纵深感的艰难时刻就到了。
什么是理想投资标的?
其一,是把握成长、周期和价值。不能简单将成长和价值两者严格区分。最好的价值是成长,持续的成长必然体现价值。成长和周期也不能简单区分,任何成长都是有周期的。短期看呈现出周期型特征的公司,长期看也可能是成长的。
其二,是把握宏观与微观对接。宏观是整体,微观是局部;宏观政策影响微观主体运行效果,微观主体运行状况反衬宏观政策是否切中要害,是否对症下药。在研究和投资上,追求宏观和微观的对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对接。
其三,是制定差异化投资策略。当前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策略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也是导致此次股市异常波动的原因之一。而差异化策略一般是基于:资金的抗风险能力不同;资金的时间长度不同;资金的抗波动能力或风险偏好不同(是波动还是永久损失?)
最后,要把握好确定性、流动性与收益率。确定性越高的证券,其收益率越低。债券如此,股票也是如此。在成熟市场,流动性和收益率不一定呈同向波动;流动性好的证券,收益率不一定高;收益率高的证券,流动性不一定好。背后的原因是,流动性一般代表大众对该证券的认可度,该证券对应公司成为白马后,其流动性必然提升。
总结来说:什么是理想化的投资标的?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选自高手操盘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