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放眼“去杠杆、讲政治”的金融市场,银证保还有谁敢替大股东“挡枪”?
孙老板,或者“史上最好校友”,不是每个大股东都能够碰到的!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上市公司不得为股东提供担保向银行贷款,越来越多的大股东寻求以股权质押的方式来获得贷款。股权质押是指出质人以其所拥有的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物而设立的质押,股权质押是补充流动资金的一种手段。大股东质押其股权对方往往是银行、券商、信托等公司,其中券商所占份额最高,达75%,也就是所谓的“场内质押融资”方式。
而另一方面,其他的大股东质押融资渠道比如“券商、银行、保险”等也在面临着“监管趋严、钱紧价高”等问题。甚至是上市公司属于沪深300成分股,属于股票质押标的中券商接受程度较高的票之一,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业绩严重亏损的公司……
大股东股权质押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我们知道,15年那波牛市,全通教育成了A股最典型的妖股。而,全通教育控股股东几乎质押了全部持股,按照当时约110元的股价和50%的质押率估算,当股价跌破55元时其持股将变得一文不值。
还是以全通教育为例,假如大股东把股份全都质押给了银行,获得了一半市值的现金。通常情况下,大股东的持股成本远远低于普通投资者,市价100元的股票,大股东的持股成本一般不会超过10元,此时大股东按照50元的价格质押给银行,已经收回了全部投资,当公司经营良好的时候,大股东可以归还银行贷款,享受业绩的增长和股价的提高。
由此可以发现,大股东质押大部分股权获得现金是一种把风险转嫁给资金出借人,鼓励大股东激进投机的做法,即使是大股东质押股票后把所得资金用于继续投资上市公司,由于通过信托公司融资利率较高的原因,大股东一定会在未来的经营中追求更高的风险收益,拒绝稳扎稳打,这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更高的投资风险。
因此,对大股东质押股份加以限制和监管趋严是必然的。
……
该新规主要是使得,大比例质押融资的个股在场内融资的渠道(也就是上述说的券商渠道,该渠道是主要的质押渠道)被封堵。尽管大股东还可以通过场外其他融资渠道,如信托、保理等渠道质押融资,实现资金灵活周转,但是就目前来说占比相对较小,因此研究员认为,大股东股权质押新规对该增量业务影响较大,对存量业务由于实行的是“新老划断”,所以影响有限。
一位券商信用交易部人士称,“质押融资新规定虽然并没有正式实施,但实际上证监局已经要求我们开展股票质押业务时遵照该新规施行了,我们在做业务时也已经遵照执行了。”
在股票质押业务中,一些原本在股票质押业务中活跃的银行也出现了额度紧张的局面。“我们合作的银行中,某股份制银行以前还都比较好做,但最近也基本上停了,根本放不出款。”另一家券商资管部门人士称。
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称,月初的时候还只有6.2-6.3%,现在已经接近7%了,而且市场上一些机构的报价已经到7.5%了。
1月12日,多个监管部门共同发布了有关股票质押式回购新规。但正式实施是3月12日。
一方面,一季度是信贷的高峰期。此时出台此类政策,就是要提前打预防针,“驱使”金融机构“脱虚向实”,压缩在信贷高峰期,打擦边球“质押炒股”的可能性。
因此,在此时大股东股权质押新规出来就是起到“示范”的作用。
我们注意到,非标业务的监管力度加大,企业表外融资受限:
●表外融资整体表现走弱,尤其是委托贷款,2017年12月新增规模为602亿元,同比下降3,409亿元。我们认为2018年表外融资监管趋严背景下,新增规模将继续下行。
从量来说,129家占比的确不搞,影响不大,但是问题是大股东借不到钱,哪怕是优质的沪深300成分股大股东也面临着此问题,更何况是股价是一路暴跌的“中小创”,结果是进一步恶化“一九分化”的行情。
非标业务的监管力度加大,企业表外融资受限
尽管如此,研究员认为,企业信贷需求依然延续回暖趋势,12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2,059亿元,占当月新增企业贷款比重较11月提升3个百分点至85%。而居民端消费贷在双十一活动效应消退后明显回落,新增居民短期贷款占当月新增居民贷款比仅为5%。
2017年企业融资需求回暖,全年新增企业贷款6.71万亿元,票据业务受强监管影响,新增融资规模为-1.57万亿元。考虑到18年企业融资需求的持续改善以及强监管环境下表外融资转表内趋势的延续,研究员预计,2018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14.5万亿左右,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12.2%。
●从M2角度看,2017年12月新增人民币存款为-7,929亿元,当月新增居民与企业存款表现改善,分别新增7,797亿元/1.33万亿元。新增存款规模的回落主要受非银存款影响,去年12月新增非银存款规模为-9,129亿元。12月M2增速再创新低,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至8.2%。
全年来看,新增人民币存款13.52万亿,存款余额同比增9.0%,存款整体增长乏力,新增居民存款/企业存款/非银存款分别为4.60万亿/4.09万亿/1.23万亿。整体来看,企业存款增量的大幅减少是拖累存款增长的主要因素,新增规模较2016年减少3.16万亿元。
从时间节点上看,“有关股票质押式回购新规”是应对信贷时间高峰期,提前打预防针
为什么延期接近2个月才开始执行?
在1月初就出台大股东股权质押新规,尽管3月中旬才开始正式实施,但研究员认为,这可以被认为是金融业强调讲“政治站队”。因为,这个时间恰恰是在开两会的前后,这个时间节点搞出来,一方面,是应对信贷时间高峰期,提前打预防针,提醒银行信贷不要瞎搞,另一方面,监管当局或多或少面临着一定的人事问题,因此此时正处在一个政策敏感期,既要体现出成效,找个点杀鸡儆猴,似乎又不能把问题做的太绝对。
◆截至2月2日,两市公司共有129只个股的整体质押比例超过50%,仅占全市场的3.7%。占比不足5%,可见股权质押难以成为引发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推动力量。
如果大股东无力追保,流通股质押实质逾期,证券公司首先会向股东发出《债务催收函》,明确将通过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进行强制平仓,同时提示股东及上市公司履行相关披露义务。
可见,即使个别公司股价逼近了平仓线,证券公司也不会急于在二级市场抛售,即使最后不得不卖出,也将按照有关减持规定逐步卖出,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未来可能给市场造成的压力是极其有限的。
从量来说,129家占比的确不搞,影响不大,但是问题是大股东借不到钱,哪怕是优质的沪深300成分股大股东也面临着此问题,更何况是股价是一路暴跌的“中小创”,结果是进一步恶化“一九分化”的行情。尽管目前只暴露129家有问题,但是其他的公司也不确定有没有问题,从安全的角度看,先避避险,等风险明确了,再介入,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