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参考

吃透政策偏好后,我们发现这样的股票就是2018年极端“一九分化”中的那个“一”
明年A股的机会在哪里?是继续炒大蓝筹,还是炒成长股?或者创业板?近来,券商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研究员认为,投资人能否准确理解政策偏好,并在此基础之上正确的选股,是在接下来A股市场漫漫长夜以及极端“一九”环境下续命甚至超车的关键。2018年最有可能被资金抱团的上市公司,是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杠杆率相对于同行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即:“去产能”受益企业以及已在实体经济的长期运行时实现了自我证明的龙头企业中,能在2018年以任何方式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和目前已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其大前提是“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当然,买入时的股价估值不能过高。
一 基本原则
十九大之后,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扩大直接融资提升到政治高度将导致股市资金供需平衡完全被打破,结构性行情将难以为继,行情表现将更极端、热点更少、更难赚钱”的“短空、中空、长空”的悲观场景演化。而12.8政治局会议的精神,进一步让李宏图先生坚定了上述判断。
因此,可以说,未来将出现的极端“一九行情”,既是投资人在接下来A股市场漫漫长夜中续命甚至超车的唯一“灵药”,也是导致投资人亏损的“毒药”——导致这种天壤之别的关键,或者说,2018年炒股的基本原则就是,投资人能否准确理解政策偏好,并在此基础之上正确的选股。
二 2018年的政策偏好及影响
根据十九大报告以及12.8政治局会议精神,如下政策偏好将是影响2018年股市走向的重要因素:

第1点,决定了股市在包含2018年在内的相当长时间内,将面临新股供应量的大释放。
第2点,决定了2018年经济总体资金面以及A股资金面将以“紧”为特征,这决定了我们对明年A股总体资金面状态的判断,也影响着我们对企业的挑选。
具体来说,一方面,对A股来说,在总体资金面“紧”的前提下,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国有股划转社保基本相关新规可以看到,除了指望外资外,其它方面的资金大规模流入进入A股的可能性,在2018年并不大。也就是说,2018年A股的资金面预期没有理由乐观。
另一方面,从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新增投入来说,除国家战略性投入外(这类投入可暂时不考虑利润),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且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杠杆率相对于同行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或项目,才会是新增投入的首选。
实际上,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子项之外的内在联系可以看出,之所以“三去”中国家先着力做“去产能”、“去库存”,就是为了让相关企业、行业能在获得利润改善的基础上,完成“去杠杆”。如果没有利润改善这个前提基础,“去杠杆”将可能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造成较大的冲击。
第3点,决定了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国内企业,2018年的利润增速主要不是来自于“需求蛋糕”的扩大,而是对竞争对手的市场挤压。换言之,就是自身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这同样影响着我们对企业的挑选,并与第2点形成了呼应。
具体来说,“企业如何提升市场占有率?”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转化为,企业在市场总体需求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产量和销量的良性同步提升。我们不必聚焦与企业如何提升产量和销量,我们只需要确认,企业在提升产量的一个前提,就是获得资金以扩大投资。显然,负债率低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
第4点,从A股场内监管的层面,决定了主力资金的流向。
三 这样的上市公司2018年最得宠
将上述4点结合在一起,转化为股市语言,可得到如下结论:
市场资金集中抱团的特征在2018年会持续,极端“一九行情”会出现。最有可能被资金抱团的上市公司,是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杠杆率相对于同行有明显优势的企业。
之所以不将前述第2点中所提到的能获得国家战略性投入的企业作为首选。一方面,借鉴京东方A的历史走势(如下图),另一方面,目前一些获得国家战略性投入企业,估值已很高。以芯片行业中获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上市公司为例,股价和利润的匹配情况明显让人担心。

那么,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杠杆率相对于同行有明显优势的和企业有哪些呢?
首先,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的企业有两类,一是“去产能”受益企业,二是已在实体经济的长期运行时实现了自我证明的龙头企业。
理由很明显,虽然“去产能”任务“大头朝下”,但从官方近期的表态看,“去产能”在2018年不会退出。比如近期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的讲话。而对于第二类企业则不必多言。
此次,杠杆率不高的企业有三类,一是能在2018年以任何方式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二是目前已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
综上,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杠杆率相对于同行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具体就是: “去产能”受益企业以及已在实体经济的长期运行时实现了自我证明的龙头企业中,能在2018年以任何方式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和目前已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其大前提是“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当然,买入时的股价估值不能过高。
气荒蔓延+价格暴涨推动下的天然气概念股短炒机会相当确定!
整体看空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
研究员在近两期的内参中指出《大势悲观下,涨价品可能是短中线唯一可以博弈的结构性机会》,而《周期品涨价的新变化:煤钢有色震荡,水泥纸张天然气主涨》,尤其天然气涨价,因其突然、迅猛、严峻性(用股市的俗语就是“极端超预期”!),而成为最可能被在股市炒作的概念!
研究员认为,随着各大知名媒体广泛报道天然气的短期和价格暴涨的消息,甚至气荒也已经在国外蔓延,让这一问题舆论探讨热度猛增。而且鉴于今年的这次天然气短缺还叠加了之前政策出于环保的考虑“大跃进式”地推进北京周边省市的“煤改气、油改气”运动,但相应的天然气输送基础设施和气源供应规模却并没有相应的及时跟上——总之,加剧了供气矛盾的更加恶化。
再考虑到,现在天然气的需求还远没到高峰,冬季最冷、采暖需求最大的节气——明年1月20日的大寒还没到来,一路走去,中间还要经历冬至和小寒,天,只会越来越冷,我们预料,天然气涨价的最高潮还没到!未来一两个月内还可能有更快速的上涨。
因此,预计A股市场对涨价推动下从事天然气生产、运输、经销等业务的概率股炒作很快也会随之跟进,也许在今天(12月13日),或者就在明天,我们就会在A股市场看到资金对有关概念股的试探性进攻拉升。
《中国青年报》最近的一则新闻引爆了气荒的讨论:保定多所农村小学的学生都搬到了零摄氏度的院子里写作业。不是院子里头不冷,而是屋里无气供暖,小学生们只能到院子里晒太阳写作业,冷了就靠跑步取暖。
然后媒体才注意到,原来在11月28日河北首次拉响全省天然气供应橙色预警,天然气供应处于严重紧张状态,各地开始限气停气。其中作为重要单位的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在12月1日形势危急,供气量连基本需求的七分之一都不到。
而中央部委层面在11月末就采取行动限制天然气价格,但并未能阻止天然气价格的上涨。12月6日,安徽淮南多处加气站闹气荒,网友拍摄的视频中显示,数百辆出租车排成两条长龙,等待加气。
12月7日,武汉近300家娱乐、工商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遭遇天然气全线停供,《湖北日报》称,武汉天然气供需缺口正在急剧拉大。
而实际上,原来在更早之前的9月底,中石油发出的天然气涨价通知就已经拉开了LNG涨价序幕。这一则通知,也直接将发改委关于天然气价格从今年9月1日起下调0.1元/立方米的文件变成一纸空文。而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国LNG市场供应价从3000元/吨,迅速窜高到7000多元/吨,涨幅超过100%!12月1日,大庆中瑞挂牌价报9400元/吨,创历史新高。
这逼得12月4日,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出面,要求各地发改委必须召开LNG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要求企业加强价格自律。可LNG市场是价格处于完全放开状态.,这种告诫的效果可想而知。
而对国内天然气价格预期影响祸不单行的是,欧洲也开始闹天然气荒了。原因一是欧洲凛冬将至。英国气象预测部门报告,今年冬天英国的气温有大概率“会相当低”;二是12月12日上午9点左右,距离奥地利维也纳仅25英里的鲍姆加登发生天然气管道爆炸,造成至少1死21伤。而该管道输送量占了全欧洲天然气消费量的十分之一!事故发生后,全欧洲的油气商品价格全线飙涨!“气荒”也扩散到了欧洲中部和南部。意大利工业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意大利当日交割的天然气期货一度暴涨97%。
研究员注意到,随着决策层面为了解决北方的需求缺口,将天然气转移至中国北方,以解决限煤努力造成的液化天然气(LNG)短缺。天然气短缺问题正从蔓延至中国南部和西部的工业部门。凤凰网披露,在西南的四川和重庆,化学品生产商已被下令在明年3月前停产或减产,这加剧了这场动荡造成的经济影响。
广东油气商会警告称,如果天气变得更加寒冷,与此同时向北方的调气增多,那么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南方也可能出现天然气短缺。目前,决策层面还在把西部两个依赖煤炭的省份的天然气调往环京地区。
在山西省,几年前当地曾鼓励卡车运输企业“油改气”,现在每公升天然气价格已经跳涨,还在运营的车辆要加气得排长队。一家在全国拥有运营网络的卡车运输公司的一名高管透露,(我们的)所有烧天然气的卡车都停运了,因为现在天然气比柴油贵。每跑一单都会赔钱。
研究员认为,如果天然气供气短缺和问题进一步恶化,尤其当政策的介入也不能“快速解决”问题的话(我们相信政府终究会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不能“快速解决”,则对涨价预期就是火上浇油了!),则可能成为更进一步强化天然气涨价预期,A股炒作天然气概念股预期的更大动力!
分析指出导致当前气荒突然出现且严峻性远超往年的最核心原因之一,是激进的节能环保目标要求,与错误的天然气需要增长量评估和滞后的天然气生产运输配售的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
从2013年开始,政策层面开始执行一项旨在缓解北京污染计划的计划,措施包括将重工业从华北平原迁出,对小型工业企业的燃煤锅炉实施“煤改气”或“煤改电”改造,以及限制居民住宅燃煤取暖。然而,在替换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安装好前,过去两年来在严格的环保限产硬指标和节能减排任务的倒逼下,一些环保督察人员和地方政府的小组就拆除了燃煤锅炉和家用取暖煤炉。
另外,近两年来使用液化天然气的出租车、公交和长途运输车等新能源车规模的大增,城市规模大扩张下居民对家用清洁能源的需求暴增,天然气用于工业环保发电的占比上升等,也是对天然气需求大涨的另外几个原因。
还有一个导致今年天然气短缺的因素是中国北方整体的经济复苏。2012年至2016年的经济增速放缓或许导致规划者误判了到底有多少煤需要替换成天然气。
此外,中国力图在保护全球环境方面做出表率的政策意图也解决了对天然气这种环保能源的供应压力。据悉国家发改委正在负责与中国限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国际协商。在特朗普政府发誓让美国退出在两年前的这周达成的巴黎气候协定后,北京方面渴望在阻止气候变化的努力中扮演国际领导角色。
当然,由于天然气需求存在的季节性和区域性(西部和北方一到冬季供暖季,天然气需求暴增),从历史上看,A股相关的燃气股趋势性上涨并不明显(参加长春燃气、大通燃气这几年冬天的表现),主要还是以短炒为主。
而且今年气荒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决策层面的高度关注,正在迅速采取强力措施进行解决——这固然会强化市场炒天然气概念的预期,但也意味着问题可能很快会得到缓解,从而让市场预期在短暂的极热后,也不排除迅速降温的可能。
研究员注意到,在数百万家庭面临在冬天无法取暖的困境后,由于(价格暴涨、供应严重不足)问题的严重性,天然气供给已经重新向“计划配给制”靠拢。据悉,中国国家能源局已从国有石油公司手中接过了天然气分配工作,以协调为缓解这种短缺而进行的、日益复杂的天然气调配。有资深的行业专家透露“现在对天然气流向管理的紧急应对基本上是一个由官僚来调配的体系。”
另外,在(12月第一周)政策方面已有所放松对环保限产的要求,允许农村家庭燃煤取暖。早些时候一些使用相对清洁煤炭的火电厂转变为使用煤制天然气的发电系统后,北京现在已重新启动了一个应急燃煤电厂。
此外,中国牵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周一批准了第一笔企业贷款——对国有的北京燃气集团发放一笔2.5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扩建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在2021年前覆盖北京郊区约21.7万个家庭。
综上,研究员提醒,投资者要把握当前“快速炒一把”(一两周内)天然气概念股的较确定性机会!
环保政治背书下,水泥或成为2018周期品中最大的亮色
正如研究员此前所预判的一样,扩容+去杠杆下,金融市场资金供给持续紧张,加上时近年底资金到期的压力,我们看到近期大盘持续疲弱,反弹乏力。在这种形势下,2018年A股最大的投机机会又在哪里?此前的领涨板块能否再次续写辉煌?
目前市场机构对此也是观点不一,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的力挺白马,有的看好周期品,有的在讲新经济,有的押宝大金融。博览研究员则认为,12.8中央政治局会议或许已给出了一个可以贯穿2018年的炒作逻辑——环保治污首次作为经济工作任务重点被提上议程,与其相对应的投资品种,譬如水泥,值得投资者中长期关注。
◆尽管研究员此前已指出,受需求端和政策压制,周期品短期内即使有反复,中长期则涨价空间有限,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钢铁、煤炭,水泥这个投资品种还相对“干净”,受到轮番炒作的次数相对较少,与此同时更有中央政治局会议环保治污被列为三大攻坚任务之一的“政治背书”,因为在2018年可能会有更突出的表现。具体来看:
中国水泥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1月初到12月6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涨幅达21%。尤其是从11月下旬开始,水泥价格涨势明显加速。在12月第一周周,全国水泥市场价格环比再度大幅上涨 2.5%。价格上涨仍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幅度30-100元/吨;下跌地区是海南,幅度20 元/吨。在这种背景下,武汉、贵州两地行业协会近日相继发文要求限价。
◆对此,研究员认为,2017年水泥价格大涨,更多地是供给端在作用,尤其是受错峰限产的直接影响。
我们看到,进入2017年,随着基建投资不及预期、房地产已进入到下行周期,需求端对水泥价格支撑较弱。
与此同时,水泥去产能持续推进、错峰生产力度不断加大,在各相关方积极推动下,水泥供给端持续收缩,同时这并非企业操纵价格所致,更多地是行业趋势——在水泥协会的倡导下,地方水泥企业通过对区域产销量和售价进行协同,盲目扩产、低价倾销等行为受到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水泥行业整合不断下,行业格局一直在改善,使得水泥涨价弹性一直较大,而且龙头公司盈利中枢在抬升。
除此之外,水泥涨价也有上游提价影响。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成本端压力较大——电力价格受到政府管控,变动幅度较小,从而成本相对固定,而煤炭主要为外购,价格随市波动,因而煤炭价格的变动对水泥企业的成本影响最大,冀东水泥公司公告显示,煤炭价格每上升10%,可能带动水泥全部成本上涨3%左右。
◆进一步来看,研究员认为,当前有关部门采取大规模限价的可能不大,毕竟本轮涨价不是企业自身操纵行为,更多地是行业整合的趋势,同时当前行业整合空间依然较大,行业集中度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即使有限价风险,但未来水泥价格仍有上涨的可能。
首先,虽然进入到水泥淡季,但是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需求端对本次水泥涨价影响并不大。
其次,中央政治局定调下,可以预计的是,环保限产力度将不断加大。同时进入错峰生产期,限产将全面铺展开来,加上去产能持续推进,水泥供需关系仍将偏紧。
再者,企业间兼并重组已是大势所趋,水泥行业集中度、水泥价格弹性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市场集中度为57%,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最后,原材料的高位运行,也让水泥价格有望维持高位。
错峰限产下,11月起水泥价格快速上涨
在12月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策层将环保治污列为未来经济工作新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的确,纵观2017年整个年份,环保治污已得到充分体现,给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带来了直接而剧烈的影响,除了钢铁、煤炭以外,水泥也是其典型代表。
中国水泥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1月初到12月6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涨幅达21%。尤其是从11月下旬开始,水泥价格涨势明显加速。在12月第一周周,全国水泥市场价格环比再度大幅上涨 2.5%。价格上涨仍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幅度30-100元/吨;下跌地区是海南,幅度20 元/吨。在这种背景下,武汉、贵州两地行业协会近日相继发文要求限价。
如何看待2017年水泥价格的大涨?未来这种涨价势头还能否延续?价格涨幅过快后的有关方面是否会采取限价行动?
作为传统建材的代表,水泥的价格自2016年开始触底反弹,涨势一直延续至今。截至2017年12月6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为144.83点,较年初上涨41.39%,创2012年以来的新高。
◆研究员认为,2017年水泥价格大涨,更多地是供给端在作用,尤其是受错峰限产的直接影响。
●我们看到,进入2017年,随着基建投资不及预期、房地产已进入到下行周期,需求端对水泥价格支撑较弱。
2017年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458,478亿元,同比增长7.40%,增速低于去年整体水平。可以预计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趋势仍将继续,基建方面需求也在放缓,进而影响对水泥的需求。
从房地产方面来看,2017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达到80,644亿元,同比增长8.11%,较去年6.88%的增速有了明显回暖。但这部分投资增量主要来源于三四线城市,受2016年10月以来各地调控政策的影响,热点城市相继步入“五限”时代,从而导致三四线城市需求占比的提升。随着国家对住房定位的调整,楼市调控逐步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深化,并向三、四线城市蔓延,我们预计后续房地产市场对于水泥需求的贡献会有所回落。
●与此同时,水泥去产能持续推进、错峰生产力度不断加大,在各相关方积极推动下,水泥供给端持续收缩;同时这并非企业操纵价格所致,更多地是行业趋势——在水泥协会的倡导下,地方水泥企业通过对区域产销量和售价进行协同,盲目扩产、低价倾销等行为受到抑制。
在2015年末中央工作会议中提出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也于2016年5月正式颁布,该指导意见具体阐明了建材行业供给侧改革有关原则和思路,指出计划到2020年,再压减一批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产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区间。自此建材行业供给侧改革正式拉开大幕。“十二五”期间,全国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4亿吨,新型干法熟料产能比重也从2010年的81%提升至2015年的96%左右,落后水泥产能基本完成淘汰。2017年6月,中国水泥协会制定了《水泥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要求:“十三五”期间共淘汰熟料产能39,270万吨,关闭水泥粉磨站企业540家,使全国熟料产能平均利用率达到80%,水泥产能平均利用率达到70%。
自2016年底,水泥行业开始执行北方15省错峰生产。在环保趋严的大背景下,错峰限产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标准也更加严格,如2017年夏季各地的错峰和秋季的晋冀鲁豫四省错峰等。此外错峰生产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2017年11月,新疆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2017-2018年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针对电石渣水泥企业给出了具体的“错峰置换”办法。
在此背景下,水泥库存不断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水泥行业格局一直在改善,使得水泥涨价弹性一直较大,而且龙头公司盈利中枢在抬升——可以看到水泥价格上涨弹性并不和水泥产量增速(需求)呈简单线性关系,近几年水泥产量低速增长,而水泥价格弹性反而更大。
以龙头公司(以海螺水泥为例)盈利情况来看,其盈利中枢反而呈上升态势。我们再以水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例,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去产能、去杠杆”状态,已经有较好的出清,体现为目前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周转率(产能利用率)在弱需求环境下已创出2008年新高态势。

2016年主导水泥企业和水泥行业协会在组织市场整合和协同中表现突出,各级行业协会围绕国务院办公厅34号文件开展区域市场协调工作,推进联合重组、开展错峰生产,水泥行业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开展区域整合、维护行业自律的措施,推动水泥多轮上涨。《水泥行业“十三五”规划》也指出,未来行业将大力推动区域市场企业的兼并重组,推进形成一批大型集团企业,“十三五”末,水泥行业将减少四分之一数量的企业,前10家大企业集团的全国熟料产能集中度达到70%,水泥产能集中度达到60%。产业的集中度达到70%。

●除此之外,水泥涨价也有上游提价影响。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成本端压力较大——电力价格受到政府管控,变动幅度较小,从而成本相对固定,而煤炭主要为外购,价格随市波动,因而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