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视点

美联储及欧央行均透露强烈鹰派信号,市场以暴跌回应,A股也难独善其身!
【研究员】:柏双
昨天(27日),隔夜美股再一次用暴跌,提醒了那些因美股在春节期间及近几个交易日大多数交易日表现平稳,而认为美股调整已经结束的投资者,美股的调整压力并没有过去——不论导致昨日下跌的,是所谓的“跟跌A股”(互相传导并放大风险),还是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加息对抗通胀”的言论引发的恐慌。本内参此前对“美股可能已经终结9年多的超长牛市,并将对全球市场产生连锁影响”的观点。现在看来,这种大胆的判断不仅已经得到证监会刘主席的认可,美股的表现也在逐渐强化这一论断。 对A股而言,海外风险虽然从大趋势上看,影响权重远小于内因,但在阶段性上,美股下跌特别是暴跌时,是对A股会有不可忽视的干扰的。作为全球央行的央行、作为全球金融市场依然无可撼动的风向标,美联储开始新的政策路线、美股进入新的趋势,对于不限于A股在内的全球金融监管层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虽然不及内因)——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欧洲央行的重要人物正呈现与美联储相似的态度,无论确实是自身的政策需要,还是跟随美国以免自身被动之举,都说明一场全球性的步入紧缩货币政策方向,已经开始上演,而从基于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竞争、保持币值稳定和防范外汇流失的角度,跟随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会是绝大部分国家央行的态度——虽然跟随步伐会有快慢诧异,但方向会一致——这对本国股市的流动性都将是非常不利的。而相比于货币紧缩的间接影响,各国紧缩导致的股市下跌,还具有更加直接的传染性! 虽然目前中国货币监管层没有明确表态,但可以确信的是,中国必然不会无动于衷,政策大方向跟随的几率非常高,A股也难以独善其身!
【博览财经研报】昨天(27日),隔夜美股再一次用暴跌,提醒了那些因美股在春节期间及近几个交易日大多数交易日表现平稳,而认为美股调整已经结束的投资者,美股的调整压力并没有过去——不论导致昨日下跌的,是所谓的“跟跌A股”(互相传导并放大风险),还是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加息对抗通胀”的言论引发的恐慌。
此前,博览研究员在节前的《美股思跌已久,过山车式反抽不能说明恐慌已逝,牛市预期已被重创!》、《高处不胜寒才是美股牛市逻辑崩坏根源,以其为参照的A股短线难安!》等多篇文章中就指出,基于对美联储明确在通胀升温但经济复苏依然有问题的背景下,进入货币紧缩周期(加快缩表和加息节奏加快,以及鹰派新主席上任),股市流动性成本飙升,以及“美股已经明显超涨,早在一年前就有调整之象”等表现认为,“美股可能已经终结9年多的超长牛市,并将对全球市场产生连锁影响”。现在看来,这种大胆的判断不仅已经得到证监会刘主席的认可,美股的表现也在逐渐强化这一论断。
对A股而言,海外风险虽然从大趋势上看,影响权重远小于内因,但在阶段性上,美股下跌特别是暴跌时,是对A股会有不可忽视的干扰的。作为全球央行的央行、作为全球金融市场依然无可撼动的风向标,美联储开始新的政策路线、美股进入新的趋势,对于不限于A股在内的全球金融监管层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虽然不及内因)——这从连证监会都已将其作为“甩锅”注册制再度延迟的绝佳理由,也可见一斑。
美联储新主席也要搞“紧缩货币、刺激财政”的一套?美股“终结牛市”的大环境越来越充分
北京时间周二晚9:30,美联储先行发布了新任主席鲍威尔首次向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进行半年度货币政策的书面证词。北京时间周二晚11:00,鲍威尔的国会首日听证开始。
鲍威尔在证词中表示,美国经济在2017下半年以稳定的速度增长到今年。经济此前面临的部分阻力已经成为动力,财政政策变得更具刺激性。美联储认为,近期金融环境收紧不会严重压制经济前景、就业和通胀。
他强调,“自己和前任主席耶伦致力于顺利交接班,以及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在经历了相当宽松的2017年之后,美国的金融市场环境最近宽松程度有所逆转。不过在我们看来,这还不足以影响到经济活动、就业市场和通胀的前景。事实上,经济增长依然强劲。
鲍威尔明确表达了进一步加息的立场:预计将进一步渐进式加息,美国经济展望维持强劲。进一步逐步加息将最有利实现美联储的通胀和就业目标。
他称,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认为,进一步渐进式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将促进我们实现双重目标。与以往一样,货币政策的路径将取决于即将公布的经济数据所展现出来的经济前景。
至于市场高度关注的通胀问题,鲍威尔表示,在稳固的经济增长和强劲的劳动力市场背景下,通货膨胀率一直处于低位,并保持着稳定状态。事实上,通货膨胀率一直低于FOMC制定的2%目标位:
在上述环境下,我们预计通货膨胀率将在今年上升,并在中期内维持稳于2%这一目标附近。FOMC认为风险基本均衡,正密切关注通胀;必须努力求得平衡,以在提升通胀的同时避免经济过热。去年通胀未达标的部分原因是受到暂时性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预计不会重现。
他还称,委员会认为,近期经济前景的风险大致平衡,但将继续密切关注通货膨胀的发展。
鲍威尔还称,薪资应当以更快速度增长。强劲的就业市场会继续支持家庭收入和消费者开支的增长,我们的贸易伙伴稳固的经济增长应会使美国出口进一步获益。
至于财政政策,鲍威尔表示,财政政策更具刺激性,同时,美国的出口需求变得更强劲。
联邦基金利率期货表明,交易员预计,美联储在3月20-21日会议上宣布进一步加息的概率高达97%,预计美联储2018年有57%的可能性加息三次。
在回答众议院听证中,鲍威尔强调了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后的量化宽松政策富有实效,未来将坚持缩表并无意改变缩表计划。美联储所持资产长期仍以美债为主,预计资产负债表未来将长期维持在2.5-3万亿美元区间,大概四年左右实现正常水平。
此外,鲍威尔还提到了资产价格确实在上涨,美联储必须对通胀和金融失衡保持警惕,但也不认为当前存在很高的经济衰退风险。他也认为很难准确衡量税改等财政刺激手段对薪资的影响。从理论上说,税率下调会鼓励企业扩大资本投资,进而推升长期生产率并推高薪资。
鲍威尔也详细解释了为何不担心近期的市场动荡。他认为,在近期下跌的过程中,市场整体上有序。在2月动荡期间,美联储“认真研究”了ETF基金所扮演的作用,认为不应将市场大跌归咎于ETF等被动投资策略。ETF有可能对广泛金融系统造成风险,但美国证监会SEC与这个话题和监管更相关。
在听证会结束前,鲍威尔被问及了美国21万亿美元的债务是否存在隐患。他承认,现有财政政策的路径不可持续,美国政府保持可持续的财政路径很重要,他也建议国会应及时上调债务上限。“现在还很难表明,财政政策会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但鲍威尔确实提到,目前这种规模的财政政策变化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只是较难预测具体后果。
虽然他也否定了上调长期通胀率目标等政策框架调整,重申美联储现有围绕2%的“匀称”通胀目标奏效。另外也没有明确回应今年加息是否会超过三次,称在3月FOMC议息会议提供经济、通胀和利率点阵图预测之前,“不会预判相关预期”。不过仍有立法议员认为,应把通胀率目标上调至2.5%左右,以便反映美国经济的增长态势。但鲍威尔的总体态度已经让市场完全忽视了后面的这几句留下转圜余地的话。而联邦基金利率期货的交易数据暗示,市场人士对美联储今年加息四次的可能性上升。
简单来说,鲍威尔完全强化了市场此前对他贴上的“鹰派”标签,他明确表达了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强调、通胀回升的信心上升,因此有必要加快结息节奏,紧缩货币政策。同时加大财政刺激,有没有觉得这个新主席的套路“很中国”,这不就是几年前我国经常采用的政策手段吗?
至于对美股的态度,他虽然说了要警惕,但却“并不担心”,这是认同美股应该终结牛市的意思?
事实上,市场对鲍威尔的发言反映激烈,欧美股市全线收跌,美股三大股指均重挫逾1%(标普500指数收跌1.27%,道指收跌1.16%,纳指收跌1.23%),几乎抹平此前一个交易日的全部涨幅。
这些迹象都在表明,美股的长牛已经被严重动摇!而A股难免受其波及。
欧洲也跟随强化进入“紧缩”的预期
除了美联储,经常出现在德拉吉的潜在继任者名单中的欧洲央行管委、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也再度发表“鹰派”言论,称德国乃至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都令人非常满意。若当前经济涨势持续、物价上扬,那么就应当在2018年结束QE。
魏德曼在周二出席一场公开活动时发言称,在通胀允许的情况下,逐步稳健地撤出宽松非常重要,政策的正常化会需要很长时间。QE进行较大幅度的削减并明确结束时间会是合理的。
他还称,市场认为2019年年中加息的观点并非不现实。欧洲央行利率指引非常模糊,可以更加明确一些。
在去年底,魏德曼就曾表示,考虑到通胀压力料将加大,应更快退出量化宽松项目。考虑到通胀压力料将加大,应更快退出量化宽松项目。即便欧洲央行结束净购买债券行动,其货币政策依然可以保持极度宽松。这表明,虽然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一致认为货币政策应保持宽松,但其内部对于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仍存在明显分歧。
虽然欧洲央行已表示,在结束其净购买资产项目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不会加息。但很多分析师认为,欧洲央行很快要积极削减其庞大的刺激计划。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由魏德曼掌舵欧洲央行,这可能导致从2019年下半年起,货币政策走向加速正常化路径。
魏德曼等顶级经济学家对欧洲央行过多购入债券的行为持明显的谨慎态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通货膨胀一直是德国的一个心病,他们曾在上世纪20年代爆发恶性通货膨胀。
也就是说,欧洲虽然没有美国那么强烈和紧迫的加息可能性,但总体上的大趋势也是趋向于不断收缩货币政策基调的!
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欧洲央行的重要人物正呈现与美联储相似的态度,无论确实是自身的政策需要,还是跟随美国以免自身被动之举,都说明一场全球性的步入紧缩货币政策方向,已经开始上演,而从基于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竞争、保持币值稳定和防范外汇流失的角度,跟随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会是绝大部分国家央行的态度——虽然跟随步伐会有快慢诧异,但方向会一致——这对本国股市的流动性都将是非常不利的。而相比于货币紧缩的间接影响,各国紧缩导致的股市下跌,还具有更加直接的传染性!
虽然目前中国货币监管层没有明确表态,但可以确信的是,中国必然不会无动于衷,政策大方向跟随的几率非常高,而A股也难以独善其身!
内外因素开启“主导权”遭遇战!国内改革与监管政策的变化才是决定力量!
【研究员】:田文
结论:27日沪指的回调,至少说明,在历经了春节前后的连续反弹之后,“超跌反弹”因素对A股的支撑效应,也开始“分化”:沪市开始回调整固“反弹的成果”,但中小创得益于“注册制的延后”的预期利好,以及历史上“两会前后‘中小创表现优于主板权重’”的历史经验,仍然保持了继续反弹的势头! 但我需要强调的是,即期看,美股再次下跌对A股有压力,但主导A股走势的根本原因已经切换到国内因素上,美股的冲击难以再如2月初那样对A股形成持续而重大的冲击,反倒是要关注“两会”前后,国内金融强监管与去杠杆的新动向,对A股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影响!就短期而言,如果即期跌幅放大,个人认为,反倒会促使已经在加仓的郭嘉队、新基金、养老金等“大资金”加快“抄底”的进程,因此,短期跌幅不会再如2月初那样“夸张”,我们还是重点关注“两会”前后,国内的改革与监管政策的变化为主!!
【博览财经研报】谁要再说“监管层不懂市场”我就要跟谁急!前天刘主席才判断“外部市场风险有放大迹象”,今天美联储就做出了“坚持加息,甚至有可能提速”的表态!美股再次下跌,我的同事,博览研究员柏双先生迅速对此做了深刻的研究《美联储及欧央行均透露强烈鹰派信号,市场以暴跌回应,A股也难独善其身!》。
显然我个人的判断,可能相对柏双先生而言略偏“积极”一点,但27日沪指的回调,至少说明,在历经了春节前后的连续反弹之后,“超跌反弹”因素对A股的支撑效应,也开始“分化”:沪市开始回调整固“反弹的成果”,但中小创得益于“注册制的延后”的预期利好,以及历史上“两会前后‘中小创表现优于主板权重’”的历史经验,仍然保持了继续反弹的势头!
但我需要强调的是,即期看,美股再次下跌对A股有压力,但主导A股走势的根本原因已经切换到国内因素上,美股的冲击难以再如2月初那样对A股形成持续而重大的冲击,反倒是要关注“两会”前后,国内金融强监管与去杠杆的新动向,对A股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影响!
就短期而言,如果即期跌幅放大,个人认为,反倒会促使已经在加仓的郭嘉队、新基金、养老金等“大资金”加快“抄底”的进程,因此,短期跌幅不会再如2月初那样“夸张”,我们还是重点关注“两会”前后,国内的改革与监管政策的变化为主!!
……
美联储新任主席鲍威尔的“首秀”,被认为是“释放了持续,甚至快速加息”的信号,引发美股再次大幅下跌,估计A股投资人又开始担心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了!
考虑到27日,沪指的回落,美股的再次下跌。但跌幅已经明显不像2月初,市场刚刚“醒悟(原来美联储加息可以‘更快、更坚决’)”时那样夸张,动不动就来个“千点暴跌”!
而同样的道理,已经屡屡遭到美股暴跌“恐吓”的A股,即使会再次“条件反射”式的“回应”美股的再次下跌,也不应该再有2月初时的“懵懂”。
毕竟,按照博览研究员此前的研究,随着国内高层对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加速,以及对金融市场的纠偏与维稳,国内因素已经逐渐取得对包括A股在内的中国金融市场走势的“控制权”,因此,我认为,即使A股在近期有涨跌的波动,主要力量仍然在内部,今日以及本周余下几个交易日,A股的波动或多或少要受到美股再次下跌的冲击,但必须明确两点——
1、这个外部冲击会受到国内因素的对冲,不再有2月初时那么“夸张的影响力”,即使外部风险再度“偷袭得手”,短期A股有所反应,但随着“三中全会”与“两会”的临近,至少在3月份上旬,“美联储”很快就得交出对A股影响力的控制权;
2、全球市场都在走进“去杠杆、退QE”的大趋势,在这一点上,中美基本是“同步”的,欧日要慢些,甚至慢很多,但大方向难以逆转,因此,全球市场的主导逻辑,正在从持续近10年的“流动性支撑”,逐步切换到“经济基本面支撑”。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步伐其实要比美国来得早,也来得猛!换言之,其实A股此前一年多在全球“牛逼哄哄”的时候,仍然“萎靡不振”,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家还在享受QE的余庆”之时,中国的金融市场就开始“体现退出宽松、去杠杆”的杀伤力!
从这一点上说,A股的估值其实“是被压制得相对充分”的一个,从这一点上看,即使此次A股再次跟随海外下跌,其后续的阶段性反弹,也应该来得更为明显与快速!
当然,反弹之后,最终还得看A股自身的内部因素,究竟为如何为中国金融市场勾画未来的走势?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此前一再强调,从中长期大趋势看,金融市场“三年无牛市”!
博览研究员此前的研究也反复在论证,强监管、去杠杆的政策底蕴,就是实体经济要全面“挤压”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
对转型改革攻坚阶段的中国而言,金融市场最大的功效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对证券市场而言就是“大扩容”!在这个背景下,IPO发行节奏的放缓,“注册制的再次延迟”,不过是延缓了扩容压力而已!
因此,从中长期趋势看,现实的“去杠杆、强监管”,与未来的“大扩容”,都将对金融市场形成重大的“压制”,上述因素不改变,或者基本面因素不强大到足以抵消上述两大压力之前,中长期趋势很难说“好转”!
因此,我对A股市场的判断是,即期看,美股下跌对A股有压力,但主导A股走势的根本原因已经切换到国内因素上,美股的冲击难以再如2月初那样对A股形成持续而重大的冲击,反倒是要关注“两会”前后,国内金融强监管与去杠杆的新动向,对A股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影响!
就短期而言,如果即期跌幅放大,个人认为,反倒会促使已经在加仓的郭嘉队、新基金、养老金等“大资金”加快“抄底”的进程,因此,短期跌幅不会再如2月初那样“夸张”,我们还是重点关注“两会”前后,国内的改革与监管政策的变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