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透视
项俊波把“财阀”这个魔鬼“从瓶子里放出”就再也控制不住了
【研究员】:田文
编者按:项俊波像陈岩石一样扛过枪打过仗,像祁同伟一样负过伤拿过勋章,像侯亮平一样铁面办大案,像李达康一样重业绩导向,像高育良一样从文人转身为官员,他还像周梅森一样获过飞天奖…… 必须承认的是,2014年前后掀起的那一场“以金融泛自由化为标准的所谓‘改革’”,给随后几年中国金融市场的乱象埋下了伏笔。 而自2016年开始,金融业监管风暴越来越猛烈,但彼时的保险业却似乎是一块“世外桃源”,以至于当时一位金融界老人慨叹到—— 银行、证券、信托甚至互联网金融,都曾经或正在经历风险暴露,关的关、并的并,抓的抓,惟独保险业一直风平浪静,但现在看,平静的表象之下风险已暗流汹涌,保险业或难逃一劫。
必须承认的是,2014年前后掀起的那一场“以金融泛自由化为标准的所谓‘改革’”,给随后几年中国金融市场的乱象埋下了伏笔。
银行、证券、信托甚至互联网金融,都曾经或正在经历风险暴露,关的关、并的并,抓的抓,惟独保险业一直风平浪静,但现在看,平静的表象之下风险已暗流汹涌,保险业或难逃一劫。 而据报道称,上任之初,项俊波曾将保险行业与丐帮相提并论,表示“听起来让人心痛”,以此表明改革心切可想而知。
事后的实践表明,他的一系列改革急功近利、贪快求全有关系,也暴露出保险业改革探索经验不足,违背了金融规律,给不良资本控制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保险行业结构失衡、个别产品粗放发展、少数公司无序举牌冲击实体经济等风险问题管控不严,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还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
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开始出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金融业逐步大松绑,进入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
1995年至2004年,险资只能运用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这样比较安全的资产。
首先,保险公司的负债端产品费率放开、资产端投资领域开闸。由此带动了一批“保险新贵”对万能险的“疯狂扩张”,进而带来了A股上的“举牌照”,直接诱发了随后的“金融强监管”。
按照监管层公布的思路,人身险费改路线图依次为普通型、万能型和分红型,并争取在2015年底前全面实现人身险利率市场化。
于是,市场上销售的万能险整体收益率高达6%~7%,个别万能险产品利率高达8%。
2016年,安邦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1142亿元,而被认为代表万能险规模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则达到2162.9亿元。
2015年股市大跌之后,险资大规模举牌上市公司,引发一波举牌潮。据中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两市共有32家上市公司遭险资举牌,涉及股权市值达2464.17亿元。遭遇举牌较多的行业是房地产和商业贸易,而被举牌涉及市值最高的则是房地产和银行。
宝万之争将这一现象推倒了风口浪尖,引发A股风波不断。前海人寿在后来的公告里解释说,应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要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买入蓝筹股。这番表态,搬出保监会做挡箭牌,背后底气十足。
确实,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一度是保监会鼓励的方向——
2015年7月,保监会再度放宽险资入市要求,将险资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比例上限由5%调整为10%,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达到30%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项俊波也曾表示,国际上保险资金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举牌是二级市场普通的股票投资行为。
但项俊波没料到:自己把魔鬼从瓶子里放出来,就再也难把它“哄回去”了……
2016年5月至8月,保监会对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华夏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了万能险专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公司下发了监管函,责令公司进行整改。值得玩味的是,这其中并不包括安邦系旗下险企。
据《财经》当时了解的情况,保监会在当年5月-8月就组织了7家保监局对万能险业务量较大特别是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较高的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了万能险专项检查。因前海人寿整改不到位,保监会采取停止其开展万能险新业务,且在三个月内禁止其申报新产品等监管措施。
前海人寿和恒大人寿被罚背后,监管层正在酝酿新一轮更为严格的险资权益类投资的规制措施。万能险投资的激进风格一旦被遏制,轰轰烈烈的险资举牌热潮将悄然退去。
显然,项主席的肃杀之气没有起到什么警示效果,魔鬼已经从瓶子里出来,野马已经脱缰,姚老板们依然在市场上纵横杀伐,“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妖精论”颇令保监会被动,除了频频发文收紧业务和投资等保险监管政策,亦对前海人寿和恒大人寿频下罚单。
2016年12月13日,保监会主席在专题会议上重申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将严惩个别影响恶劣、屡犯不改的保险机构,并强调保险业要坚持保险姓保,要成为国家金融整体稳定的基石和实体经济的助推器。
2017年2月22日,项掌门再撂狠话,“绝不能把保险办成富豪俱乐部,更不容许保险被金融大鳄所借道和藏身”,“保险市场就必须遵守保险监管的规矩,就必须承担保险业对社会、对实体经济、对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否则我们就要坚决把它驱逐出保险业。”
刘士余的突然表态,可视为监管或决策高层提前释放信号。保监会不得不开始痛下狠手,项俊波也不可能再袒护保险新贵们,必须跟“土豪、妖精、害人精、强盗、野蛮人”划清界限,与其他监管部门保持方向和步调一致。
2017年1月,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一系列严格规范股票投资的举措随即出台。配合监管政策落地实施,保险领域的反腐行动同步开展,中国人保集团总裁王银成被中纪委带走审查,拥有众多保险牌照的明天系实际控制人肖氏被“请回”内地,明天系保险公司众高管亦被带走调查。
4月9日14点30分,中纪委网站一则公告,宣告项俊波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审查。
【博览财经分析】2017年4月,吴小晖在北京罕见地会见记者时开玩笑说要收购英国《金融时报》,其夸夸其谈又自信满满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一斑。
两个月后的一天午夜,吴小晖在安邦集团北京总部被“带走”,之后一直被羁押。
“不法分子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
随着个别资本的“财阀化”,金融大鳄的时代也就离结束不远了……
结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年初发话今年要“查办大案要案、全面整治金融乱象”的话,山雨欲来风满楼。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安邦2004年以财险起家,初始注册资本只有51亿元,2016年末总资产达到2万亿左右,从账面上看,短短十余年规模就快赶上老牌央企中石化了。
更有甚者,据《财新周刊》的《穿透安邦魔术》一文披露,安邦其实是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虚假注资,真正的资本金只有5.6亿元,资产杠杆达到3500倍!
主要揭示了少数分子怎样违规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金融集团。
安邦彼时则回应没从民生银行贷过一分钱款,但随后民生银行董事长说“我们对安邦的贷款就是1亿美元”……
自2015年“股灾”爆发之后,博览研究员就指出,近年来金融乱象的根源,就是“部分被‘俘获’的金融官员”和个别财阀里应外合,割韭菜(从早前的张育军、姚刚,到后来的项俊波)。资本财阀的“套路”就是“部分被‘俘获’的金融官员”一路给开绿灯,而正规金融体系一路给输血,这不是市场规则,而是特权资本的套路。牌照权、集资权、贷款权,总之是金权在手,这么玩下去,就失控了……
一家原本籍籍无名的保险新兵,如何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发展成全球凶猛并购、总资产近2万亿的国内险资巨头?
2005年,安邦财险开始在上汽的4S店代理销售车险,当年,安邦财险的保费收入就突破了10亿元。
2011年,安邦财险多次增资扩股,中石化一度成为其最大的单一股东,而上汽集团、联通租赁集团、标基投资集团等三家企业则始终位居安邦财险大股东之列。
2014年,保险行业总资产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而此时的安邦,资产已经从1000亿元膨胀到近万亿元,拥有10家子公司。
显然,安邦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迈向“庞大金融集团”的“小目标”——
与此同时,安邦持续发力,继2011年“成功收购”成都农商行之后,股权分散的民生银行成为安邦系的“猎物”。
至此,除手握保险业全牌照之外,在国内,安邦还持有银行、金融租赁等数张金融牌照,收购世纪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基本完成,只待监管层批准;在国外,已全资收购比利时保险公司、银行各一家,跨国性综合金融集团的愿景基本实现。
《财新》的文章曾经写道:安邦有那种能力,可以推着监管往前走,包括修订法规。在一两年前,业内即有这样的说法,并称吴小晖和保监会很熟,对各司局长的办公室属于推门就进的关系。
安邦人寿2016年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公司资产总计1.45万亿元。如此惊人的增长,恰逢保监会原主席项俊波主导下的保险市场化改革期间,保险资金运用得以松绑,以万能险为主的理财险更推动了一批险资黑马的成长。
……
实际上,在入股之时,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安邦,注册资本只有51亿元,总资产256.74亿元,全年营业收入73.83亿元,净利润5.08亿元。
但偏偏是它,完成了对成都农商行千亿元资产的并购!
随后的控股民生银行,据说引发了更激烈的反弹。
2011年3月和11月,有关方面分别批复同意了这一增资扩股方案。
巧合的是,就在上述工作完成的前一天,也就是2011年11月10日,成都市主要领导更迭,时任市委书记李春城离任。
该市市委一位官员对《南方周末》称,新任的成都市委领导,至少两次在会议上,对安邦收购农商行的这一交易,表示严重不满,并称这桩上千亿元的国有资产买卖,“(当初)都没有上市委常委会讨论”。
那片园区办公楼是原来成都市的“新行政中心”,占地255亩左右,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共有六栋形似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状的办公楼(即1-6号楼),呈莲花瓣状放射排列,中间则是一栋类似国家大剧院“巨蛋”的椭圆形办公楼。整体建筑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2008年5月,汶川地震。
同年11月,民生银行以3.6亿元的价格,买下其中的6号楼。
2010年9月1日,交易达成。受让方就是安邦,成交价格,就是4.92亿元。
同时,为减少对市场的影响,监管层还建议安邦通过非公开方