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观潮

“重组套利”偃旗息鼓 这些公司面临“退市”与“返场”抉择
据统计,目前6家暂停上市公司中,*ST烯碳、*ST吉恩、*ST昆机3家2017年三季报业绩续亏,且亏损额较大,面临较大的退市危机。1月11日,*ST昆机再次发布重大退市风险提示公告称,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前三季度净亏损约2亿元,若公司2017年度不能盈利,股票将可能被终止上市。公司称,在积极努力下,主营业务订单、经营效果及市场情况有所回升,但公司全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正的目标达成难度依旧较大。另一方面,因涉嫌财务违规,公司于2017年3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于2017年11月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在最终调查结果出炉后,公司如触发股票上市规则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条件,也可能被强制退市。不过,依据港股上市规则规定,昆明机床H股股票在达成相应条件下,可申请复牌。公司方面表示,会竭力实现H股复牌目标的达成。
*ST吉恩的“返场”几率也很渺茫。2017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9个月亏损额扩大至约9.46亿元,终止上市的警报已拉响。2017年12月22日,公司在回复交易所问询函时称,其所处的镍行业产品价格依然在低位震荡徘徊,主营业务无明显好转。若公司2017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则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交易。*ST吉恩曾试图抓住破产重整的救命稻草。2017年3月,吉林国投向吉林中院提出对公司进行破产重整的申请,12月14日,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其间,外部重组方一度与公司相关方达成了借壳方案,但最终因故退出。目前,*ST吉恩逾期负债本息合计超过80亿元,且存在较多诉讼事项,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银行账户、部分房产土地及采矿权等被冻结或查封。互动平台显示,2017年末以来,多名投资者询问*ST昆机、*ST吉恩有关能否恢复上市的信息,截至目前,两公司未予回复。
*ST烯碳的命运仍有悬念。与*ST昆机类似,*ST烯碳也面临业绩续亏和立案调查的双重困境。2017年前三季度,*ST烯碳仍亏损1.26亿元,全年能否扭亏仍难判断。对于立案调查事项,公司在2017年12月披露了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一个转折点是,2017年12月底,经由*ST烯碳控股股东银基集团层面的股权转让,远成集团实控人黄远成入主上市公司,旋即进行了董事会、监事会换届改选。不过,目前银基集团所持上市公司股份中,有5900万股已质押,有6118.9万股处于被冻结状态。市场人士表示,虽然前景不明朗,但资本方此时来接盘,应是对保壳有过通盘考虑。
此外,暂停上市阵营里的*ST钒钛、*ST建峰,恢复上市形势乐观。受益钒、钛产品销售价格及销量的大幅提高,*ST钒钛2017年前三季度盈利6.7亿元,全年扭亏基本已无问题。*ST建峰2017年10月完成了重大资产重组,重庆医药借壳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盈利9.15亿元,保壳无虞。两家公司近期均披露,正积极开展恢复上市的准备工作。需提醒的是,放眼市场,暂停上市公司及整个ST板块的“重组套利”已偃旗息鼓。2017年相继恢复上市的ST新梅、ST常林、川化股份复牌表现均不佳。ST新梅复牌首日在开盘大涨四成情况下,收盘时上演“过山车”翻绿;完成重组的ST常林,复牌首日跌幅近20%;川化股份复牌首日跌幅达29%。同时,*ST众和、*ST弘高、*ST圣莱等多家ST股近期出现断崖式下跌。市场人士分析,近两年对ST板块的重组套利热情消失。在新的监管环境和市场格局下,ST公司的重组成功概率大大减小,炒壳动力消退,资金转向价值投资,ST板块遭冷遇的状况可能会延续较长时间。
年报预告频现花式变脸 有种“变脸”叫年末巨亏
之前还说可能赚上5000万,如今却说可能要亏损5个亿。沃森生物去年一季报和半年报均告亏损,三季度亏损3931.43万元,市场本来对公司盈利也不抱太大希望,但不久后公司又预计2017年全年将实现净利3000万元~5100万元,意味2017年四季度将大幅盈利,剧情出现完美逆转。谁知逆转后又来逆转,沃森生物近日公告,对此前发的2017年业绩预告进行修正,预计2017年全年将亏损5.34亿元~5.39亿元。从预计盈利几千万变为预亏超过5个亿,这样变脸速度着实让人始料未及。对修正后的业绩预告与此前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公司表示预计2017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金额约为-2.48亿元,与2017年11月2日业绩预告非经常性损益金额4800万元比差异-2.96亿元,主因系公司承担河北大安赔付责任所致。此外,因公司债权转股权计划未实施增加财务费用及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增加,导致2017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增加1.1亿元。沃森生物如今业绩大幅变脸势必令后市股价表现堪忧。
A股史上有业绩变脸后股价暴跌的先例,如山东墨龙。沃森生物业绩预告“不准”在历史上也曾有先例,如在对2015年度的业绩预告中,沃森生物预计2015年度亏损4.55亿元~4.6亿元,但其后发布的业绩快报称公司2015年度亏损3.89亿元,最终披露年报时,实际报出的亏损却高达8.41亿元。实际类似沃森生物这样业绩预告变脸的公司也不少,只是幅度多数没有这般大而已。成飞集成1月12日晚公告,对此前业绩预告进行修正,公司称预计2017年度亏损6200万元~1.02亿元,此前公司预计2017年度实现净利润-1900万元~500万元。对业绩修正原因,公司称是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整车厂将补贴降低的压力转嫁给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持续压价,导致公司2017年第四季度锂电池售价下跌幅度超出预期。泰尔股份1月5日晚也对此前的业绩预告进行修正,公司此前预计2017年度实现净利润1587.38万元~2116.50万元,同比增长50%~100%,但修正后的预告却称,公司预计2017年度实现净利润529.13万元~1058.25万元,比2016年下降0%~50%。青岛金王此前预计2017年实现净利润4.82亿元至5.37亿元,同比增长160%~190%,但此后却称,预计2017年盈利3.98亿元~4.54亿元。不过,也有公司业绩是向好方向修正。如宝莫股份此前预计2017年亏损5500万元~9400万元,但此后对此预告进行修正,预计2017年实现盈利600万元~1000万元。
除业绩预告的大幅下修,当前市场还存在一种另类形式的“变脸”。如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尚能实现盈利,但却预计2017年全年出现亏损,意味当年四季度经营状况恶化,业绩出现大幅亏损。数据显示,从当年已披露的情况看,除成飞集成外,辉煌科技、春兴精工、宁波富达、东方通、博晖创新等去年前三季度实现盈利,但却预计去年全年亏损。如辉煌科技去年前三季度尚实现盈利3830.04万元,但却预计全年将亏损6000万元~9000万元。春兴精工去年前三季度实现盈利4263.47万元,但却预计全年将亏损4903.6万元~1.31亿元。

新年行情两融功不可没 五大行业最受融资客青睐
近日,沪指日K线强势拉出11连阳。两融方面也在同步上涨。数据显示,近10个交易日,两融余额从10280.38亿元增到10508.31亿元,增幅2.22%;融资余额从10234.47亿元增到10455.77亿元,增幅2.16%。国泰君安分析师林隆鹏表示,节后市场情绪明显回升,个股活跃度和板块轮动效应均较去年底有所改善。两融余额增加反映的是投资者乐观情绪的提升,指数元旦后连续收阳,市场成交量稳步放大,余额的增加与市场赚钱效应的改善相辅相成。
拉长时间看,以周为单位,两融余额2017年11月3日重新站上万亿关口,随后一周融资余额也跟随而上,两者此后稳步增长。国金证券分析师郑邵嵘指出,近几年表现看,两融余额走势基本和上证指数同步,市场经过2015年大跌后,两融余额有很长一段时间低于1万亿。2017年底以来,两融余额突破万亿大关,和这轮上证50为代表的蓝筹白马股行情有很大关系。这波行情并不能归因两融作用,反而是这波行情起来后,激发融资客加杠杆热情,带动两融余额提升。此外,有机构分析指出,近日融资余额继续在1万亿以上并稳步提升,反映融资市场热度不减,同时,市场交易量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总体看,经过A股年尾间的缩量震荡后,投资情绪已全面恢复,市场活跃度有望持续走强。
两融行业数据方面,财汇大数据终端数据显示,有五个申万行业融资净买入超10亿元,分别为电子(25.72亿元)、有色金属(15.43亿元)、房地产(15.37亿元)、计算机(10.31亿元)、非银金融(10.18亿元)。五个行业融资净买入前三股有,电子行业:长电科技(0.73亿元)、法拉电子(0.60亿元)、三安光电(0.59亿元);有色金属:方大碳素(2.99亿元)、北方稀土(1.72亿元)、驰宏锌诸(1.66亿元);房地产:华发股份(2.88亿元)、世茂股份(2.62亿元)、新城控股(1.87亿元);计算机:浙大网新(1.19亿元)、用友网络(1.06亿元)、恒生电子(0.78亿元);非银金融:中国平安(5.51亿元)、新华保险(2.38亿元)、中信证券(1.32亿元)。融资净卖出方面,有4个行业呈现资金净流出状态,分别是建筑装饰(-1.47亿元)、商业贸易(-1.04亿元)、电气设备(-0.49亿元)、农林牧渔(-0.22亿元)。此外,按证监会行业划分看,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融资资金净流入居前;农林牧渔等行业,融资资金净流出居前。
从行业数据看,去年涨幅居前的行业如有色、电子仍表现较好,此外,市场近日的热点领域如“区块链”概念为代表的计算机行业也受关注。两融资金青睐的制造业、周期、金融行业近年来基本面都不错,但在前两年创业板牛市行情中,并没有很好表现,特别是其中的龙头股,盈利能力强,但估值偏低。直到2017年下半年才迎来估值与盈利双升,股价获得不错表现。个股方面,融资净买入前十股分别为,贵州茅台(7.63亿元)、中国平安、兴业银行(5.25亿元);方大碳素(2.99亿元)、华发股份(2.88亿元)、世茂股份、南方航空(2.48亿元)、新华保险(2.38亿元)、海螺水泥(2.29亿元)、中国中车(2.07亿元)。上周融资净卖出前十股分别为,中国建筑(-1.81亿元)、华泰证券(-1.75亿元)、华夏幸福(-1.73亿元)、中国联通(-1.23亿元)、民生银行(-1.12亿元)、大秦铁路(-1.04亿元)、中信银行(-1.01亿元)、士兰微(-0.99亿元)、万华化学(-0.91亿元)、葛洲坝(-0.81亿元)。
展望后市,分析人士指出,近期在蓝筹指数表现强势的同时个股开始分化,热点板块和概念比较集中,短期主板指数接近前期高点,市场观望情绪抬升,但并不会对当前向好的市场环境构成较大影响,春节前红包行情仍将延续。市场趋势向好,把握行情节奏。西南证券表示,沪指接近前期新高,有回调压力,有望回探60日线,创业板仍处于年线与60日线压制下,但表现日益稳健。指数未来回调后仍将震荡向上,突破3450点概率较大。郑邵嵘表示,制造业、周期、金融行业经过前期上涨,现在上述行业已从低估回归到合理估值,但并没有泡沫化,仍有配置价值。此外,有一部分成长股,前期调整较多,也可逢低布局。具体到春节前的配置,机构推荐周期行业中早周期的水泥、玻璃,有色中的铜、锌,及石化板块;推荐二线消费和制造业中的通信、电子、工程机械等。
股票质押戴上“紧箍咒” 辩证看新规市场影响
上周末,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参与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风险管理指引》(简称“风险管理指引”),沪深交易所与中国结算发布《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2018年修订)》(简称“业务办法”),自3月12日起正式实施。此次股票质押新规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进一步聚焦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服务实体经济定位”,二是“防控交易风险”,三是“规范业务运作”。
去年以来,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频频拉响警报,风险屡屡引起市场关注。11月23日,皇氏集团公告,董事徐蕾蕾女士的证券账户于11月21日卖出公司股票649,187股,卖出原因为:徐蕾蕾因股票质押未能完成到期回购,且跌破最低履约保障比例后未能实施相应履约保障措施,构成违约,被东方证券强制部分平仓。7月24日,洲际油气公告,第一大股东广西正和拟减持占公司总股本的3.83%的股份,而减持原因是股票质押的资金提供方平安银行要求强制平仓,同时向法院提起了诉讼,申请了冻结广西正和持有的公司其他股份。4月28日,浙江东阳市公安局披露,鹏起科技第一大股东鼎立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东阳市公安局对相关责任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之后鼎立控股集团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其持有的股票绝大部分被质押,质权人为长江证券和国投泰康信托。12月26日,天马股份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喀什星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华融证券的股份质押已于2017年12月18日到期,双方尚未签订正式的续质协议,喀什星河正与包括华融证券在内的金融机构协商股票再质押事宜,至今尚未有进一步信息披露。
同时,股票质押部分业务存在脱实向虚情况。一些股票质押的融入方在融入资金后未用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而是用于股票申购或二级市场投资,或投资于违反国家宏观条款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项目;一些金融机构及其管理的产品、从事贷款或个人信贷的机构、私募基金作为股票质押融入方进行融资,资金未完全流入实体经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是股票质押业务规定修订的目的所在。
券商资管人士段毅认为,新规规定,单只股市场整体质押比例不得超过50%。截至1月12日,两市130家上市公司(名单附后)市场整体质押比例超过50%;89家上市公司市场整体质押比例在45%与50%之间;110家上市公司市场整体质押比例在40%到45%之间。新规实施后,上市公司股东做股票质押需抢占额度,博弈模式开启。如果一支股票总股本质押比例超过50%,所有股东都无法新增股票质押融资。而总股本质押比例在40%到50%之间的,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评审时也会非常慎重,因股东的滚动质押融资受限。目前的业务实践中,很多股东是通过股份滚动质押融资,借新还旧,但如果新增质押融资具有不确定性,这些股东的还款能力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近年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非常频繁,大多数被并购重组方股东持有的股票均有业绩承诺股份补偿,补偿期限一般为3年,今后资管产品不再能此类股份的参与股票质押式回购,这类股票的质押融资大大受限。新规明确,融入资金要用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下列用途:(一)投资于被列入国家相关部委发布的淘汰类产业目录,或者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的项目;(二)进行新股申购;(三)通过竞价交易或者大宗交易方式买入上市交易的股票;(四)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禁止的其他用途。融资人在融资后,未按上述要求使用资金的进入黑名单,后果很严重。新规要求证券公司建立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黑名单制度,并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向行业披露。对记入黑名单的融入方,证券公司在披露的日期起1年内,不得向其提供融资。
新规要求融入方不得为金融机构或从事贷款、私募证券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个人借贷等业务的其他机构,或前述机构发行的产品。符合一定政策支持的创业投资基金除外。融入方首笔初始交易金额不得低于500万元人民币,此后每笔初始交易金额不得低于50万元。对之前进行股票质押融资时质押率超过60%的上市公司股东,杠杆率要被动下调。
新规前,如果股东股票质押履约保障比例达到或低于约定数值的,只能补充质押股票或现金,如融入方无股票和现金可供补仓,就可能陷入违约的境地。新规规定,履约保障比例达到或低于约定数值的,融入方可以“补充其他担保物,担保物应为依法可以担保的其他财产或财产权利”,从而增加融入方的担保物范围。
新规风险管理指引中专门增加一条(第30条),对资管计划参与股票质押作出规定,要求“证券公司以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定向资产管理客户参与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的,应当强化管理人职责,重点关注融入方的信用状况、质押股票的风险情况等,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切实防范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需注意的是,此次监管并未区分定向计划和集合计划(定向计划基本上为被动管理通道业务),均要求强化管理人职责,关注融入方的信用状况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情况,而在过往的行业实践中,融入方信用状况和质押股票的风险(履约保障比例盯市除外)主要由定向计划的委托人来监控。此次新规可以说拉平了券商资管在通道业务和主动管理业务中的职责差异,或说在股票质押业务领域,新规并不认为有所谓的通道业务。
新规规定:分类评价结果为A类的证券公司,自有资金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本的150%;分类评价结果为B类的证券公司,自有资金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本的100%;分类评价结果为C类及以下的证券公司,自有资金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本的50%。截至去年6月30日,129家证券公司净资本为1.5万亿元,远高于目前券商自有资金参与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余额,所以整体上资本金对券商自有资金参与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目前无影响,个别公司(评级低的公司和资本金较少的公司)可能会受到限制。
新规要求,证券公司作为融出方的,单一证券公司接受单只A股股票质押的数量不得超过该股票A股股本的30%。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或定向资产管理客户作为融出方的,单一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或定向资产管理客户接受单只A股股票质押的数量不得超过该股票A股股本的15%。新规实施后,股票质押业务业务规范性大大提高,潜在的风险可以得到更有效的管控,为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可以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沪深两市质押比例超过50%的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